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永續流傳
以二十二個真摯的生命故事,感受臺灣土地的脈動,
凝望臺灣人的歷史、容顏與記憶,
從音樂、戲劇、影像、美學、文學及教育的時代背景,
勾勒出臺灣文化的多元面貌,
喚起我們對這片土地深藏的情感與驕傲。
文化,就像是一道光,帶來希望也照亮文明,而臺灣文化的傳承,因有這群人以熱忱點燃亮光,為時代也為後世,延續臺灣文化之美。文化,不必單一化,無論是原住民、閩南、客家或中華文化,都是臺灣珍貴的寶藏。
創立於1954年的臺北西區扶輪社,為了傳達對發揚本土文化的心意、感謝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在1984年設立「教育文化獎助金」,資助國內大學、研究所進修或從事教育文化的學術研究,又於1995年更名為「臺灣文化獎」,鼓勵並表揚在藝術創作、影像紀錄、教育傳承等領域,致力保存與記錄臺灣文化的文化工作者。
這些文化工作者的堅持與努力,讓臺灣文化能隨著時代演進,持續豐美、永續傳承,期待透過本書每一篇得獎人的故事,喚醒新世代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並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未來。
作者簡介:
張雅琳
自由撰稿人。踏入媒體業十餘年,以「寫字的人」為職志。著有《讓每個決定,成為最好的安排》,合著《划向未來的方舟》、《解構鐵道美學》、《勇敢不放手》、《給生命第二個起點》、《牧路》、《觀光50》、《廟宇覺旅》、《Made In Forest山林製造》、《鐵馬款款行》等。
黃怡蒨
師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碩士,企劃採訪編輯工作數十年,曾任《商業周刊》副總主筆,參與alive軟性版面規劃、主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等公部門文化類型刊物、《MOOK》旅遊雜誌創刊等。
黃翎翔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企劃採訪編輯工作資歷二十多年,曾任蘋果日報美食組資深記者和副組長、《傳藝》季刊主編、台視文化《家庭月刊》、《四季味》執行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主要撰寫美食、生活工藝、傳統表演藝術等題材。合著《吃喝玩樂在台酒:精釀台灣生活味的13間酒廠》、《高餐大的店:創業與夢想III-18位餐飲職人創業的夢想與實踐》等。
顏怡今
資深記者,高雄人,現為自由撰稿人。30年記者生涯曾跑過政治、醫藥、環保、藝文、美食等各領域,喜發掘並記錄庶民日常與職人故事。曾以「楊晴」為筆名出版《Life Net墾丁》、另合著《發現臺灣小吃》、《小吃東西軍》、《臺灣老字號小吃》、《HOT!溫泉》及《主廚的百味人生》等。
章節試閱
楔子 文化覺醒,從狂飆年代走向新派復古
二十世紀末復古風潮席捲全球,這股風潮已非僅限於時裝界的一種循環過程,也有別於純粹的懷舊,而是用當代的視角擁抱舊時光的美好。就像是扭開時光的瓶蓋,讓過去的質樸與新世代的創意相遇,激盪出新的文化火花,不管是建築、裝潢風格、家具、生活用品、藝術、表演等,都掀起一股New(新)與Retro(復古)結合的新派復古浪潮,對年輕世代影響至深,甚至因此出現「Newtro」這個新的詞彙。
回顧解嚴後的臺灣,隨著外匯解除管制,熱錢湧入、股市指數飆上萬點,在那個臺灣錢淹腳目,全民瘋簽大家樂、瘋飆車的狂飆年代,思想、藝術、文化經過了戒嚴時期的壓抑之後,也迸發出強大能量,既期盼可以找回傳統價值,也積極享受創新的自由。各種地方戲曲不僅恢復野台演出,也進入劇場、國家劇院,藝術價值受到了肯定,布袋戲重返電視螢幕,開創盛極一時的霹靂布袋戲,甚至拍成電影,原住民音樂響徹國際舞台,被聯合國列入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的古老雅樂南管、地方民謠,不僅開始有年輕學子願意投入學習,創作方式也注入新意。
對於年輕人來說,復古其實就是一種創作元素;也有人認為,復古是一種反撲,在對抗現今的全球化趨勢,使得具在地特色的復古更加珍貴,也更符合提倡永續的需求。而擁有特殊歷史、地理條件的臺灣,正好擁有十足豐沛的動能。
