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人民的生活具有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兩 個面向,在公共領域部分,由於個人行動會影響到社會 上其他人,因此為了讓人與人之間不會發生衝突,就需 要共同遵守一套公共道德的行為規範,所以公共領域中 的行為需要對社會大眾負責;在私人領域部分,因為個 人行動僅涉及自己或較親近的他人,而非影響到社會上 其他人,因此較不需對社會大眾負責,人在私領域中也 具有較大的自由做決定。 因此,公德不同於私德,公德主要是指涉及公共事 務的道德,具體呈現是公共道德對個人行為產生的規定 和限制。當我們說一個人具備公德心時,意味著他願意 考慮到其他社會大眾的權益與感受,願意在公共領域中 遵守公共道德規範,不會為了私人利益而不當損害他人 權益。 由於本書思辨主題是公德,因此以下所討論的內容 就不涉及私德問題,僅把焦點放在公德的討論上。
首先, 我們會先澄清公德的基本意涵,除了指出公德是「涉及公共事務的道德」之外,關於公共道德的行為規範之界 定,可以透過「行為是否影響到非特定他者應有的權益」 這個標準來判定。此外,公共道德規範的功能是促進、 維護整體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而非多數人的私人利益。 其次,我們要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思考自己如 何培養公德心,以及個人應該培養公德心的理由是甚 麼。接著,我們要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思考有什麼 理由支持社會大眾共同培養公德心。最後,由於公德心的培養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以身作則,並對缺乏公德心的人給予糾正;然而,如何適當地糾正他人行為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
作者簡介:
黃豊祐
學歷:臺灣大學哲學碩士
研究領域:倫理學
現職: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專任研究助理
他說從未後悔與哲學的相遇。因為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了解到好奇心、懷疑、理性思辨、對話與批判的重要性。希望能與相遇的人一起豐富彼此的思想,希望能用溫柔、同理的方式與他人對話,希望哲學能引領你我踏入通往幸福的旅程。
林火旺
學歷: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研究領域:倫理學、政治哲學
現職: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林火旺教授是一位熱情的哲學家。他是國內研究倫理學、自由主義、社會正義、公民理論的重鎮;他不僅在高等學府的象牙塔中研究,更像傳教士一般,四處演講,有時也上電視,呼籲國人提升民主素養、寬容異見、關懷他人、智慧思辨。
章節試閱
說在思辨之前: 一般而言,人民的生活具有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兩 個面向,在公共領域部分,由於個人行動會影響到社會 上其他人,因此為了讓人與人之間不會發生衝突,就需 要共同遵守一套公共道德的行為規範,所以公共領域中 的行為需要對社會大眾負責;在私人領域部分,因為個 人行動僅涉及自己或較親近的他人,而非影響到社會上 其他人,因此較不需對社會大眾負責,人在私領域中也 具有較大的自由做決定。 因此,公德不同於私德,公德主要是指涉及公共事 務的道德,具體呈現是公共道德對個人行為產生的規定 和限制。當我們說一個人具備公德心時,意味著他願意 考慮到其他社會大眾的權益與感受,願意在公共領域中 遵守公共道德規範,不會為了私人利益而不當損害他人 權益。 由於本書思辨主題是公德,因此以下所討論的內容 就不涉及私德問題,僅把焦點放在公德的討論上。首先, 我們會先澄清公德的基本意涵,除了指出公德是「涉及 22 公共事務的道德」之外,關於公共道德的行為規範之界 定,可以透過「行為是否影響到非特定他者應有的權益」 這個標準來判定。此外,公共道德規範的功能是促進、 維護整體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而非多數人的私人利益。 其次,我們要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思考自己如 何培養公德心,以及個人應該培養公德心的理由是甚 麼。
接著,我們要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思考有什麼 理由支持社會大眾共同培養公德心。最後,由於公德心 的培養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以 身作則,並對缺乏公德心的人給予糾正;然而,如何適 當地糾正他人行為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
本書整體思 辨架構如下:
一、 暖身活動: 公德是什麼?
1 . 了解公德是涉及公共事務的道德觀念
2 . 了解公德是在促進、維護公共利益
二、 個人為何要培 養公德心?
1 . 了解發揮公德心能促進彼此的利益
2 . 了解發揮公德心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三、 社會大眾為 何要培養公 德心?
1 . 了解若僅靠法律維持秩序,將付出許 多社會成本
2 . 了解若僅靠法律維持秩序,個人自由 易過度受限
四、 如何糾正他 人缺乏公德 心的行為? 思考適當規勸他人發揮公德心的方
五、 總結:課程 回顧
1 . 複習課程重點
2 . 思索自己獲得了什麼啟發,並對自己 有甚麼期許 思辨架構:
一、暖身活動:公德是什麼?
(一)目標:理解公德的意涵
(二)要引導出的核心概念:
第一,公德意指涉及公共事務的道德,所以公德 涉及的是公共領域中的行為對象,而判定行為是 否屬於公德範圍的依據是「行為是否影響到非特 定他者應有的權益」。
第二,公共道德規範旨在促進、保障整體社會成 員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應重視、保障每個社會 成員所應具有的基本權益。然而,公共利益並非 等同於多數人的私人利益,因為多數人的判斷可 能出錯,其私人利益的考量也可能破壞社會大眾 的公共利益。
(三)教具:電腦、投影 機、投影片
(四)內容:
1 .播放新聞影片〈人多垃圾多!白牆髒 馬桶堵 最 美小學變樣〉。
2 .提問:你認為遊客的行為算是缺乏公德心嗎? 為什麼?(簡單提問,讓大家初步思考什麼是 公德)
3 .播放各種行為圖片,帶領者對各種行為進行描 述。
4 .再提問:哪些行為屬於缺乏公德心的行為?這 些行為分別影響到哪些人?如何影響?(開始 細緻討論哪些行為屬於公德的範圍)
5 .進一步提問:你是基於什麼標準來判斷哪些行 為屬於缺乏公德心?
