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HBO預計2012年年初拍成影集
由《教父 2》影帝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主演馬多夫
◎深入挖掘650億美金的華爾街大騙案,引領讀者一窺超大型金融黑幕的運作。
◎文字犀利、批判性強,直指跨國企業的陰狠與巧詐。
◎收錄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案例,解析現象背後的重重玄機。
本書講述美國Nasdaq証管會主委柏尼.馬多夫和他的650億美元大騙局精彩內幕,有些馬多夫本人親口透露的新細節,保證令人瞠目結舌。
誰是柏尼.馬多夫(Bernie Madoff)?他又是怎麼搞出史上規模最大的龐氏騙局(類似老鼠會)?
自從這位紐約頗有地位的金融家,在長達數十年的騙局中,詐取親朋好友及外人高達650億美元〈高盛投資規模的兩倍〉的消息曝光後,人們就一直對這些問題感到萬分好奇。很多人不免揣測究竟發生了什麼,想必有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內情,可是媒體記者始終無法得知馬多夫故事的全貌,不過本書一出,這些都不成問題。
本書作者《紐約時報》資深撰述黛安娜.亨利克,從馬多夫醜聞揭露的第一天起,便率領《紐時》團隊報導相關新聞。《謊言教父馬多夫》是關於馬多夫其人其事最權威的著作,取材來自前所未有的管道,以及與罪行相關各方、遍及各層級的百餘次訪問,其中包括馬多夫被捕後最先接受的幾次訪談。亨利克也參考各種訴訟、政府調查和法院檔案,以生動細膩的筆法,一一解開圍繞著這個故事的謎團。
《謊言教父馬多夫》是真人真事的金融驚悚小說,講述馬多夫在華爾街不同凡響的崛起,使他成為美國最受信賴和尊敬的證券自營商,也參與多次證券管理制度的改革,然後是形成強烈對比的,他加速邁向自我毀滅的戲劇化過程。針對馬多夫垮臺引發的痛苦和災難,包括自殺、生意失敗、家庭破碎、慈善事業停擺,及指標性的法律交鋒,還有這個醜聞帶給華盛頓、華爾街和社會大眾的教訓,本書均有最詳盡的記述和分析。
作者簡介:
黛安娜.亨利克(Diana B. Henriques)
於1989年進入《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現任《紐時》財經資深撰述,著有《華爾街大白鯊》(The White Sharks of Wall Street)及《富達的世界》(Fidelity’s World)等書。
她曾獲得波克獎(Polk Award),並且進入過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決選。她為《紐時》採訪報導馬多夫醜聞的作品也曾數度獲獎。《紐時》進入普立茲獎決選的2008年金融危機專題報導,她是採訪團隊成員之一。亨利克現居紐澤西州霍波肯(Hoboken)。
譯者簡介:
顧淑馨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
