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刻鑿人生:被遺忘的石雕家族 內容簡介
從一座鄉下廟宇的石雕藝術開始,探索出台灣百多年中一部即將煙沒的本土石雕家族發展史!
◎從大稻埕陳家四代的台灣廟宇石雕,一窺台灣工藝家族的神祕之處。
◎最後一代台灣石雕家族,正在消失的傳統技藝。
◎藉由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將陳家的經典作品與史蹟加以保存紀錄。
◎透過彩照、圖表,完整陳呈陳家作品,歷史圖貌還原眼前。
傳統寺廟建築匠師記載的大多是大木作匠師、木刻鑿花匠師、剪花、彩畫匠師,而獨缺石作匠師記載,且在時代進化的過程中,石雕作業傳承出現斷層,希望透過此調查與著作出版,能有發揮承先啟後、後繼有人的作用。--陳瑤芳,陳家第四代傳人
期待未來能以本書為基礎,針對台灣廟宇石雕的發展做研究,逐一的將台灣傳統石雕風華找回來。--王秀杞,雕刻藝術家、教授
陳家石雕家族的作品遍布台灣的重要廟宇,早期大陸來台的匠師多會前來拜會,可見陳氏的工藝技術有其重要的歷史定位,且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台灣廟宇石雕風格與發展。
陳家作品數量龐大,品質典雅精細,人物造形渾圓穩重展現人體力量美感,獸身圓潤不軟弱,透雕精細不做作,造形體態圓順不扭捏。加上廟方保存完整,作品整體看起來古樸自然有威嚴。
陳萬金(父親)過世後,陳冠雄與陳俊卿兩兄弟也曾失落一段時間,雖然兩兄弟早在1951年左右就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但卻因為父親過世的噩耗而沒有來得及做好傳承家族事業的經營脈絡,使得陳家石雕事業出現斷層,陳家司阜有一度成為別家石雕廠的約雇司阜。
從民國65年至83年這段時期裡,陳家高徒紛紛出師,其中的石雕風格也正慢慢在轉變中。在神獸(龍、獅、虎)風格中比較不明顯看出端倪,最明顯的是人物方面與質感處理上。陳冠雄時期,人物表現比較是意境神態的傳達,不會特意表達細部。但在六零年代後,人物的表達呈現是大刀式的筆觸,其細部表現也比較明顯,而臉部更是著重放大,使得頭部整體比例更加明顯。
陳氏家族精湛的石雕工藝傳承至第四代陳瑤芳司阜,因感念家族與秉持延續傳統藝術工藝的精神,在2015年的傳統匠師考核順利過關,也讓他對於傳承石雕工藝一事更有信心。面對未來,陳司阜只希望能在他有生之年,繼續奉獻在石雕這個令人著迷的工藝藝術中,透過創作與教育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夠接觸與產生對石雕工藝的興趣,進而想學習這門功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璟翔
雲林縣人
出版:刻鑿人生-被遺忘的石雕家族、樹神傳奇-新庄茄苳公繪本、探尋新庄‧傳奇經典-古坑鄉新庄的故事、台南木工地圖誌、設計概論。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大稻埕陳氏家族與石雕的因緣
第三章 展現風華-台灣廟宇石雕復興年代
第四章 崛起的一代-台灣石雕的黃金時代
第五章 陳家石雕的下一步
序
推薦序-王秀杞
藝術有兩個重要的元素,一個是技巧;一個是思想,兩個元素互相搭配才能造就經典作品。石匠師他們的技巧很棒,但思想上侷限在傳統廟宇圖騰上,符合宗教的規範。中西方的藝術有相似也有不相同,所以我都會去陳家學技巧眉角。匠師沒有高深的學問,但有高深的技巧,這是無法用言語去陳述的。
陳家四代都是做石雕的,一代傳一代,父教子,子教孫。其中過程一定是全力相傾,不會藏步數。一般徒弟,三年四個月後就要獨立去開業了,但兒子不同,兒子是要傳接自己的事業的,所以都會很用心傳授。技巧、思想點點滴滴累積,程度就會日益精進,功夫就是時間的累積。
我學生時期會去觀音山買石頭,要拜訪賢能的人,賣石頭的向我介紹陳家,說陳家的石雕技巧多麼好。四、五十年前在學時,台灣沒有正式的石雕老師,在學校只是學皮毛,畢業後大家都不想刻石頭,那時候我只想做跟人家不一樣的,所以選擇刻石頭,所以就到三峽祖師廟去看廟宇石雕,真的很漂亮,所以就決定去找陳家學習觀摩交流。
那時候都是以聊天的方式,都是片面了解的累積,在言談中來吸收石雕技巧。觀音山這一派都是傳統藝術,在那樣的時空哩,陳家可能是最好的,他們有一個傳承血統,就是他們的品牌,有一定的程度,作品才會送出去,風格與水準就會成形。但有一個危機,現在沒司阜傳承,都去大陸教了,功夫好但沒落了,就是這個產業沒有突破,需求量也沒了,刻石雕這行業最辛苦了。
