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選書推薦!
《紐約時報》《出版家週刊》《舊金山記事報》《休士頓記事報》書評推薦
如果說丹尼爾.尤金的《石油世紀》是石油現代史的權威之作,那麼豐富又好讀的《無所不在的石油經濟》,著力探討我們目前面臨的困境,可以說是適時推出的續集。
——泰德.康諾瓦(Ted Conover),《紐約時報》書評
在節節高升的油價背後,隱藏著什麼真相和虛妄?
作者從加油站出發,沿著輸油管追溯到半個地球以外的油田。從煉油廠、鑽井臺、戰略儲備石油、紐約商業交易所原油市場,到德州、委內瑞拉、查德、伊朗和奈及利亞的油田……在這些一般人到不了的禁區,你將看到石油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美國人每一秒鐘就要用掉一萬加侖的汽油。這些汽油是從哪裡來的呢?二○○三至二○○六年,瑪格內莉踏上十六萬公里的旅程,燒掉了超過一萬公升的汽油,沿著輸油管走遍天涯,途中離奇與驚恐交織。作者遇到德州鑽井臺上的寂寞工人、一位幾乎在紐約商業交易所生孩子的石油分析師、據說假扮成獅子徘徊在油田區的查德村民、一位講一通手機就能改變全球油價的奈及利亞軍閥,以及夢想建立一座新底特律市的上海官員。
作者以第一手的觀察,將龐大的石油經濟巧妙地拼湊在一起,為世人指出一連串的警訊,以及可能的解答。
加油站★需求居高不下:2000年以來,人民抱怨油價上漲,但全美國的汽油消耗量還是持續在增加。
煉油廠★分解原油的大怪物:近年來汽油供應吃緊,只要一有煉油廠停工,油價便應聲飆漲。
鑽井平臺★鑽探熱的後遺症:德州人把自家後院讓給了嘈雜的鑽井臺。鑽探污染了地下水,煉油廠污染了空氣。
戰略儲備石油★美國人的恐懼:戰略儲備石油共計7億桶,儲存在60座鹽穴中,有專家認為它不但不足以保護美國經濟,還導致油價上漲25%。
紐約商業交易所★石油分析師的警訊:人們憑經驗認定石油上漲之後就會下跌,但是這次不會下跌了。
委內瑞拉★被石油統治的國家:委內瑞拉是中東以外最大的油藏區。國家領袖期望靠石油擺脫貧窮及美國勢力,正聯合拉丁美洲各國,欲與美國抗衡。
查德★新興產油國的幻滅:石油能救貧?查德自2003年開始輸出石油,但是到了2005年,卻從全球第十貧窮的國家惡化為全球第四。
伊朗★古老產油國的窘境:便宜的汽油使伊朗每年消耗的汽油多過國內煉油廠所能生產。政府必須輸出原油,再付錢從外國煉油廠重新進口汽油。
奈及利亞★盜竊石油與暴力抗爭:盜油集團竊取奈及利亞油田生產的10-35%原油,使尼日三角洲的石油變成金錢和槍炮的永久泉源。
中國★全球需求量飛升:1992年之前,中國還是石油輸出國,但是自2003年起,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石油輸入國。
作者簡介:
麗莎.瑪格內莉 Lisa Margonelli
傑出記者與作家。目前是新美國基金會的爾灣會員,曾為《舊金山記事報》《連線雜誌》《商業2.0雜誌》《發現》《Jane》雜誌撰文,獲頒日舞影展學院獎學金,以及北加州職業記者協會頒發的傑出新聞工作獎。目前住在加州奧克蘭。
章節試閱
在阿拉斯加那個寒冷的十月下午,我還不知道自己未來將被導引到什麼地方去。我只知道我具備石油迷的第一個症狀:嫉妒帶來的挫折感。就在我親眼目睹一加侖原油燃燒而為之深深著迷之際,另一位科學家告訴我:「我們在冰上每採集三百桶原油,就做一次溢油實驗。空中的火焰高達一百五十英尺,燃燒三小時。〔停頓一下〕你可以親眼見到縱火犯最迷戀的景象——那些碩大的火焰。」後來,我又與一位曾點燃更大火焰的男子交談,這個人點燃的是「艾克森瓦迪茲號」(Exxon Valdez,譯注:一九八九年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港外海發生船難,造成漏油事件)的漏油,他說話時一副「當時妳還小、還不懂事」的口吻。無論我離石油有多近,總是有人比我更近;無論我學習了多少知識,總是還有更多知識待學習。石油永遠在我的前方,而且永遠搆不到,這實在是個滑溜出了名、令人發狂的主題。
於是,我決定從自己熟悉的地方著手,也就是:加油站。二○○三年夏天,我去到舊金山的一家加油站,並很快的發現這是一條可靠的線索,可以讓我釐清自己對石油充滿矛盾的情緒和經濟觀點。結論是,一切都和我所預期的不一樣。我原本以為自己有把握的東西——也就是經常更新並且以大型標牌顯示的油價——結果卻變成了吐火怪獸,一頭引人入勝的吐火怪獸,展現出美國汽油消費者的種種行為,以及美國在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
我從那家加油站出發,沿著輸油管往上游探尋,愈走愈遠,走進未知的事物之中。我搭上了油罐車,還在煉油廠裡穿梭。我為了了解石油的製造方法,以及如何從地底鑽出石油,在德州的一座鑽井臺上度過一週的時光。我開始關注「能源安全」的概念,並運用自己的談判技巧,走進戰略儲備石油(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的禁區。然後我發現自己有必要造訪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石油市場。這一路下來,許多人熱心地協助我認識及了解他們的世界,而我也開始了解自己的世界。石油價格只是一個開端,引領我走向我所不了解的事物。結果我發現,整個石油世界最不可忽視的一個角色,竟是美國的石油消費者,他們無視於不斷攀升的油價,每天每月仍然持續使用著更多的石油。一億四千萬名腳踏油門的美國人所造就出來的那股無理性力量,天天都在改變著全世界。