曾任職中國廣播公司、聯合報系及美國在台協會;並曾兼任淡江大學、政治大學及東吳大學講師,目前專事翻譯,近作有《傾聽靜默的聲音》、《幸福的九個房間》、《通往夢想的十個法則》、《杜拉克跨世講堂》(合譯)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華爾街大地震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局面開始撐不住了。馬多夫原定與友人艾拉.哈里斯(J. Ira Harris)之子見面,哈里斯曾經是華爾街戰績輝煌的投資人,如今則是棕櫚灘(Palm Beach)親切的慈善家,不過這個約會取消了。
馬多夫改為與長子馬克見面。他表示,雖然近來股市崩跌,但是這一年他的私人投顧業務業績很好,淨賺了幾億美元,他打算比平常提早一點分紅給若干員工。不要等到2月,而是本週就發。他要馬克列出應該獲得分紅的交易員清單。
馬克對此事感到困擾,便與弟弟安德魯商量。父親隨著市場危機,每過一天就多緊張一分,他倆都看在眼裡,這次危機也已經弄得大家苦不堪言。上個月父親告訴他們兄弟,避險基金這一塊有一點週轉壓力。可是他顯然不止是擔心;他們從未看過父親有這樣的反應。現在父親又要提早發出幾百萬美元的獎金,這不合情理。在此人心惶惶的時刻,他不是應該保留現金嗎?他應該多等兩個月,等到獎金季節來臨,再看看情況如何。然而柏尼.馬多夫很專制:一切由他作主,不容許任何反對意見。不過兩兄弟還是決定,週三必須與父親好好談一談。
到市場收盤,員工逐漸離開後,馬多夫走過秘書們所在的橢圓形區域,進入彼得的辦公室。彼得自從獨子死後,兩年來老了很多,也變得內斂。他皮夾裡仍然放著羅傑的照片,那是白血病已經在他俊美的臉上留下痕跡後照的。在遭逢喪子之痛前,彼得數十年來一直是柏尼的親信、左右手、公司的技術權威、和老闆的「弟弟」。
就算彼得原本不清楚哥哥的罪行,他的律師後來是堅稱他不知情,那此時他也快要知道了。柏尼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問弟弟「有沒有時間談一下」。彼得點點頭,柏尼關上門。
柏尼說:「我必須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
人們常喜歡奢談「人生轉捩點」,而有些時刻的確夠得上這個標準。你求婚獲得應允。你聽到「被錄用了」或是「被解僱了」,你的前途立即改變。當醫生說「是惡性的」,一切將黯然無光。可是任何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會告訴你:當你發現,你對心愛的人所有的信任,在剎那間全部變成謊言,那種震驚有多麼強烈。你感到天旋地轉;等到好不容易回過神來時,你會發現週遭的環境似曾相識卻又如此陌生。
因此,如果這是彼得.馬多夫首次得知其兄罪行的時刻,那他似乎不可能立即考慮到自己的事業和家人財產會遭殃,也不可能擔心在未來幾年裡,會有一連串民事訴訟及刑事調查。這些想法必然會出現,可是在那一刻,假使這個消息對他有如晴天霹靂,那他最可能的反應,應當是腦筋一片空白,在瞬息間把整個人生倒帶,希望找回一些真實可靠的東西。
彼得是律師,也是公司的法務長(chief compliance officer):他們這家公司一向太過輕忽職銜,如今此事卻變得很重要。彼得聽著柏尼解釋,他打算發出獎金,還要把贖回支票寄給最親近的人:他要在去自首前,盡其所能的彌補。柏尼說,只要再給他幾天的時間。他已經約好週五與索爾金見面。
彼得也許還在等待天搖地動停下來,他脫口而出:「你必須告訴兩個兒子。」
馬克和安德魯都跟叔叔提到過,他們十分擔心最近愈來愈心事重重的父親。他們一直問:「爸爸還好嗎?」彼得說,他們很害怕。他再度囑咐柏尼:「你必須告訴他們。」
