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序
公民力量的崛起,是台灣未來不能忽視的一種能量。就在本書出版前夕,8月3日晚間,凱達格蘭大道上擠滿了25萬自發前來參與「公民自覺、拒絕愚弄」集會的群眾。這個活動的發起單位是由39位來自各行各業的「政治素人」所組成,為了想幫一位在退伍前遭到軍隊過度操練致死的洪仲丘下土伸冤,要求徹查真相,結果藉由網絡動員,竟然掀起了被稱作「白衫軍」的巨大公民運動,事後國內外媒體紛紛報導這場集會秩序井然、和平理性,算是創造了公民社會的新典範。
「台灣的公民社會成熟了嗎?」這是幾年前,學界普遍仍然存在的質疑,因為我們看到太多政治動員背後的不單純動機,以及公共議題無法被理性討論的困境,令社會菁英們擔心台灣的公民素質始終無法提升。但在這一次,聽聽發動「白衫軍」走上街頭的發言人,在終場前如何詮釋自己的成果: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創下歷史,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不由任何政治人物或名人引導,單純由公民發起、公民策畫、公民參與的一場公民活動。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你,你們參與並且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演講者繼續說:「我們都是公民社會的一份子,因此這場活動,我們一開始的共識,就是強調公平性。我們希望這個社會,從今天起,不再是政治人物、或是台下的媒體來主導議題。而是像你和我一樣的普通人,用憲法賦予我們的公民身份來主導議題。」
這麼清楚的「公民心聲」,不應該令人動容嗎?公民參與、公民身份、公民社會……一連串的政治學、社會學概念,被鮮活地應用到超大型的群眾集會上,讓每個參與者都感受到自己正在實踐「公民權利」,而這股「公民權力」又真正起了改變現實的作用。學理上經常被闡述的「賦權、充權或培力」(empowerment),不就活生生地躍然體現在集體行動之中嗎?
誠然,「公民社會」本身屬於複雜的「大理念」,有非常多的面相必須更深入地去梳理、探討和論證,這也是開學文化出版社決定翻譯這本《公民社會》的用意所在。巧合的是,本書的出版正逢台灣的公民運動進入到一個分水嶺,以後再談公民參與、公民身份、公民社會等種種概念,我們不應再覺得那是「舶來品」,因為在台灣,我們已經將公民社會的核心價值內化了!
感謝陳巨擘、李錦旭兩位老師的引介,以及所有譯者—尤其張義東—的努力,希望這本書對於傳播及踐履公民社會的「大理念」也能有所貢獻,是為序。
顧忠華201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