有趣的是,在我撰寫本書時,美國消費者在我所認定的石油迷思中已不再扮演主動的角色。任何政治派別的美國人都開始相信,在石油方面我們正陷入困境,仰賴著我們無法控制的事物,因此以為自己是下述對象的受害者:沙烏地阿拉伯、戰略儲油、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艾克森公司(Exxon,譯注: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通用汽車公司(GM)、拒絕允許興建新式煉油廠的環保人士、迪克.錢尼(Dick Cheney,譯注:美國副總統Richard Bruce Cheney的暱稱)與石油業的勾結、擋道的SUV休旅車駕駛人、中國的經濟成長等等。就連本身是石油業產物的美國總統(譯注:指小布希),也把美國的石油倚賴形容為「上癮」,彷彿這是一種腦部化學作用的產物,而不是每天經濟抉擇的結果。在檢視我們與複雜石油經濟之間的關係時,這些陰謀論不僅毫無用處,而且因其宣稱所有環境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更教人無法進行積極的策略規畫。我相信,消費者不追根究柢的憤怒和順從習性,才是真正的石油陰謀。
我想要在海外,也就是目前美國購買石油的主要來源地,找出未來真正影響石油流動的力量。我造訪了美國最古老的石油夥伴——委內瑞拉,該國正在進行重建這個產油國的大規模實驗。然後我前往新興的產油國查德(Chad),艾克森公司和世界銀行已著手重建這個國家,雖然方法不盡相同,但均屬大規模行動。顯然,石油國家遇到了麻煩,然而這些國家是否能重建,以及它們與美國的關係在重建過程中能否繼續維繫,都還是未定數。在波斯灣,我去到了以往是美國盟國、現今是美國敵人的伊朗,尋訪當年一場奇怪的一日軍事戰役的現場,這場戰役永遠改寫了美國在中東的角色。在奈及利亞,我則拜訪了一位軍閥,只要這個人講一通手機,就可以改變全世界的油價。在整個旅途中,我不斷發現美國的石油倚賴,如何與外交政策、軍事干預,以及美國特有的帝國形象緊緊糾葛。最後,我去到中國,這裡有全球最新加入的石油消費者,正在設計未來的車款和燃料。
環環相扣的石油經濟
如果要描繪石油經濟,二○○三至二○○六這幾年的變化尤其多而微妙。在這段期間,原油價格幾乎上漲為原來的三倍,而這不過是一個密碼,牽動著千萬種相互連繫的其他變化。有些變化是蓄意的,例如美國入侵伊拉克,對伊朗和俄國造成了一連串的影響。有些變化有其歷史意義,例如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起飛,需要大量的燃料。在我撰寫本書時,整個石油世界正以我在普拉德霍灣首次見識原油燃燒時所無法想像的方式進行重組。
變化在二○○二年的那個十月天已經展開了,而北極熊的突然出現應該是一條線索。當時我在普拉德霍灣隨處都會看見一張海報,上面有一顆北極熊的頭,旁邊寫著「危險!」兩個字。這裡出現了數量非比尋常的北極熊。
故事是這樣的:一片載有九十九隻北極熊的小冰原在波弗特海(Beaufort Sea)停了下來。冰原上的北極熊走下冰原,四處狩獵。然後那片冰原離開了,沒有載走北極熊,使得這些北極熊就像錯過遊輪的旅客一樣進退兩難。在我們每次休息的時候,領隊都會提醒我們小心留意雪地中是否有十三英尺高、白白的東西朝我們飛奔過來。
那是我記憶中最溫暖的十月。有一天,氣溫接近熔點(譯注:攝氏零度),比正常氣溫高了十四度。連原本持懷疑態度的人都開始談起全球暖化的問題,然後到了二○○六年我撰寫本書時,已經沒幾個人會否認全球暖化效應的存在。這些北極熊是屬於新近湧現的某個系統的一部分,牠們因為埋藏在阿拉斯加北坡(North Slope)下方的碳氫化合物中的碳而遷離原住處,在持續變化的景觀中流浪。就在北極熊腳踩的地方,普拉德霍灣的地下景觀也正在改變。二○○六年八月,BP公司宣布關閉當地的油田進行維修。大眾沒注意到的是,美國的最大油田已逐漸變得無足輕重。現在這片油田所出產的石油,不到全美每天需求量的百分之三,而且由於產量太小,有些油管已經超過十年沒清理了。
置身於這些變化當中,我覺得自己有點像那些迷途的北極熊四處流浪,想要搞清楚腳下發生的地形變化,不過我想我們都必須開始習慣這種感覺。每一秒鐘,美國就又燒掉另外一萬加侖的汽油:我們正載著自己進入一個新的世界。
在阿拉斯加那個寒冷的十月下午,我還不知道自己未來將被導引到什麼地方去。我只知道我具備石油迷的第一個症狀:嫉妒帶來的挫折感。就在我親眼目睹一加侖原油燃燒而為之深深著迷之際,另一位科學家告訴我:「我們在冰上每採集三百桶原油,就做一次溢油實驗。空中的火焰高達一百五十英尺,燃燒三小時。〔停頓一下〕你可以親眼見到縱火犯最迷戀的景象——那些碩大的火焰。」後來,我又與一位曾點燃更大火焰的男子交談,這個人點燃的是「艾克森瓦迪茲號」(Exxon Valdez,譯注:一九八九年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港外海發生船難,造成漏油事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