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是一本尋找經濟發展典範的書,文獻的整理回溯到二戰後的主要經濟發展思潮,最後以東亞發展的經驗與政經體制為主軸。東亞的經濟發展是戰後表現最為傑出的區域,1960 年代以來突破中等所得陷阱國家的十三個國家中,東亞就占了五國—日本與四小龍(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戰後的全球化趨勢與東亞之出口導向的開放政策,為學界所公認的兩個重要因素。只是,同樣面對全球化,複製東亞模式並不能保證成功。本書一方面透過文獻的整理與歸納,再以含括日本、四小龍、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與印尼)以及中國和越南等東亞地區為實證對象,來解析東亞經濟發展的模式;進一步特別針對中國崛起後所引起的中國模式之爭論提出解讀。最後,從中等所得陷阱的角度,指出政經體制對於經濟發展的限制,提出動態經濟發展模式的結論。
作者都是經過國際貿易理論之科班訓練,並且長期關注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課題的學者,我們多年來應用長期的全球雙邊貿易資料,從理論與實證的角度,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特別是區域經濟整合、貿易區塊化與經濟發展等等。隨著研究課題的進展,我們在實證方法的合作也越趨多元,從顯示性比較利益指數的趨勢歸納來檢測雁行產業發展的順序、延伸引力模型以解析全球各地之貿易區塊的形成、設計貿易的軸心與輻緣指數來分析日本與中國的貿易地位演變,並探測貿易軸心形成的因素。因此,此書是長年合作研究的結晶。書中所引述之學術論文,除了有我們多年以來陸陸續續受科技部補助的研究計畫外,最後則在科技部補助的專書寫作計畫「經濟發展模式與東亞經驗的檢視:政經體制與經濟發展的極限」之下,完成此書的主體。在書本付梓之際,我們決定將原來侷限於第3章的東亞雁行產業發展模式,予以增補,增加了從貿易軸心指數的角度來觀察,也就是現行的第4章與第5章「從雁行到軸輻」的實證,從貿易的軸心—輻緣角度來觀察東亞經濟發展的軌跡,特別是中國相對於東南亞之經貿發展後來居上的跳蛙現象,並從實證上提出貿易軸心之形成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東亞的經濟奇蹟或中國崛起的模式,出口導向的產業發展政策扮演關鍵因素,但也是建立在經貿全球化的時空背景,才得以實現。然而,在本書付梓之際,戰後在新自由主義引導下的全球化潮流已經大幅轉向。三股影響國際地緣政治的大事,已經風起雲湧地鼓起反全球化的浪潮:首先是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啟動的中美貿易戰;其次,2019年末起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最後是2022年初爆發的俄國侵略烏克蘭的戰爭。這些地緣政治事件造成跨國供應鏈重組乃至斷鏈;大抵而言,全球分工體系雖不至於完全崩解,但肯定已經難以恢復原來之細膩樣貌。美中貿易戰已經擴大為全方位的貿易、科技乃至於軍事競爭;中國的清零防疫政策雖在白紙革命下告終,但是對全球生產供應鏈的衝擊已經覆水難收;俄烏戰爭,除了引發全球性的糧食與能源危機因而造成全球性的通膨,也讓全球出現壁壘分明的兩個陣營,歐美民主世界對壘中俄專制體制的世界。綜合而言,往昔東亞各國運用其產業上的相對優勢,透過國際市場來發展經濟的路徑,已經不再如以往順暢。
儘管如此,希望本書所提出的動態經濟發展觀點,仍有其不受時空限制的價值,不論出口市場規模是否因為反全球化潮流而縮小,本書透過東亞的發展經驗來反映:市場機制的充分發揮仍然是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而政經體制則左右市場機制運作的規模;民主體制與專制獨裁下的法治落差,讓經濟發展的極限出現天壤之別,或躍進高所得國,或在中等所得的陷阱下起伏。
本書得以完稿除了要感謝科技部專書寫作計畫的補助(MOST-109-2410-H-001-045-MY2),以及中央研究院的經濟所與亞太研究中心所提供的絕佳研究環境之外,一群參與資料蒐集整理與繕打的研究助理實為不可或缺的幕後功臣,英智在全球貿易區塊與東亞軸心研究有關的大型資料處理、俐宜在中國發展模式有關兩岸企業關聯的報章與雜誌資料的蒐集與整理,以及瑞琦在全書寫作期間的資料蒐集與最後階段的打字與整理等等,特此致謝。
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