臺灣介於中國大陸、日本及東南亞之間的關鍵地理位置,進入大航海時代後,短短四百年來就歷經荷蘭(1624年~1662年)及西班牙人(1626年~1642年)的占領、明鄭至清領時期(1662年~1985年)漢人的移墾、馬關條約後割讓給日本治理(1895年~1945年),以及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的巨大改變,對政治、經濟、教育、宗教信仰、文學創作、藝術文化都造成巨大衝擊,並形成族群、文化多元共融的現象。
從漢文化到日本皇民化
荷蘭及西班牙占據臺灣,著眼的是將臺灣做為拓展東亞貿易的基地,加上分據臺灣南、北的時間不長,對於臺灣並不像對待歐洲殖民地一般進行文化擴張,只是為了方便傳教及編寫聖經,在教會使用的羅馬拼音文字,一直到現在依然成為原住民和臺語文的重要書寫方式之一。
明末至清朝時期,隨著漢族政權移轉,大量福建、廣東的族群遷移來臺,對臺灣帶來強勢的文化殖民,中國傳統的宗族制度、祖先祭祀、廟宇慶典、以及地主與佃農的經濟結構,民間信仰都於此時承襲了漢族文化,因應祭祀及慶典活動需求,地方戲曲也同時傳入臺灣,既為酬神,也是民間重要的休閒活動,從南管、潮州戲、閩劇、北管、歌仔戲、採茶戲等,百家爭鳴。
中國古典文學也在明鄭時期傳進臺灣,文人來臺開辦私塾,傳授漢人及平埔族子弟漢文。由於清朝移民以閩南人居多,文學創作也以臺語漢文為主,並融入臺灣的風土民情進行創作,造就出許多優秀的臺灣古典文學家。地方戲曲落地臺灣後,同樣也開設館閣授課,其中北管戲因為活潑熱鬧,不僅有職業的亂彈戲班,業餘的子弟戲班更是遍地開花,蓬勃發展直到日治時期(1895年~1945年)。
1937年日本開始針對殖民地推行皇民化政策,戲劇的演出形式開始受到很大箝制,例如,歌仔戲要求混合東洋及西洋歌劇的表現方式,布袋戲的主角成了日本武士和浪人,口白也成了日語,同時限制了廟會及婚喪喜慶的演出,戲曲館閣大受影響。
日本人也透過教育制度的建立,進行徹底的語言同化及文化滲透,要求臺灣人要說、寫日文。在日本殖民政策下,臺灣逐漸失去自己的文化根源。由林獻堂及蔣渭水等人發起,訴求臺灣集體意識與思想的「臺灣文化協會」於是在1921成立,呼籲從文化改革代替武裝抗日。主張消弭臺、日差別待遇的臺灣同化會、新民會等團體也紛紛興起,掀起了臺灣文化的啟蒙運動。
當時的臺灣人不僅努力保存自己的文化,更將這份執著延續到了未來的時代。
戒嚴至解嚴的風起雲湧
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在文化上推行統一政策,強化國族認同,並推動「國語運動」,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戲劇演出。除了隨國民政府來臺的京劇,布袋戲、歌仔戲、客家採茶戲等非「國語」口白的戲曲,只能面臨被壓制的命運,私下傳唱。二二八白色恐怖事件後,隨之而來的戒嚴施行,更嚴格限制集會活動,多數劇團演出機會都大為減少。
於此同時,由於美國對臺灣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也帶來美式文化的影響,無論電影、音樂、飲食、服飾、甚至文學創作等,都對臺灣本土文化造成衝擊,年輕人開始穿年仔褲、聽爵士、搖滾音樂。
但還是有一群堅守本土文化的有志之士們,熱情未曾消減,在那個艱難時代記錄、保存、推動臺灣的文化。1954年,仍在戒嚴期間成立的臺北西區扶輪社,就是堅持以臺語為例會語言的社團,其成員包括了臺灣四大家族,鹿港辜家、霧峰林家、基隆顏家,以及高雄陳家。此外,還有銀行家、醫學博士、化學博士等各界精英,將發揚臺灣文化視為重要使命,首屆的「扶輪獎」,就特別針對文化、音樂、美術、體育、科學及醫學等,對國家社會有貢獻者提供獎勵,與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化協會宗旨一脈相承,1984年的教育文化獎更直接支持母語教學。
1987年臺灣宣布解嚴,臺灣社會再經歷了一次文化轉型。數十年的威權體制結束,臺灣社會邁向民主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強烈的本土意識。地方語言不再是問題,甚至政策上逐步推動母語教學,隨言論自由而來的是媒體及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也促成各種藝術、文學創作的自由及多樣性。原住民音樂、實驗性音樂、文化反思影片、獨立製片、臺灣文學均發揮極大創作力。