傳統的眉角都有一個固定的邏輯與步驟,名家或有水準的頭手,都可以看出水準來,從這個家族風格與水準,可以看出是哪一家做的。那時候的石雕場很壯觀,四十幾個人在做石雕工作,所有的工具都不能亂掉,各自的工具絕不能讓人去動到,那時候管理得很好,分工都很清楚,很不容易。加上宗教石雕都是分工合作的,無法很特別突顯個人風格,只要「頭手」沒問題了,其他問題也比較小,如真要看差異特殊點,就要用比較的方式來分別。那時的石匠像是江湖人,很有自己的性格,很自然的樣子。
這次經由黃老師透過剩餘不多的文獻與田野研究調查,好不容易將陳家的經典作品與史蹟加以保存紀錄,實屬不容易。未來是否以這本書為起點,針對台灣廟宇石雕的未來發展做為起點,逐一的將台灣傳統石雕風華找回來。
推薦序-翁徐得
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畢業的作者具備了雕塑、工藝與繪畫跨領域的專長,又進入研究所接受文化、產業與社區營造的洗禮,畢業後十多年來沒間斷過社區營造的工作,足跡遍布故鄉雲林與中部四縣市,熱愛鄉土人情與文化藝術的精神著實令人動容,也難怪看到家鄉重要廟宇的石雕作品會興起追本朔源的意念,傳統社會中石雕是辛苦而少有人從事的工作,是怎樣的因緣牽引外地來的匠師來到古坑?他們的技藝傳承自何方?如何傳承?是一連串想要知道的歷史,其本質就是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意識,本書將是地方〔人、文、地、產、景〕五大發展因素深耕的實例。
本書作者從一座鄉下廟宇的石雕藝術開始,探索出台灣百多年中一部即將煙沒的本土石雕家族發展史,這個石雕家族的石雕作品遍布台灣重要的廟宇,而早期大陸來台之匠師多會前來拜會,可見陳氏的工藝技術有其重要的歷史定位,且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台灣廟宇石雕風格與發展,本書另從傳統工藝產業社會結構中探討其廟宇石雕工藝的分支與執業體系、石雕風格、作品分布等,作為建構台灣傳統打石工藝歷史面貌的一部分。就中也可以體會地方的宗教信仰在文化與產業領域的互動,同時受到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牽引。
推薦序-陳瑤芳
我是陳瑤芳,大稻埕陳家石雕家族的第四代傳人,也可能是最後一代了。我們在早期,曾經在台灣南北風光過,許多廟主急著要我們去接他們的工程;有許多善良人家,拉著他的子弟希望當我們的學徒。我們走路有風,生活闊綽,但也因職業傷害,必須忍受支氣管等相關疾病的苦楚。我的家族長輩們,因石雕而興起,也因石雕而夭折,平均壽命都不長。加上台灣石雕的沒落,自己家的石雕廠早已關閉多年,甚至連自己兒孫們都不曉得大稻埕陳家的偉業,也不知道陳家的作品在何處。所以我實在憂心不已,陳家石雕將淹沒在歷史長河裡,了無痕跡。
雖然已經晚了許多年,很多的家族石雕文獻都不幸流失,也不懂得珍惜,現在想想實在可惜。但幸好,因緣巧合結識黃璟翔老師,商請為我陳家留下紀錄。而在黃老師與本人一起奔波之下,終於完成這本著作,也了卻我一樁心願。
傳統寺廟建築匠師建築記載大多是記錄大木作匠師、木刻鑿花匠師、剪花、彩畫匠師,而獨缺石作匠師記載。今日後學鑒於陳氐祖先家族在傳統建築領域中貢献之大,期望能夠將陳氏家族石雕作品加以記載,而能光大石雕在傳統藝術中的地位。所以特與黃老師深入查訪祖先之遺作,並作記錄,為住後從事傳統文化學者作為参考。
石雕作品多為分工合作之集大成,分工仔細,大家合力完成一件工程規劃。總共分為:頭手、二手、平直師、安裝師等,而在時代進化過程關係中,石作業傳承出現斷層,許多業者轉往内地承作,希望透過此調查與著作出版,能有承先啟後後繼有人的作用。
作者序
2014年三月某一天,雲林縣古坑社區李建宏先生偕同古坑嘉興宮的幹部林宏益先生來找我,主要是說明嘉興宮面臨拆除重建或是修復保存的問題。嘉興宮的確是庄頭的信仰中心,大家對老廟都很有感情,能夠好好的保存當然是大家所樂見的事情。隨後林先生提起他發現廟中的內外殿石雕龍柱都有雕刻者的留名,外殿是張木成;內殿是陳冠雄等所刻造,但時間久遠他們都已經過世了。然而林先生居然都已連絡到他們的後代,並請到陳家的後人來到嘉興宮進行座談,並邀請我一同出席。