他會的,他會的。他只是決定不下什麼時候說。
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
早晨的某個時刻,伊蓮娜.史奎拉瑞看到露絲.馬多夫很快的到辦公室一趟。露絲遵照柏尼的指示,自她在柯馬證券的戶頭裡提出1千萬美元,轉至她在美聯銀行(Washovia)的帳戶,好讓馬多夫需要動用這筆錢時,她可以開支票。如果她是以為丈夫需要現金,來支付避險基金投資人的贖回,倒也不足為奇:她也許還記得2月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的擠兌,擔心柏尼也陷入同樣的麻煩。市場行情低迷,人人都看得出來。
馬多夫從9點左右,便坐在辦公桌前安靜的工作,看似在弄一堆數字。其實他很可能在簽迪帕斯卡利上週準備的100張支票中的36張,這些支票的總金額達1億7千3百萬美元,是開給親戚、朋友和員工,是要把他們的戶頭變現。
彼得.馬多夫很早就來上班,他再次要求哥哥把這可怕的消息告訴兒子。柏尼答應他會說,但是仍然拿不定主意要選在什麼時機。今晚是公司的耶誕節派對,恐怕不並恰當。他一旦告訴兒子,他們會需要時間來適應。也許選週末比較合適。
他打電話給索爾金,要求把約定時間改到12月15日下週一上午10點。索爾金說:「沒問題」並改了行事曆。
可是時間已經脫離他的掌控。
上午十點左右馬克和安德魯走過史奎拉瑞的辦公桌,進到父親的辦公室。據她回憶,彼得也跟著一起進去,坐在辦公桌旁的沙發上。她回憶說,彼得雙手抱胸,雙腳交疊,看起來軟綿綿的,「彷彿他體內的空氣被抽光了」。馬克和安德魯則坐在辦公桌前,背對著門。
馬多夫的兒子不習慣於挑戰父親在經營上的決定。畢竟這公司全部是他的,所有的股份都在他手裡。父親如果打算解雇他們,他有權那麼做。可是今天他們有話一定要說。馬克提到獎金的問題,他說他和安德魯都認為,現在發還太早,這並非明智之舉。
馬多夫起先還想說服他們。正如他所說的:只是今年業績很好,他的財富管理業務賺了不少錢,所以他覺得現在是發獎金的好時間。
可是兩個兒子立場堅定;他們質疑父親的解釋。留住多賺的錢以備不時之需,豈不是更明智的作法嗎?由於兄弟倆不妥協,馬多夫的表情愈來愈煩燥。他站起身,望向辦公室外的橢圓區。他的辦公室像魚缸一般四面透明。有這麼多秘密要隱藏的人,怎麼辦公室裡連一個私下跟兒子談話的角落都沒有?
他告訴兩個兒子,他已經沒辦法再「撐下去」了,他需要跟他們單獨談談。於是他要兒子一起到東64街他住的公寓去。馬多夫又打電話告訴露絲,他和兒子們正要過去。
有關他們離去時的情景眾說紛紜,那是因為之後發生的事件使得記憶支離破碎。秘書史奎拉瑞記得,她曾經問柏尼他們要去哪裡,得到的回答是:「我要出去。」她記得馬克輕聲說道,要去採購耶誕禮物之類的話。有一個兒子從旁邊的衣櫥裡取出馬多夫的外套,幫他穿上。他束起衣領,彷彿是要走進風暴中。史奎拉瑞認為,她打電話到17樓,要一名司機去把車開來時,才9點半左右。不過那名司機卻記得,他花了將近90分鐘才把轎車開來。叫計程車或是走路到公寓不要20分鐘就到了,那父子三人好像不太可能穿著大衣,等車等上一個半小時。那段細節沒有人會記得。
最後他們總算上了那輛黑色大轎車。馬克坐在前座,安德魯和父親坐後座。他們在司機面前談著安全的話題:柏尼的孫兒。他們抵達公寓,搭電椅來到頂樓。
露絲前來應門,一家人都進到馬多夫最鍾愛的書房裡。這裡的裝潢奢華勃艮地皮革和織錦布料,鑲嵌木板的牆壁上掛著描繪航海的古畫,窗戶旁是一排排的書櫃。