創新的同時,振興傳統也成了許多文化工作者努力的目標,尤其是音樂、戲劇表演在長期受到壓抑,以及影音媒體出現造成衝擊後,面臨了世代斷層、後繼無人的危機。在復古的同時,也透過加入創意變革吸引新世代、新的關注群眾,「創新復古」成了重要解方,也是時代必然趨勢。傳統戲曲運用科技,將傳統布景結合燈光投影,甚至運用擴增實境(AR)手法增加舞台效果,布袋戲可以和義大利歌劇融合,恆春民謠和爵士樂、嘻哈樂手同台較勁也不違和,演出場域更是彈性自由,傳統與創新碰撞出亮眼火花。
然而,解嚴後的臺灣,經濟快速起飛,整體的社會風氣卻浮躁不安。鳳甲美術館創辧人邱再興、也是臺北西區扶輪社資深社員回憶,1990年代的臺灣,雖然股市高漲,文化底蘊卻日漸缺乏。做為電子產業的企業家,他意識到臺灣人內心的匱乏,這促使他在1991年創辦了邱再興文教基金會,他所加入的臺北西區扶輪社也在1995年正式成立「臺灣文化獎」這個獎項,希望鼓勵對臺灣文化有研究、推廣及保存的人士,1999年邱再興再成立鳳甲美術館,積極扶植本土藝術家。
邱再興以自己在東德拓展事業的生活經歷做為反思,他認為,即便歷經長期的共產統治造成經濟困頓,文化滋養仍能使人們內心充實滿足。
文化競爭力,社會前進指標
藝術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個人生活,提升社會的人文價值,長此以往也能對周遭事物產生共鳴與尊重,進而推動社會的包容與溫度。臺北西區扶輪社2024年至2025年社長王政修指出,「臺灣文化獎」三十年來給獎範圍涵蓋了各個族群,獎項更是包羅萬象,正是為了展現臺灣文化的多元與包容;臺北西區扶輪社第七十屆臺灣文化獎主委翁嘉立則強調,增進臺灣人對本土文化的認識,是提升自信心的關鍵。只有深入了解臺灣的文化魅力,才能在當前全球化的浪潮中,讓臺灣人與世界對話時更加自信,擁有自己的話語權。
現任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及北師美術館總策劃林曼麗認為,文化競爭力是社會前進的指標,但從她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及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位至今,深知單靠政府力量的局限性,因此非常認同扶輪社以民間力量支持藝文的努力。
「藝術文化是人類生存的尊嚴,是國家的核心價值。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藝術文化,即使再怎麼強大也無法贏得真正的尊重,」林曼麗強調,文化愈具包容性就愈強大,臺灣的歷史匯聚了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文化、荷蘭及明清時期的影響,還經歷了日本與國民政府的統治,形成了一個文化的交會點,讓臺灣文化具備無可取代的韌性與包容力,就像大海可以吸納各種不同的文化內涵。
林曼麗指出,在她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時,並不會特別否認故宮是中華文化的殿堂,因為中華文化來到臺灣,也就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的核心在於「包容」與「主體性」。林曼麗認為,臺灣人應對自身的文化充滿自信,建立起清晰的文化認同。這樣,無論是原住民、閩南、客家,或是中華文化的各種元素,都能被納入其中,形成獨特的「臺灣新文化」。文化不必單一化,只要有主體性,這些多元的文化脈絡都能成為臺灣最珍貴的資產。
楔子 文化覺醒,從狂飆年代走向新派復古
二十世紀末復古風潮席捲全球,這股風潮已非僅限於時裝界的一種循環過程,也有別於純粹的懷舊,而是用當代的視角擁抱舊時光的美好。就像是扭開時光的瓶蓋,讓過去的質樸與新世代的創意相遇,激盪出新的文化火花,不管是建築、裝潢風格、家具、生活用品、藝術、表演等,都掀起一股New(新)與Retro(復古)結合的新派復古浪潮,對年輕世代影響至深,甚至因此出現「Newtro」這個新的詞彙。
回顧解嚴後的臺灣,隨著外匯解除管制,熱錢湧入、股市指數飆上萬點,在那個臺灣錢淹腳目,全民瘋簽大家樂、瘋...
