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往何處去
小時候大人告訴我們,想做什麼都能做得到,他們往往沒有提供我們承諾於某事的工具,而是對所有事都保持開放。我們如何只朝向一條路徑邁進,避免其他數以千計的可能性?許多人都需要一些幫助。
承諾的一部分就是學會拒絕。我們必須學會拒絕許多事情,才能承擔某件事,學習修剪掉許多可能性,才能擁抱某個真實。我們拒絕其他可能性,才能敞開接受某件美妙之事。
可是,有時我們並沒有拒絕的機會,而是他人拒絕我們。事情不如預期,我們會面臨限制,有許多事超過自己的控制範圍。唯有學習接受生命中許多的不,才能找到平安。
但光向FOMO「說不」、學習接受生命裡討厭之事並不夠,我們還要支持某件事。本書最後的三分之一會談到,如何向某事說「好」,並從許下的承諾中萃取精髓。當我們真實地將自己奉獻於某事或某人,對於錯失的許多焦慮就會消散。
錯失這件事在短時間內並不好受,我們必須悼念那些對自己而言已經關上的門或道路。然而,透過接納「不」,甚至是擁抱這個「不」,我們可以向最重要的事給出全心的「是」。藉由做出深切的承諾而「錯失」其他事,我們能體驗到自由。
得到永遠的自由
也許美式文化的中心價值是自由。漢堡王說:「用你的方式享用(have it your way)。」我們上網購物時可以買到任何想像得到的東西。人們可以自由地說想說的事、去想去的地方、信仰任何宗教,或不想信也可以。自由真好。我們頌讚那些犧牲生命讓我們得享自由的人。有些人無法如我們一般享受自由,這點很令人心痛。
然而,我們往往對於自由的真諦仍一知半解。自由絕不只是毫無阻礙地做什麼都可以。真實的自由是行出善的能力,是一場尋求卓越的冒險。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他的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提到,若是沒有責任感,自由往往落入任意為之的風險。他建議大家以西岸的責任雕像,補全東岸的自由女神像。
我們也會因過度強調自由而錯失顧全大局的風險。自由本身不是重點,反而,自由讓我們實現何為重點。《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Brooks)寫道:「自由不是你想在其中過一輩子的海洋,自由是一條你想渡過的河流,好讓自己能深植於彼岸,完全地投入於某件事物。」 自由讓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生命。擁有更多選擇,並非最重要之事。
值得讚頌的生命
布魯克斯在履歷表(résumé virtues)與追悼文(eulogy virtues)之間做區分。履歷表為專業上的成功,追悼文是我們在某人喪禮上所談之事。許多人都認知到後者比前者重要,卻花較多時間累積履歷表。
當我們追悼逝者時,談的是他生前所履行的種種承諾,不會有人提到他在社群媒體上擁有數以千計的「朋友」或看過的電視節目。我們會說到這名逝者的各種重要關係,強調他為社區鄰里或教會帶來的影響,談到他投身數十年的事業。
若想做出值得頌讚之事,我們就必須承諾。對某些事全心給予「是」,就難以避免地對其他選項說「不」。我們必須拒絕許多 其他工作的可能性,以便打造一個具意義性的職涯。做婚姻誓言比起在約會應用程式裡向右滑表示對某人有興趣,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承諾於你的配偶,代表關上所有其他潛在伴侶的大門。每個人都有許多夢想,要將絕大部分的夢想置於死地,才能實現一或兩個夢想。向許多事情說「不」,才能讓我們能向真正重要之事說「好」。
若是無法承諾,我們的生命會感到空虛。若總是讓事情流於表面,而不認真地投注當中,我們的生命將只會是眾多經驗的累積,卻不具意義。若是我們有上百個不同方向,那麼不論是哪個方向都不會有重要進展。未承諾於特定的某些人或事的情況,可能會讓我們萬事忙,卻感到在原地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