馬多夫向妻兒吐露真相,講到後來情緒崩潰,禁不住哭了起來,妻兒也跟著哭。他告訴他們,他經營的整個投資顧問業務都是騙局,是一個彌天大謊,「基本上等於一個巨型龐氏騙局」。他已經走投無路,「一無所有」。這個事業:馬多夫家的事業,兒子們一向打拼和將來打算安身立命的地方,已經破產、垮臺。他說,騙局留下的爛攤子可能高達500億美元。他們誰也想像不到數目如此之大,不過他們也知道,有很多錢是親人、露絲娘家好幾代親戚、員工和大部分密友所託付給他的。
馬多夫要他們放心,他已經把這件事告訴彼得,並且打算在一週內去自首。他說,他手上確實還剩下幾百萬美元;這一點倒是真的。他計畫在自首前,把這些錢付給親朋和某些忠心的員工。。
話說到此,露絲和兒子們嚇呆了,幾乎聽不懂他在說什麼。馬克氣得失去理智。安德魯沮喪得說不出話來,有一度他哭著跌坐在地板上,過一下又不忍的抱著父親,這個動作深印在馬多夫的記憶裡。當安德魯冷靜下來後,他說,父親的所作所為是「天大的父子背叛」。
事後兩兄弟先離開,並吩咐司機等候父親出來。他們結結巴巴的說出,要一起去吃午餐的藉口,然後順著列辛頓大道(Lexington Avenue)向南走,方向是朝著辦公室,不過他們是要去見馬丁.倫敦(Martin London)。馬丁是紐約的寶威瑞華律師事務所(Paul, Weiss, Rifkind, Wharton & Garrison)已退休的合夥人,也是馬克妻子的繼父。他是很厲害的訴訟律師,也是證券法學者、廣受尊敬的法律專家。他信任柏尼.馬多夫。他在馬克的建議之下,也投資了這位理財天才。
馬多夫兄弟把理財天才剛剛透露的事告訴馬丁。馬丁也是詫異萬分,不過他的法律直覺提醒了他。他馬上設法連絡寶威瑞華事務所一位年輕同事:曼哈頓頂尖的訴訟律師馬丁.佛魯曼彭(Martin Flumenbaum)。
佛魯曼彭個子矮胖,總是面帶笑容。當時他遠在幾小時路程外,正在康乃狄克州哈特福(Hartford)的聯邦法院出庭。他遵守法院規定,早上在接受安檢時,就交出了手機。等開完庭後取回手機,才看到來自紐約的緊急簡訊。
當佛魯曼彭打給馬克.馬多夫時,馬克已經回到市區頂樓的住宅。馬克告訴他,先前和弟弟與父親之間令人難以置信的對話。佛魯曼彭答應當天傍晚前,在位於中城(Midtown)的辦公室與他們見面,地點就在無線電城音樂廳(Radio City Music Hall)北邊一棟時髦的大樓裡。
耶誕燈飾在冬日飄著細雨的薄暮中閃爍,此時馬克的座車在大樓前停下。安德魯已經在人行道上等候,兩人一起走進大樓。司機在外面等候,不過90分鐘後,馬克打電話要他先去參加公司的派對。
佛魯曼彭在門口迎接他們。大家坐定後,馬克和安德魯重述了這一天爆炸性的故事,也解釋了一些細節。他們說,馬多夫的財富管理業務是在另外一樓的小辦公室裡進行,一向看起來都十分成功。他們知道父親有許多避險基金的大客戶,也曾經拒絕過富人客戶,但是父親都非常保密,等於是黑箱作業。也有幾十個家族成員讓柏尼管理他們的儲蓄、信託基金和退休金帳戶。馬克和安德魯知道,父親並不用自家公司的交易部門,為私人客戶買賣投資標的。他總是說,他用的是「歐洲的同業」。父親在倫敦設有分公司,也常去那裡,所以這個說法合理。
現在一切都變樣了。他倆一輩子仰望的父親大人,在一瞬間使他們由富裕落入身敗名裂。他不再是他們向來認為的金融天才和華爾街政治家;他是壞蛋、小偷、牛皮吹得大到無以復加的騙徒。自他們怎麼被己的父親蒙蔽得那麼慘?