同年4月3日一同出席座談的人除了陳家石雕第四代陳瑤芳外,還邀請了郭喜斌先生一同出席,可見林宏益先生對嘉興宮文化保存的用心。在這之前,雖然我也很喜歡傳統宮廟文化符騰,在學時也曾經雕刻過大理石,但我只知皮毛,不見精髓,所以我大多只能走馬看花。然而在互相認識後,陳瑤芳先生提起他們的兒孫們都不知道自己祖父輩們曾經為台灣的宮廟藝術付出過心力,成果還非常輝煌,並且痛心沒有好好保存相關文件下來,以至於陳家石雕的過去即將淹沒在歷史軌跡中。就在大家沉浸在惋惜的氣氛中時,林先生居然建議我給予紀錄協助。當下我覺得這工作很浩繁,專業也不足,可能無法勝任。加上我猜想大家可能說說而已,陳瑤芳先生又住在遙遠的台北,大家應該沒有很認真吧!所以當時我只能敷衍過去。
一個禮拜過後,陳瑤芳先生居然出現在我雲林古坑的工作室,很熱心地說了一大堆匠師名、宮廟地點等。當時我只能耐心的聽聽,並沒有準備做什麼事情。之後陳司阜常常傳一些資料、照片給我,漸漸的覺得好像很精彩的樣子。又過一個禮拜,他又出現在我雲林古坑的工作室,一樣又說了很多家族故事等。我被他的不厭其煩並且很焦急的熱情感動了,我覺得應該要好好地了解一下的時候了。所以我找來張敦智博士與阮淑儀小姐來一起討論,是否有辦法幫到他的忙。首先我們相約到台北親自拜訪陳司阜了解故事的真實性,並以影像記錄訪談過程。隨後大家都同意有其研究的價值,所以我們就向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出研究補助申請,就這樣又過了半年,整個調查研究計畫才逐一啟動。
整個計畫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文獻調查與訪談分析,另一個方向是田野調查。文獻調查的部分,發現以往對於石雕匠師傳承與風格紀錄等資料大都乏善可陳,似乎在學術界裡對石雕領域大都興趣缺缺。另外一個困難就是匠師的訪談,石雕匠師大都容易得到職業傷害肺病,不容易長壽,加上台灣廟宇石雕早已沒落並且轉移到中國大陸,資深匠師很難覓得。種種的困難處,對於陳家石雕第一、二代的傳承關係,就很難獲得足夠資料來佐證。幸好,石頭風化的程度沒有人類生命消亡的速度快,很多證據都保存在台灣的宮廟裡。
在田野調查中,還倖存的宮廟石雕作品還有五十四處,其餘有多處已經被拆除。陳家石雕集中在台灣本島,並以台灣西部地區為主。我們跟隨陳司阜的腳步,從大台北地區到屏東,從北到南,逐一針對宮廟石雕作品進行清查。其中獲得的資訊是龐大的,作品之美是難以形容的,也很慶幸可以幫陳家在台灣石雕史中留一點文字記錄。
我們在2016年上半年才完成調查,並緊接著要進行出版計畫。所有這些努力,無非是要為台灣傳統藝術盡一點心力,雖然工作繁雜,但我們也很驕傲地幫大稻埕陳氏家族石雕從歷史泥淖中再度提起來,幫陳家正名,也為台灣石雕史留下豐厚的文字影像紀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496704
- 規格:平裝 / 164頁 / 18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
| 66折: $ 660 | | 66折: $ 165 | | 66折: $ 660 | | 作者:張明明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22-07-27 66折: $ 535 | |
|
|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出版社:方智出版 出版日期:2019-06-01 $ 260 | | 作者:甘詰留太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16 $ 111 | |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9-06-01 $ 260 | |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1 | |
|
| 作者:坂本真一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15 $ 98 | | 作者:斯瓦米.拉瑪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15 $ 266 | | 作者:山田ヒツジ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15 $ 150 | | 作者:廣嶋玲子 出版社: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30 $ 284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