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讓愛心傳下去
◎李大維
黃永存董事長見證了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走過半生繁華,毅然決然加入慈濟功德會,成為慈誠隊員、慈濟委員和慈濟榮譽董事,為公益事業挹注人力物力,不遺餘力。因為童小時代的困頓,讓他感悟人情冷暖,也看見人性光輝,有朝一日一定要把愛傳下去的信念,敦促著他不斷努力。
全書從黃董事長的父母開始談起,描寫那個戰後百廢待興的臺灣,一個農村孩子為了貼補家用,踩著腳踏車賣橘子、賣枝仔冰;從完全不會做生意,到可以帶著弟弟一起賣冰。期間艱苦萬分的事件不斷發生,窮到沒有退路的他堅定面對,淡定解決,塑造了他務實踏實的性格。
由於家中資源有限,刻苦求學的路上遇到許多險阻,卻也遇到幾位貴人老師,時至今日,黃董事長延續了老師們的愛,堅持在數十間國、高中頒發獎學金,救援了許多宛如小時候的他的學子。金門從軍的驚心動魄,更是奠定了他對國家的信念,即使後來有機會到海外拓展商業基地,依然選擇根留臺灣。
那個「臺灣錢淹腳目」的時代,「甘願做牛,不怕沒犁可拖」,換了幾個工作之後,因緣際會接觸了國際運輸,也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孩子出生也買了房子,來個「新五子登科」。但人生的難題依然浮現,輾轉在幾個宗教信仰之間尋求解脫,然而也是機緣到了,在一段神奇的尋師過程中,讓他找到了心目中的師父,也就是慈濟證嚴法師。經由背影認出了明師,他二話不說立即皈依,從此不再迷失自我,走出陰霾,活出了現在快樂慈濟人的生涯。
因為本業是國際運輸,所以每當世界各地發生災難,黃董事長總會設法聯絡調度物資與人員的運送流程,常常要守夜配合時差,一通電話打到海外去確認物資是否平安抵達;更多時候還得要在臺灣本島發派甚至商借貨車,將各地的物資流通集中到機場清關。
經歷了臺灣九二一地震、日本三一一地震海嘯、大陸四川地震、南亞海嘯等國內外的重大災情,黃董事長不但沒有退縮,守護貧苦弱勢的愛心更加堅強,即使把公司營運的主要決策交給兒子管理,依然導入了慈濟精神,包括公司提供素食、主管階級每月樂捐、針對員工家庭發生變故的經濟補貼等等。
這樣一位樂善好施的長者,本來並不打算為自己出這本書,但由於身旁的親友、員工們、慈濟人、甚至負責貼身記錄的作者都一再鼓勵董事長,把這分愛心說出來,讓愛心傳下去,種種鮮為人知但行之有年的善行義舉,才有這個機會在本書中一一向讀者們披露。如此一本好事,怎可不拜讀!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總統府祕書長)
【推薦序】
千帆過後的泊岸
◎盧蕙馨
約三十年前初識黃永存師兄,印象中,這位膚色黝黑、個子不高、表情多半嚴肅的董事長級人物似乎自律甚嚴,說起話來也不由得教人正襟危坐。現在讀了他的傳記,才恍然明白那樣的身軀,自小就扛負重擔,從農村到都市、到海外,一路力爭上游;那樣的面容,是經歷過人生的大風大浪,顛沛後淬鍊出的岸然。
黃師兄幼時因父親被親戚連累負債,原本優渥的生活跌至谷底。沒錢買煤球炭火,家中小孩都得出門撿柴或竹子、字紙,拿回家燒;或者割稻、摘豆打零工。黃師兄年少志氣大,小時騎高大的鐵馬,賣枝仔冰、椪柑,後來又騎三輪車送建材水泥,很懂得「貨暢其流」,也造就了日後從事國際運通的生意長才。
造化弄人,黃師兄自小就深切體會,這也是那個時代許多家庭的際遇。經濟拮据,孩子無法受正常教育,少年時就得出外謀生,貼補家計。前途未卜,在載沈載浮的人海中,宗教信仰成了希望的寄託。黃師兄和不同宗教的會遇,乃至於有神祕的感應經驗,其實都源於人們碰到重大挫折時的大哉問:為什麼?怎麼辦?
這是本書另一個隱然的軸線,反映臺灣社會豐富的信仰積層,也反映個人在洞明世事後自心作主的圓熟智慧。
黃師兄念小學時接觸基督教,美援年代中的教會慷慨濟施食物,給三餐不繼的黃家帶來溫暖。父親雖信奉民間信仰,出於回饋心理,也沒阻止兒子去做禮拜。黃師兄受了洗,首先學會迫切禱告,在往後求學、謀職、創業的歲月中,禱告成為他祈求協助的依靠,而且好幾回心誠則靈,得以度過難關。
臺灣從移民社會發展而來,民間信仰扎根於社會底層,和常民生活融合在一起。黃師兄小時雖常去教堂,但也在鄰里中結識乩童、道士,也和出家師父談過話。這些因緣印入心田,也成為黃師兄在為事業奮鬥的過程中,尋求指點迷津的精神資源,包括命理術數都派上用場,甚至當過宮廟主委。
讀者們可以感受到,黃師兄追求信仰,和在困頓環境中成長的不服輸個性有關,也說明了宗教之所以存在,是因應人們遭逢苦難,找尋慰藉的需求。然而,過盡千帆,他仍然不滿意,繼續尋找那最終的答案。
接觸佛法後,了悟人生無常的道理,他才放下一神教、多神教,和友人四處參訪名山,切磋佛學。直到來到慈濟,見到證嚴法師,身影如打坐入定中所見,他怦然一驚,也為法師的悲心願行感召,從此在慈濟事理印證的菩薩道中泊岸。
美國宗教學者休斯頓.史密斯(Huston Smith)寫了宗教學經典著作《人的宗教》,他是牧師的兒子、虔誠的基督徒。在一生中,他接觸過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學習各自的教義智慧,也投入美洲原住民和澳洲原住民的研究,希望了解幾千年前人類的心靈傳統。
九十一歲時,他出版了回憶錄《探索的故事》,回顧在多元宗教的神聖之旅。在本書結尾的收場白中,他省思指出,宗教告訴我們,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的生命是用來做轉化的。從最廣闊的角度了解宗教的世界觀,他說:「當我們向外看,很自然地將善的事物看成在上面的:天使永遠在天上唱歌,諸神住在山頂。然而當我們向內看,這個形象便反轉了,我們發現最美好的事在我們內心最深處……心比身體更重要,靈魂比心重要,靈性(在我們內心都是完全一樣的)又比靈魂重要。」(《探索的故事》,三〇八頁)
我以這段話送給本書的主角和讀者:一切向外的追尋都會回歸到內在的靈山,找到旅人最堅實的靠岸所在。
(本文作者為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