佛魯曼彭當下關切的不是這些。馬多夫對兒子說得很清楚,他打算再繼續其罪行一週,把很快就會被檢察官指為「不當所得」的錢,分配給親友和員工。這龐大的犯罪尚未結束,還在進行當中。佛魯曼彭告訴他的新客戶,他們別無選擇,必須立即向聯邦當局報告這段談話,這段馬多夫的自白。
佛魯曼彭認識曼哈頓聯邦地檢署、證管會紐約分處非常高層的官員。他打了幾通電話。他與證管會那邊的熟人通話時,大略講述了下午發生的事情、有關龐氏騙局的說法、以及馬多夫自己評估損失可能高達5百億美元。
電話那一頭頓了一下,然後緊張的問道:是億嗎?是B開頭的?(編按:英文的billion為10億)
對,是億,是B開頭的。
調查機器開始嘎嘎啟動。聯邦調查局組成金融犯罪調查小組。證管會開立了標示著「柏尼.馬多夫」的案件檔,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
馬多夫那一天後來究竟是怎麼度過的不得而知,那是他走到哪裡不被認出來的最後一天。他記得回到辦公室;他記得安德魯在辦公室告訴他,要和馬克一起去找律師。史奎拉瑞則記得,那天下午馬多夫沒有回到19樓的辦公室;她記得曾經多次打手機想連結他,卻總是轉到語音信箱。
互相兜不攏的記憶,也扭曲了那個非比尋常的日子之後發生的事情。對柏尼.馬多夫和家人而言,這一天深深蝕刻在他們腦海裡和心裡,可是對司機和辦公室其他低層員工來說,今天只是每年公司耶誕派對的日子。其驚天動地的重要性,還要再過24小時他們才感受得到。所以這個拼圖裡必然有幾片是拼不攏的。
不過史奎拉瑞很肯定,如果老闆有回他的辦公室,她一定會看到。有一封美地格林威治的塔克派專人送來的信函等著他。塔克在信中致歉,表示未將準備贖回的案子更詳細的告知馬多夫是他們不對,並保證以後會改進。信中說:「您是我們最重要的生意夥伴,也是我們敬仰不已的朋友。…我們的使命是繼續維持與您的生意往來及您的信任。」
或許馬多夫當時是直接從門廳前往17樓,迪帕斯卡利和幾個手下,正在處理他打算分送出去的支票。
**
結束與佛魯曼彭的長談後,安德魯.馬多夫回到位於上東區(Upper East Side)豪華、寬敞的公寓。他外套也不脫,就一動不動的躺在床上好幾個小時,或許是等待他的世界沈澱下來。
當時耶誕派對正在熱鬧的羅莎墨西哥餐廳(Rosa Mexicano)舉行,馬克或安德魯根本沒想到要去參加。去年公司派對的地點也選在這裡,然而今晚的派對發生在屬於過去的世界,他們卻無法從現在回到過去。
柏尼和露絲則不曾想過不去參加派對。他們像是轉成自動駕駛的飛機,勉強維持繼續運作。他們拿得出什麼理由,解釋不出席公司的派對?要是打電話去告假,他倆絕對都會忍不住崩潰。或許出席派對是阻力最小的辦法,是多逃避現實幾小時或幾天的唯一選擇。
就如同對那一整天留下的印象,大家對當晚派對的記憶也不免衝突矛盾、游移零散。
有人說,馬多夫比平常提早一週舉行派對,令員工頗感意外。其實派對日期選在與前一年同一週,而且幾乎是同一天。而且即使是馬多夫,也無法在耶誕季節,臨時要求熱門的餐廳改時間。
有人說,馬多夫當晚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避開人群,靜靜的與露絲依偎在酒吧的一角。有人說他,「一副快要完蛋的表情」、「眼睛瞪著遠方」、彷彿受到驚嚇、很緊張、「心不在焉」。不過史奎拉瑞記得,馬多夫夫婦表現正常,「好像沒有一點煩心的事。」另外兩個也是老友的賓客,同意她的說法,不過他們覺得,馬多夫可能情緒稍微比較激動,擁抱及親吻親友比平常熱烈一些。露絲也有跟幾個員工閒聊,勉強盡到派對主人應有的表現。可是她一定壓力很大,所以約半小時後就準備離開了。馬多夫卻說,他們夫婦待了「兩小時」。
