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我從事運動醫學已經三十年了,主要都在為競技體育服務,為國家隊運動員服務。近幾年來,在全民健身的熱潮中,我開始利用體育醫療科研的優勢,逐漸在探尋為大眾服務、為全民健身服務的途徑。
因為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在晨練的人群中,幾乎都是中老年人。我多次清晨在天壇公園門口觀察,每次統計十分鐘入園的人數,大約有六百五十?八百五十人,但發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中老年人,而我詢問的對象絕大多數還都已經退休。我國國民體質監測報告表明,按照每週身體活動頻度?塣三次、每次活動時間?塣三十分鐘的人,可以列入「體育人口」統計,我國「體育人口」總體上不到百分之二十五。
城市中的成人群體,其中二十?三十四歲期間,比例稍高,接近總體數;三十五?四十九歲,隨著工作和生活負擔的加重,比例明顯下降,僅占百分之十左右;五十歲以後,隨著家庭壓力的減輕等,比例明顯增高至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而到六十歲以後,增高最多,達到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
廣大青中年人,幾乎都肩負事業和家庭兩副重擔,精力經常處於透支狀態,健身,對他們來說應該顯得更加重要。但是他們卻有千般理由將其放棄,許多人還很認真地說:「等我退休後,再開始參加健身運動,現在太忙,真的沒有時間,即使有時有點空,我只想睡一覺,動都不想動。」還有一些人,偶爾參加運動,也光憑興趣而不能堅持。
另外,長期觀察還發現在健身的人群中,無論選擇哪一種運動項目,有不少人動作都過於隨意,明顯缺乏科學健身的知識。不可否認,只要參加運動,堅持運動,對身體健康總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我們增加一些科學健身方法,在相同的健身時間裡,可能就會成倍甚至數倍地提高健身的效果,這樣該有多好!
誰應該來做這種科普工作呢?作為一名運動醫學工作者,應該義不容辭,自覺地去承擔這個義務,為大眾的科學健身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在這種想法的鞭策和激勵下,在體育總局群體司、科教司的支持下,我們經過專門的課題研究,對大眾健身咨詢服務進行了初步探索,試圖將一些最常遇到的問題和方法,匯總到這本小冊子中,供大家參考。
但我決定嘗試摒棄事先查閱參考書,引經據典以求完善的寫作定式,主要依靠捕捉記憶中的知識和經驗,可以說是「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只求實用性強一些、重點突出一些,而不敢奢求理論性和全面性。因此,錯謬肯定難免,只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啟迪,我也就如願以償了。
黃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