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畫緣起
科學發展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而究竟是什麼推動著科學的發展?現有的出版品經常紀錄 著偉大科學家的發明,歌頌著他們的天才以及自身的努力,卻很少將焦點從他們身上擴展到整個社會背景與科學價值觀的傳承上。學校中的理科教育,所傳授的也只 限於各種原理、定理、算式等片段的學習,科學家的名稱在課堂上成為一個簡單帶過的名詞,對於他們的發明與事蹟,由於沒有脈絡可循,也只變成一些冰冷的公 式,讓學生去運算與記憶。
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套由國內作者、漫畫團隊,再加上學者審訂的科學讀物,讓少年讀者閱讀到這些帶著「人 性」的立體人物,同時也體驗到科學家們如何學習、如何提問?如何思索宇宙人生?帶給年輕的讀者,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還有他們從事科學研究的掙扎與堅持、人 生態度與價值觀的借鏡。
推薦序
是最後的煉金術師,還是第一位科學家?
很多人小時候對科學家的第一印像,可能都是來自牛頓把他的懷錶當成雞蛋煮。印象中的牛頓,應該只是一位沈迷於科學研究的物理天才。不過近代研究發現,真實的牛頓跟傳統印像中的牛頓其實相去甚遠。很多誤解,除了部分是因為人們為賢者諱外,主要是時空環境的差異所造成的。本書嘗試以漫畫及半詼諧的方式帶大家回到牛頓時代,讓我們認識真實的牛頓。看牛頓在那科學才剛萌芽的年代中,如何以個人之力播開雲霧,現出科學的理性光芒。另一方面,也詳實描述牛頓的人格及行為特點與缺點。讓我們認清一個理性時代奠基者的許多不理性行為。本書用語詼諧,可以增進閱讀的樂趣,描述的重點也都客觀精確。
近代對牛頓的研究最讓許多人驚訝的事之一,可能是牛頓在煉金術上的研究。事實上牛頓花在煉金術上的時間,可能比花在研究萬有引力、力學、光學及數學上的時間總和還要多。他留下的手稿,許多也都是關於煉金術的。這些內容在當初都不太為人知,部分原因是煉金術在當時是上不了檯面的事。設想如果當初牛頓只專心在煉金術上,而不「浪費」少許時間在萬有引力、力學及光學上,那我們的科學發展可能就要全部改寫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煉金術的結果雖然沒什麼用。但牛頓在煉金術上的詳細記錄、觀察和比較的方法卻為現代系統的科學方法樹立良好的典範。而他本人的煉金術經驗,也讓他在鑄幣局的工作上能發揮所長。不只鑄幣精確,產量也大增。
牛頓為何那麼喜歡煉金術?雖然牛頓是知名的物理天才,但他的大部分煉金術實驗卻比較像是化學實驗。而這喜好也許跟他小時候住在藥局的經驗有關。另一方面,他可能也很貪財。他曾經參於炒股,大舉買進當時飆漲的南海公司股票。一開始賺了七千英金鎊。第二次進場,後來卻賠了二萬英鎊。相當於他當鑄幣局局長十年的薪水。因此他說:「他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卻無法估計人心的瘋狂。」。從現代物理角度來看,天體的運行只需考慮的太陽與行星的二體連心力,是一種線性的現象。而股價的漲跌卻是多人的共同交易,牽涉到多人互相交易,需要考慮的是多體的非線性交互作用。這種非線性現象一直到近代電腦發展後,人們才能有較仔細的研究。難怪牛頓無法估計人心的瘋狂。不過牛頓還是理財有道,在1720年幾乎賠掉他所有的積蓄後,他在1727年過世時,還是非常富有。
其實科學家也是人,大部份的科學家跟一般人一樣也都有許多人格或人性的缺點以及不理性的時候。而科學家因為工作的關係,常會把他們的缺點發揮的更淋漓盡致。例如牛頓對待他的敵人虎克的方式。而我們對科學天才「誤解」,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凡人的「白」無法理解天才的「黑」。
文/黃崇源(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序言
溫馨提醒:
請以閱讀不挑食的態度使用本書
科學家這三個字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呢?是富有專業學識的一群人,或是渾身散發出孤僻高傲、不與人親近的氛圍,甚至是你曾經或是現在的夢想;對你而言,科學家的故事可能是學校課本上所剩不多的趣味內容,但是他們的研究成果有時卻成為你求學時期的夢饜;科學家確實代表著這些眾多特質,這就意味著他們同時具備著知性與感性。
這本書不是要教條般的宣讀知識,讓你重新回憶起對自然科的畏懼,不斷被強灌著「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法拉第的電磁感應;伽利略的慣性、斜面運動」。但也不是僅靠著逗趣的漫畫情節取悅你的心情,在大笑之餘囫圇吞棗著吸收片段知識。這本書是讓你以隨性的方式把科學家當作身邊好友,不管是在通勤、休息或是閒暇時刻都能夠輕鬆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偶爾這位好友也會藉由過來人的經驗,傳授你一些知識。當再次拿起書時,應該也像見到老朋友一般,不用再回想起先前談過什麼話題,只要大膽翻閱(開口)就對了。
本書的雙封面設計,如同科學家所具備的感性與知性,由右翻面是屬於感性的漫畫;由左翻面則是屬於知性的知識文字,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無論你是一般社會人士、教育工作者或是學生等身分,都希望可以不時的右翻翻、左翻翻,那麼不僅能夠一起了解科學家的兩個面向,說不定也可以利用圖畫和文字,全面刺激你的大腦喔!
無差別翻閱建議──你一定先右翻看漫畫喔~科科
•如果你是一般人,那麼請先將這本書當作一本臺灣引以為傲的自製漫畫來欣賞,這是由友善文創的彭傑與好面共同擔綱繪製,絕對能讓你愛不釋手,若你是漫畫控,書架上的收藏可不能少了這一本。但是可別過度沉迷在漫畫中,也不要因為離開學校太久或不是相關科系就對左翻的知識文字苦手,左翻的文字並非是讓你重回校園讀書考試,而是以完整的文字呈現科學家的研究內心戲,搭配著漫畫所營造的氛圍,增加閱讀的醍醐味。
•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希望別先入為主的對漫畫嗤之以鼻或是覺得會干擾學習,漫畫的安排主要是希望能塑造出一定的氛圍,配合國高中生或是一般讀者的習慣,讓他們提高對科學家所處時代的帶入感,所以適當的插入虛擬人物與故事。當然若是僅閱讀漫畫的部分,確實學習效果會有所打折,我們期帶著你可以鼓勵與提醒閱讀者能夠朝左翻,以知識文字舒緩與彌補漫畫吸收過快的節奏。
•如果你是學生,請注意啊!千萬不要偷懶只讀完漫畫就把書丟在一邊,請放心左翻的文字絕對不會吃了你,不用擔心自己上課沒學好或是把這幾位科學家忘光光,就會讀不去。放心,除了不會跟老師告狀,也請你靜下心來好好當作一本輕小說來看,科學家在研究路上的風雲迭起、勾心鬥角以及喜怒哀樂,絕對讓你瞠目結舌,驚呼科學家原來也是凡人一枚。
左翻的文字在呼喚著你,一定要試試左翻喔~啾咪!
文/漫畫科普編輯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