目錄
序
日頭出來,猶原是好日子 司馬文武
一攬芳華,看見臺灣的希望與未來 臺北西區扶輪社
向傳承臺灣文化的推手們致敬 王政修
楔子 文化覺醒,從狂飆年代走向新派復古
第一部 音樂 傳統歌謠永續傳唱,留存族群文化
陳郁秀 藝術與行政天賦兼具的音樂家
近半世紀努力,擦亮臺灣文化品牌
清雅樂府 傳承四代南管百年館閣
沒人接手就不放手!堅守雅樂不絕
周明傑 原住民古謠復興者
傳唱部落歌謠,找回族人驕傲
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 復振地方民謠的代表性組織
跨世代同心傳唱,臺灣古調名揚國際
第二部 戲劇 今日的創新,明日的傳統
邱婷 北管戲曲世紀風華見證者
亂彈家族之重,為傳承殫心竭慮
陳芝后 客家大戲當代名伶
演而優則教,全齡推廣客家戲
許家綺 以歌仔戲做外交的青年大使
無論台前幕後,只願投入戲曲人生
羅斌 荷籍偶戲研究及推廣學者
旅臺逾三十年,推廣布袋戲熱情不減
第三部 影像 時代動盪下最有渲染力的發聲
黃伯驥 小兒科醫生斜槓攝影師
決定性瞬間留下珍貴時代故事
梁皆得 鳥類生態紀錄片先鋒導演
一輩子拍鳥,肩負生態保育使命
楊順發 心懷臺灣的藍領攝影師
唯美取代說教,傳達深沉國土危機
第四部 美學 從賽事到日常的美學競爭力
韓旭東 創新畫素式風格木雕家
自學不斷,以創作回應數位時代
吳日云 首位登上紐約時裝週的臺灣設計師
跨域無限,一心傳遞生活美學
林舜龍 跨越國境的地景藝術領航者
用藝術連結人和土地,臺灣更美好
徐嘉彬 斜槓的花磚職人
重振臺灣花磚美學邁向國際
第五部 文學 挺過暗黑時代,純文學不死
李敏勇 以詩論政的詩人
以詩為力量,針砭時事推展文藝
彭瑞金 臺灣文學系重要推手
透過評論讓筆耕一輩子的作家被看見
李勤岸 竭力推廣臺語文的熱血鬥士
七十多歲還用AI創作臺語詩
楊允言 臺語文數位資源整理者
盡畢生所學讓臺語文接軌智慧科技
第六部 教育 大時代動盪下的體制巨變
蕭瓊瑞 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關鍵學者
以歷史縱深推動藝術教育
董昭民 跨域創作知名音樂家
東西融合,玩出音樂無限可能性
懷劭.法努司 原舞者創團人
百萬公里的堅持,以樂舞引領青年尋根
結語 利他利己,創造社會良善循環
附錄 臺北西區扶輪社「臺灣文化獎」歷屆得獎人
序
日頭出來,猶原是好日子 司馬文武
一攬芳華,看見臺灣的希望與未來 臺北西區扶輪社
向傳承臺灣文化的推手們致敬 王政修
楔子 文化覺醒,從狂飆年代走向新派復古
第一部 音樂 傳統歌謠永續傳唱,留存族群文化
陳郁秀 藝術與行政天賦兼具的音樂家
近半世紀努力,擦亮臺灣文化品牌
清雅樂府 傳承四代南管百年館閣
沒人接手就不放手!堅守雅樂不絕
周明傑 原住民古謠復興者
傳唱部落歌謠,找回族人驕傲
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 復振地方民謠的代表性組織
跨世代同心傳唱,臺灣古調名揚國際
第二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