大家都記得,現場有「墨西哥脆餅檯、酪梨醬檯、自助吧,也有侍者四處分送冷凍的石榴瑪格莉特雞尾酒,這種酒兩杯下肚就可能醉倒」。而喝一杯,也可能從腦海裡永遠刪除,對這短暫一晚清晰、有條理的記憶。
除去食物和飲料,另有一件事是大家記憶相同的:安德魯和馬克原定要參加派對,卻始終沒有出現。
在和妻子返家途中,柏尼顯然未預料到事情會失控得那麼快。兒子在當天下午有充裕的時間去舉發他,可是並沒有人到辦公室或住家來逮捕他。也沒有電話來要求他去接受偵訊。他很有把握,還有幾天時間可以把事情處理好,然後再去自首。
第一章 華爾街大地震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局面開始撐不住了。馬多夫原定與友人艾拉.哈里斯(J. Ira Harris)之子見面,哈里斯曾經是華爾街戰績輝煌的投資人,如今則是棕櫚灘(Palm Beach)親切的慈善家,不過這個約會取消了。
馬多夫改為與長子馬克見面。他表示,雖然近來股市崩跌,但是這一年他的私人投顧業務業績很好,淨賺了幾億美元,他打算比平常提早一點分紅給若干員工。不要等到2月,而是本週就發。他要馬克列出應該獲得分紅的交易員清單。
馬克對此事感到困擾,便與弟弟安德魯商量。父親隨著市場危機,每過一天就多緊張一...
推薦序
財神瑪門的貪婪面貌
南方朔
在股票史上,有一個最有啟示性的傳奇故事,它的主角是現代物理學之父牛頓爵士。
一七二○年英國發生所謂的「南海泡沫」,「南海公司」的股票被人群愈追愈高,牛頓乃是貴族富人,他受到投機潮氣氛的蠱惑,也一度下海,但看著股價狂飆,他心裡不安,全部出脫。當時有朋友問他為何要賣,牛頓答說:「我能計算天體的運行,但不能計算人心的瘋狂。」牛頓雖然說得出這麼睿智的談話,但他還是抵擋不住自己心裡也有的貪婪及瘋狂元素。他出脫股票後,股價還是繼續飆漲,於是他再度買進,這次他就沒那麼幸運了。他買進不久,股價即一路崩跌,跌成一堆廢紙。
牛頓在「南海泡沫」上損失了全部積蓄二萬英鎊,合現值約一百四十萬英鎊,差不多等於二百萬美元,相當於七、八千萬台幣。從此以後牛頓專心物理與數學,絕口不再談金錢之事。
與牛頓同時代的大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後來有詩<論一七二○年的南海泡沫>記其事詩中有句曰:
終於敗壞的趨勢,像是大洪水般
淹沒了一切,貪婪到處蔓延
有如低沉的迷霧,遮蔽了陽光
政客與愛國者都成群加入
貴婦與男僕也一起分亨
法官大人紛紛前來,主教大人也賭興高昂
整個英國都陶醉在金錢卑鄙的魔力中。
因此,後來英國金融史權威學者卡斯威爾(J. Carswell)在《南海泡沫》中,替金融市場上的「泡沫」做了這樣的經典定義:「真實資本增加的價值只是想像的,一個人加一個人,靠著通俗算術學而延長,它的真實價值未增加,結果任何虛擬的價值,都必然是某個其他第一個或最後一個的損失。要避免人成為損失者,唯一的辦法就是及時賣出,讓惡魔成為最後一個。」
「南海泡沫」乃是現代股市發展初期、投機性大於投資性時代之產物,它與後來的老鼠會無異。這種老鼠會式的投機,更經典性的案例,乃是一六三○年代荷蘭的「鬱金香熱」。鬱金香的球莖被瘋狂炒作,在一六二四年時,一顆球莖被炒作到當時幣值一千二百福羅林,那個價碼是可在阿姆斯特丹買下一戶公寓。根據當時的記載,鬱金香乃是稀少的物品,並不像現在的鬱金香盆花與切花,單單一顆球莖就被賦予煉金術裡點金石的想像意義。人們會想像的以為自己擁有某種魔力或魔力般的運氣和機會,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致富。
