本書是作者2000年至2006年的田野調查以及其後的研究成果的總結,其研究前提是將龜茲地區的石窟寺院遺址視為一個整體。龜茲地區的洞窟通常毗鄰而建,並形成組合。組合是構成遺址的基本單元。通過細緻甄別,本書發現克孜爾石窟遺址記憶體在兩類主要的洞窟組合。組合的識別進一步深化了對龜茲石窟遺址的認識,即遺址由包含同類洞窟或洞窟組合的若干區段構成,這些區段根據寺院需求承擔著各自不同但又互為補充的功能。
本書第一章主要介紹了作者一直在探索並將在今後繼續使用的龜茲石窟寺院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概述了克孜爾和庫木吐喇遺址。第四章分析了克孜爾石窟谷西區的西段,討論了這一區段的性質和發展歷程,是理解貫穿全書的”區段”概念的典型範例。第五章除了重建克孜爾不同類型的窟前建築之外,還考察了窟內的木結構,以便全面瞭解洞窟木材的使用。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探討了龜茲最大和最小的洞窟類型——大像窟和禪定窟。最後一章以克孜爾為例,重點討論了年代研究的方法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