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想像長笛曲目中少了德布西的作品嗎?確實,德布西為這個樂器的創作數量極為有限,僅四首,但當中的每一首都留下了不可抹滅的痕跡。《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比利堤斯之歌》、《潘神笛》以及《給長笛、中提琴與豎琴的三重奏》(依年代排序),發表當下便深獲肯定,一個世紀後依舊燃燒著耀眼的光芒,注定要在音樂史上成為永久流傳的經典作品。
《潘神笛》是一首約兩分三十秒的獨奏小品,在我們的曲目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它無疑是田園長笛的典範,多變的樂思、抒情憂鬱,似乎又帶點哀傷。在這極短的時間中,潘神笛的音色變化豐富且細膩,好像在音樂裡看見集維尼莫內花園裡的風光。也正因如此豐富的音色層次堆疊它不僅是一首田園風格的大師作品,更宣告了現代長笛的來臨,亮眼、創新,比瓦雷茲的《密度21.5》早了25年。
西元1912年,小說家、詩人兼創作家迦百烈‧慕潶〈1865-1943〉向他的摯友德布西提議,為他的三幕劇作《賽姬》創作一段配樂。受古典希臘神話題材吸引,作曲家接受了這項委託,然而原訂浩大的工程〈慕潶委託中唯一完成的一項〉,因作曲家工作繁忙,最後只完成第一幕第三景的這首獨奏。這是「潘神的臨終曲」嗎?我們無法肯定,既使音樂的描述非常貼切。
潘神笛在1913年12月1號由路易‧福婁瑞〈1878-1926〉於今日法國廣播電台旁的的哈內拉格劇院首演,據說德布西要求福婁瑞在舞台的幕後演奏。
我們現存的唯一手稿是幾年前才被發現的,德布西並沒有在樂譜上留下任何標題與題獻文字。反倒是手稿封面上的《潘神笛》,猜測是演奏者所題上的。
西元1927年鳩伯爾出版社終於出版了這首獨奏,且由鳩伯爾先生本人將之命名為《希妔克絲》,作品便以這個名字流傳開來。
您手中的版本,便是以1992年長笛家安德斯‧隆加-夏波隆,在比利時路易‧福婁瑞的繼承人家中所尋獲的手稿為藍本重新編訂的。
皮耶-伊夫‧阿爾托 2017年11月18日 于布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