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针对英国剑桥考试局国际会考(IGCSE)中文作为第一语言(0509)课程所编写的教材。在满足0509考试要求的基础上,丰富0509 课程,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并与国际文凭组织预科项目(IBDP)文学研究课程(包括文学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进行衔接。
语文学习
英国剑桥考试局国际会考(IGCSE)中文作为第一语言(0509)课程对学生的中文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文学学习向来是中学生中文学习的难点。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学?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文学?我们学习文学有哪些意义?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吗?我们并不否认考试的重要性,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一直反思这些问题。语文的学习,特别是文学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中文水平,为了应付考试,而且还与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批判思考和同理心等品质息息相关。虽然这些更重要的品质不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得到量化,但我们希望可以在这本教材中得到体现。因此,我们精选了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力量和魅力。另一方面,时代在进步,语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在设计思路上也做出了一定的回应。
设计思路
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世界教育权威迈克尔·富兰(MichaelFullan)教授提出了21 世纪人才需要具备的技能,包括创造力与想象力(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批判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与世界公民意识(citizenship)。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在帮助学生备考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提供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并与学生将来的高中学习进行衔接。首先,全书纲领借鉴IBDP 中文语言与文学的全球性问题作为全书的脉络,共分为五个单元: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公平正义、环境与人,以及科技想象。每个单元分为五篇课文,前四课包括:描写/记叙,指导式写作,议论/思想批判,以及文言文,均按照0509 考试要求进行规划。在提供的课堂活动和练习中有计划地铺排和融入相关考试要点、重要知识点、相关技能和相关考试训练,在提高学生中文水平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另外,第三课的议论/思想批判选用了不同类型的非文学文本,第五课的文学作品则涵盖散文、诗歌、戏剧、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研习。这些部分的设计有意识、有目的地承接了未来的国际文凭组织预科项目(IBDP)文学研究课程的学习。本书采用了丰富的现代教学法,如哈佛大学可视化思维、戏剧教学、探究式学习、概念驱动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乐趣。
概念驱动
全书内容以概念驱动为核心。首先,每个单元都提供了相关的概念性理解和一系列的事实性、概念性和辩论性的探究问题。概念性理解将全单元的课文串联起来,探究问题的设置将概念性理解进一步展开,并渗透在不同文本的研习中。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话题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并让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文本研习活动的设计以Lois A.Lanning提出的概念性文学课程设计框架“Understanding - Responding - Critiquing - Producing”为灵感和理论基础。按照本书的撰写目的,结合0509 课程要求,课文研习按照“理解―回应―分析/评论―创作”的四个维度(见右表)展开,促进深度学习。这四个维度间可能会有重叠的地方,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老师们在使用本书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活动和自主安排活动的顺序。最后,每单元提供单元总结和反思活动,巩固学生的概念性学习。
维度 设计思路
理解 识别和理解相关概念和文本关键信息,包括隐性和显性信息,提供相关0509考试题型练习。
回应 与个人实际生活、不同的观点和/ 或情境建立联系。进一步探究相关话题和概念,并做出个人反思与回应。
分析/评论 分析/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传达的主题或重要观点,风格方面的选择及其产生的相关效果。分析/评论不同文本间的联系。
创作 以读代写,进行不同文本类型的创作,并提供类似0509 写作考试的题目,供学生练习。
编写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此特别感谢我们的创作团队黄宵雯老师、吕雅俐老师和林郁隽老师,是她们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乐于奉献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让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硕果累累。也感谢三联书店编辑部,特别是郑海槟老师和本书的责任编辑王颖小姐对我们的信任、鼓励、支持和帮助。其实,从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就一直在纠结书名,感觉这是一件比写书还困难的事情!但有一天跟海槟老师沟通的时候,他提到三联会用心地编辑我们的第一本书时,突然灵光乍现!“匠心”二字不就是这种态度或精神的最好体现吗?我们最后决定以“匠心”作为这套教材的名字。言传不如身教,我们希望能够把这种态度和精神传递给读者,特别是年轻的学子们。鉴于创作者的时间和水平有限,如有任何疏漏和失误,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最后感谢我的父亲,他教会了我责任与爱。
李丹妮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