6 .帶領者解說如何判斷哪些行為屬於公德的討論 範圍。
7 .舉例延伸提問:設想你現在正在搭乘火車,並 且火車規定車廂內不得吸菸。假如現在車廂內 大多數人都同意可以吸菸,請問此時吸菸這個 行為就符合公德了嗎?為什麼?
8 .帶領者解說公共道德規範旨在促進、維護整體 社會的公共利益。
說在思辨之前: 一般而言,人民的生活具有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兩 個面向,在公共領域部分,由於個人行動會影響到社會 上其他人,因此為了讓人與人之間不會發生衝突,就需 要共同遵守一套公共道德的行為規範,所以公共領域中 的行為需要對社會大眾負責;在私人領域部分,因為個 人行動僅涉及自己或較親近的他人,而非影響到社會上 其他人,因此較不需對社會大眾負責,人在私領域中也 具有較大的自由做決定。 因此,公德不同於私德,公德主要是指涉及公共事 務的道德,具體呈現是公共道德對個人行為產生的規定 和限制。當我們說一個人具備公德...
作者序
作者序
愛智營舉辦至今已歷經十一屆,我在求學時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團隊,數一數也擔任了六次「咖啡屋店長」,從中學習到非常多寶貴經驗,也很開心能為社會盡點貢獻。
愛智營的特色是以哲學思辨與討論的方式學習品德,透過每一堂名為「咖啡屋」實則「討論課」的課程,帶領各地高中生一同對話、思考,對於授課者與學員都是成長的養分。回首過去的點點滴滴,不論是團隊合作或與學員的互動,都在理性與感性的交織下搭建起一座通往幸福的橋樑。途中的旅人或許有著堅定信仰,或許仍迷惘著人生,但在這趟旅程中,皆深刻地體會到旅途本身的意義,懂得以更謙卑且勇敢的心態去認識自己、理解世界。
這本書因著愛智營而出生,主題為「公德」,內容包括公共道德規範與公民德行。過去曾帶領此主題的夥伴有板橋高中周黎麗老師、高雄高商楊若梅老師,以及一同就讀台大哲研所碩士班的安育瑭。奠基於黎麗老師與育瑭的成果,我與若梅老師合作此主題時再添加了新的想法,最後便成就了本書的內容,在此一併致上深深的謝意。然若本書有不足之處,實則屬筆者之責。
選擇公德作為本書主題,主因在於深感公德是當代自由民主社會所需要的重要品德,因此希望透過本書的闡述讓更多人一同思考其重要性,以期最終能實踐於生活,共造彼此尊重的美好社會。本書嘗試帶領大家思考幾個重要問題,包括:公共道德是什麼?公共道德對社會有何重要性?為什麼我們應該培養公德心?或許本書所提供的回答未臻完善,但若能產生拋磚引玉效果,引發大家持續思考的興趣,也算是達成本書目的之一。
事實上,道德問題之所以屬於哲學的一部分,乃因其中充滿豐富的邏輯與價值思辨,因此學習道德、培養品德並非僅是一種規訓,還需要深刻的懷疑、批判、理解與省思,方能真正接受其中的道理,使自己達致道德內化,成為真誠向善且明智的人。也就是說,實踐德行需要知識與思辨能力方能正確「擇善」,並在意志與習慣上願意恆常依照善的要求而行動,進而達到「固執」。因此,本書的目標不僅在提供公德的知識內涵,也在邀請讀者一同參與思辨,透過持續的理解、對話與省思,才能在生活中有所實踐。
本書的誕生來自於愛智營,愛智營的成立又源於新生代基金會的成員,在此同樣致上深深的謝意。其中,特別感謝火旺老師、賢華姐與秀恒姐對於營隊的支持與付出,並給予我們機會一同學習、為社會盡點心力。期盼我們的小小努力能為社會種下良善與智慧的種子。
2017年3月21日 黃豊祐
作者序
愛智營舉辦至今已歷經十一屆,我在求學時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團隊,數一數也擔任了六次「咖啡屋店長」,從中學習到非常多寶貴經驗,也很開心能為社會盡點貢獻。
愛智營的特色是以哲學思辨與討論的方式學習品德,透過每一堂名為「咖啡屋」實則「討論課」的課程,帶領各地高中生一同對話、思考,對於授課者與學員都是成長的養分。回首過去的點點滴滴,不論是團隊合作或與學員的互動,都在理性與感性的交織下搭建起一座通往幸福的橋樑。途中的旅人或許有著堅定信仰,或許仍迷惘著人生,但在這趟旅程中,皆深刻地體會到旅途本身的意義,...
目錄
p.5 推薦序 林火旺
p.8 作者序 黃豊祐
p.11 出版序 李賢華
p.13 part (1) 思辨之前
p.37 Part (2) 概念澄清
p.45 part (3) 帶領思辨
p.91 part (4) 延伸閱讀和補充資料
p.5 推薦序 林火旺
p.8 作者序 黃豊祐
p.11 出版序 李賢華
p.13 part (1) 思辨之前
p.37 Part (2) 概念澄清
p.45 part (3) 帶領思辨
p.91 part (4) 延伸閱讀和補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