無論在任何社會,都有合宜的財富觀,中國人以前講究將本求利、童叟無欺,反對屯積高利取財。而在西方,古希臘時代也主張賺錢要本份,亞里斯多德即提出「合宜」價格的前提,認為每種東西都有合理的價格,賤買貴賣及放利取財都違背了「合宜」之道。在強調「合宜」的時代,對不「合宜」的財富,如高利貸、投機生意當然在道德給予否定,在古希伯來文化裡即稱金錢之神為「瑪門」(Mammon),祂是貪婪之神,《聖經新約》在<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裡就把瑪門和上帝對立起來看待。
在古代,金錢與實物的關係密切,這意謂著金錢尚沒有外在化,當然在評價金錢的價值時,也以現實的道德標準為依歸。只是人們也知道,在中古後期,城邦的商業政治興起,最先是公債市場出現,繼之以匯兌市場興起,現代的金融債票交易始逐漸形成。只是早期由於金融商品或準金融商品稀少,易於造成瘋狂的投機行為,荷蘭的鬱金香熱,英國的「南海泡沫」這些早期的價格泡沫化行為,都顯示出人心貪婪,會使人像羊群一樣,瘋狂的去逐利,吹出泡沫。我們也可注意到,在鬱金香泡沫及南海泡沫那個時代,其實也是煉金術高度發達的時代。這也顯示出追求快速致富,乃是人類最原生型的動力之一。當人們找到某一種致富的方法,人們就會被這個方法所驅動而奮不顧身的向前,台灣稱這種行為為「老鼠會」,真的是所有的稱謂裡最準確而寫實的名稱。
而古代鬱金香熱及南海泡沫那種行為摸式,現代版的說法則是「龐氏騙局」(Ponzi scheme)。龐氏(Charles A. Ponzi),乃是義大利移民,他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間,當時剛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游資泛濫,人心樂觀到虛靡的程度,他就利用了這樣的時代氣氛來行騙聚資,用虛設的公司誘人投資,以後來投資者的金錢當做稍早投資者的利潤而支付,由於利潤豐厚,人們遂以為他是賺錢天才,而源源湧來。問題是,這種行騙模式的前提是後來的投資老鼠必須無限大,而這是不可能的事,於是不旋踵,他虛設的公司就運轉不動而破產。這種「龐氏騙局」,台灣稱為「老鼠會」,日本稱為「惡德商法」,舉凡一個游資過剩、人心貪得的社會最易發生。如果人們不健忘,當記得台灣以前就有過某個老立委的手下即以這種方式來聚資行騙。
而這種龐氏騙局,它的外形雖代代創新,但本質則始終未變,截至目前為止,已於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被捕,後來被判徒刑一百五十年的謊言教父馬多夫,無疑的是最大的一個,他玩這個騙局數十年,一共玩丟了六五○億美元。今後「龐氏騙局」這個字已可能走進歷史,而被「馬多夫騙局」這個字所取代。
由《紐約時報》資深撰述黛安娜‧亨利克(Diana B. Henriques)所寫的這本《謊言教父馬多夫》詳細記載了馬多夫傳奇的一生。數十年來,馬多夫一直是證券投資仲介生意界的名人,他參與了許多這個行業遊戲規則的制定,到一九八○年代他的公司已是證券界最大的獨立公司,由於富裕多金,他甚至也是上層社會慈善公益捐助的著名金主之一,也是上流猶太人交際社會的聞人。在人們以前的理解中,馬多夫是近代美國的投資理財天才,由於他對投資者會三挑四選,能夠成為他的投資者,簡直是一種光榮的幸運。他始終兜轉得動的祕密王國,如果不是因為金融海嘯造成它的轉不動而自承失敗,因而引爆騙局,否則到了今天,他可能還安然無事的繼續在他的祕密王國裡做著他的國王!
