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創造力就像先見之明!
王彩雲
在這動態多變的時代,絕大多數工作者都需要靠新角度、新思考、新習慣、新工具、新方法來面對,否則,很不容易在眾多競爭者當中勝出,也無法應付經常性突如其來的衝擊,還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別是以創意維生,以創造力為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和工作者,如果要讓自己常保觀念創新的優勢,甚至在執行層次都有執行上的創意,就必須要不斷地自我訓練,才能養成以不同的觀點看事情的發展、培養創意的思考習慣、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意,企業也能銳變為點子工廠,為顧客提供創新的服務;個人也能因豐沛的創造力,經常的推陳出新,而有更好的表現。
本書作者魯克?布拉班迪爾(Luc de Brabandere)以身為專研創造力的哲學家自居,主要的工作是為企業激發創造力,因此一直對創意有探究的熱情,他引用帕洛阿圖學派的觀點,說明如果要改變,就必須要變兩次;換句話說,不只是改變所處情勢的現實面而已,還得改變你對現實面的觀察角度及認識的觀點。
作者用一個經常上班遲到的上班族為例,說明如果你只是改變行動本身,也許就是早一點起床,就能準時上班,但是這種行動上的改變,不出幾星期你可能又故態復萌。作者指出,真正能革除遲到壞習慣的是,你必須改變對準時的看法。例如,在觀念上你必須認清守時是一種效率的表徵,而不是一種限制。所以根本的改變你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觀點,才能讓你徹底從過去的習慣中改變過來。
這個說法真是一針見血,難怪許多人試圖想改變自己或自己的企業,總是不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只改變了行動或表象,在心態或觀點上仍一成不變。這點的確值得一直就想改變現狀卻從來又沒成功過的人深省。
除了第二次變化,作者對「眼見為憑」這件事也提出他觀察與提醒。過去幾百、幾千年來,人類的腦袋大致相同。例如,人們會有刻板印象,有某些特定的思考方式,而且還根深蒂固,並對某些事務深信不疑。這些法則不但主宰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更影響我們的一舉一動。
原因是如果你了解人類的大腦,在各種狀況下會積極地找模式,會渴望從隨機、零散的資料中,找出模式及連貫性,你就可以透過重新詮釋,來匯整一套全觀式的資訊理論,來改變人們的看法。
作者還舉了幾個圖例說明,當我們在觀看一張圖時,我們總是會優先到某種具象的東西,並賦予意義,難怪有人將創造力定義為先「見」之明,有就是眼見的革命。在市場競爭上,我們不總是稱那些快人一步的對手為「洞燭先機」,甚至於佩服那些對手,的確是看到了一些你沒有察覺到的東西。而這些你沒有察覺到的東西,可能就是顧客沒說出來的需求、趨勢走向或市場未來的發展。
除了二度改變、眼見為憑,作者還詳細分析了「變革的先聲」、「再想一遍沒關係」、「想像力的魔法」、「點子工廠」,及理想的管理者等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同時不斷提醒為使創造力對你目標的完成更具效率,在創意發展過程中,需要訓練、管理、聚焦、紀錄,甚至正確的用詞遣字,以便讓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提煉成真正有用的創意。
本書的英文原書名是The Forgotten Half of Change──直譯是「忘記的那一半變化」,它其實在提醒我們,要注意現實行動表面的變化背後,還要有觀念、認知的改變,才能有不同以往、標新立異、風格獨具的創造力。
這是一本有趣、有益又實用的創意訓練工具書,適合所有想提升創造力的人閱讀,透過認清創意限制的本質,及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那一面,能幫助想成長的企業及個人,洞燭先機,用創新的方式讓工作更順利、生活更如意。
【推薦者簡介】
王彩雲,現為《動腦》雜誌總編輯、台灣廣告主協會秘書長。
理想的「變革」是發現「失落的另一半」
蔡詩萍
「變革」〈change〉很重要,但不從「感知能力」〈perception〉的層面看變革,一切關於變革的討論與設計,都易流於浮面。
這本書,核心的觀念,就這麼簡單。
難就難在,「感知能力」的變革,很像「革心」,變革很容易帶來表面意義的「革新」,卻很不容易撼動根深蒂固的舊結構,促成真正的「革心」。
作者魯克?布拉班迪爾開宗明義就點出了,「二度變化」的重要性。變化帶來變革,然而,如何建立一套新認知,能全盤接受「變革是常態」的事實,作者看來,不僅很關鍵,尤其是一種挑戰。
本書英文原著有個副題,「Achieving greater creativity through changes in perception」,幾個關鍵字,點出了全書的巧思。
作者顯然不認為「創新」與「創造力」是同義語。「創新」是「改變現實的能力」,而「創造力」是指「改變對現實面觀點的能力」。我的理解若沒錯,依作者的邏輯,一個人,或一家企業,處於變動的環境中,只要體認到必須求變才可生存下去的現實壓力,他就會力求創新、變革。但是,他若缺乏創造力,那即使有變革之心,有變革的點子,有變革的措施,八成不會太有創意,因為他硬是少了「創造力」。
創造力〈creativity〉,哪裡來?
