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代詞是介於實詞和虛詞之間的詞,沒有實在的詞彙意義,容易發生演變。上古漢語有近二十個指示代詞,使用頻率較高的多數經歷了語法化,語法化為連詞、係詞、句末語氣詞、話題標記、定指代詞、賓語從句引導詞、結構助詞、第三人稱代詞等。其中,指示代詞→句末語氣詞、指示代詞→話題標記等是漢語中獨特的語法化途徑。
雖然指示代詞語法化路徑多種多樣,但不同的路徑具有共同的特點,受共同因素的制約。上古漢語指示代詞的句法、語義、語用特徵相互聯繫,共同作用於語法化過程。指示代詞所處的句法環境尤其是句中位置決定了語法化途徑,句首的指示代詞傾向於發展為連詞和係詞,以及話題標記;句末的指示代詞轉化為句末語氣詞;片語內的指示代詞語法化後依然作用於片語內部。
指示代詞的內指用法(回指、篇章指以及認同指)是語法化的起點。演變時,指示代詞失去篇章中的指稱意義;同時,由於本身意義的虛空,在語用推理的作用下,語境中隱涵的語用義附加到它們之上,從而發生意義的變化。上古漢語指示代詞語法化後,有的留存下來,有的逐漸消亡;上古漢語指示代詞體系整體呈簡化的趨勢。核心的空間距離遠近相對的指示代詞“此”“彼”保持穩定,是上古指示代詞體系沿用一千多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