必須在感知能力上,做全盤的自我改造,自我顛覆,創造力才會源源不絕。
跟坊間台灣讀者過去較熟悉的談創新、談變革等書籍相比,本書作者的論述與行文風格,是典型歐陸特色的。哲學思辨取向,著重內在意識與價值的再造,甚至引經據典的書籍清單中,亦有較多的歐陸學者著作。
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引述了相當多「古典名家」觀點,例如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活躍於十六、十七世紀的思想大家培根,以及,上一世紀,一九五○年代以「心理研究協會」之名,一群美國心理學家與治療專家發展出的「帕洛阿圖學派」理論,都成為他組建自己「感知能力的變革」主張最好的資產。
單單從這條迥異於過往,僅從「組織管理」、「策略思維」、「創新模式」等等面向大談創新的書籍來看,本書作者的「市場區隔」與「獨特差異性」,就已經很符合「創造力」的要求了。
既然作者要從「感知能力」入手,提出全盤改造「變革思維」的建議,毫無疑問,他的切入點,就必須直搗黃龍,對人類感知能力上「最容易犯的錯」,「最不自覺的陷阱」,「最自以為是的觀念」,進行最通盤的檢討。這也是這本書最值得注意的優點。
很有意思的是,英文裡perception的語意中,亦有一意是與creativity接近的,它們都可翻譯為「創造力」。當感知事物的能力有變革的可能性時,很自然地,創造力就會出現;而當感知能力能持續地變革、不停滯,人的創造力很合理地,應該就可永不枯竭地發展下去。
當讀者細讀本書,提綱挈領抓住作者的基本思路後,當不至於迷路在各種「創新思維」的迷陣之中。這時若我再提醒,本書英文書名是「The forgotten half of change」,讀者當更能明瞭:關於變革這議題,容易「被忘掉、被忽略」的「另一半」或「另一面」,究竟是什麼?到底原因為何?
想像力的雛形,或創造力的起頭,比起現有言之成理的各種知識系統,當然不免顯得「荒謬或可笑」,然而,一旦我們的視野與心靈,能夠無牽無掛地自由出發時,諸多荒謬與可笑的點子,豈不是常常出人意表地創造出驚人的價值呢﹗
本書作者布拉班迪爾在論證中,有意義的安排是:他一一列舉了經由認知科學所發現的「錯覺」,然後分門別類,提醒讀者如何避免重蹈這些錯誤。
能夠事前看到的錯誤,不叫錯誤,然而,若已經事前知道了,卻依舊不可避免地要犯錯,這種錯誤不僅嚴重,尤其可能讓犯錯者自此一蹶不振。作者標舉出「變革」被忽略的「另一半」,是潛藏在人的認知、感知結構中,不易被察覺的「陷阱」與「包袱」裡,這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但畢竟,這本書不是純粹討論人類感知結構如何運作的學術之作,最後一章「『理想的』管理者」,作者把他提出的觀點,充分應用在「管理者的創新」上。從感知能力上求變,讓組織在紀律、在限制的認知下,發揮創造力,這是管理者責無旁貸的挑戰。
管理的深奧、精妙之處,在其「藝術化」的境界。但,管理者終究不能以藝術家自詡,這本書對「理想的管理者」描繪出的素描線條,也讓我們看到了成功領導者常常被忽略的一面。
【推薦者簡介】
蔡詩萍,現為作家及廣播電視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