謊言教父馬多夫的一生,可以從許多面向上來思考,他經營自己的騙局,使自己成為理財天才,開啟了他的騙術生涯,這只是一個面向而已,至於真正重要的,乃是騙術只能存在於易騙、可騙的社會。戰後美國金融持續擴張,當美國已變成英國財經評論家布托(Roger Bootle)所謂的「錢已不值錢」(money for nothing)的社會,一個超級貪婪,超級拼命要富而更富的時代即告到來。在一個人心貪婪,人們也畸形的相信「市場萬能有效」(effective market),政府愈加放任不干預的時代,市場的灰色空間就會愈加擴大,意思就是說,馬多夫只能存在於他容易生存的時代。馬多夫可以把龐氏騙局玩得那麼大,他的最大共犯是這個時代!
而談到馬多夫騙局,我就要提到近年來在經濟學術界日益重要的已故經濟學家敏斯基(Hyman Minsky)。他是最早即有系統的反對「市場萬能有效論」的先驅之一,他的理論也是很早就已預見到次貸風暴及金融海嘯,他在《穩定不安定的經濟》這部當代名著中指出,市場並非有效而是有著內在的危機。當市場循環到了後期,就會出現向未來借貸以支付現在利息及利潤的現象,他稱之為「龐氏金融」(Ponzi Finance),次貸危機和金融衍生性商品的危機,不都是這種龐氏金融嗎?難怪當馬多夫案發生時,有人會說整個美國金融就是個更大的龐氏騙局。那些因為大到不能倒而被紓困遮蓋,否則制度性的龐氏騙局不知還有多少!
財神瑪門的貪婪面貌
南方朔
在股票史上,有一個最有啟示性的傳奇故事,它的主角是現代物理學之父牛頓爵士。
一七二○年英國發生所謂的「南海泡沫」,「南海公司」的股票被人群愈追愈高,牛頓乃是貴族富人,他受到投機潮氣氛的蠱惑,也一度下海,但看著股價狂飆,他心裡不安,全部出脫。當時有朋友問他為何要賣,牛頓答說:「我能計算天體的運行,但不能計算人心的瘋狂。」牛頓雖然說得出這麼睿智的談話,但他還是抵擋不住自己心裡也有的貪婪及瘋狂元素。他出脫股票後,股價還是繼續飆漲,於是他再度買進,這次他就沒那麼幸...
目錄
導讀 財神瑪門的貪婪面貌 南方朔
出場人物
楔子 謊言當道的世界
第一篇 華爾街教主
第一章 華爾街大地震
第二章 馬多夫出道
第三章 渴望獲利
第四章 四大天王
第二篇 以謊言編織財富
第五章 財源滾滾
第六章 一廂情願
第七章 警訊出現
第八章 驚險過關
第三篇 邪惡魔法師
第九章 馬多夫的世界
第十章 草木皆兵的一年
第十一章 夢醒時分
第十二章 清算損失
第四篇 正義的思辯
第十三章 贏家與輸家
第十四章 禍延家人子孫
第十五章 司法正義啟動
第十六章 失而復得的希望
尾聲 還有誰知道真相?
謝辭
導讀 財神瑪門的貪婪面貌 南方朔
出場人物
楔子 謊言當道的世界
第一篇 華爾街教主
第一章 華爾街大地震
第二章 馬多夫出道
第三章 渴望獲利
第四章 四大天王
第二篇 以謊言編織財富
第五章 財源滾滾
第六章 一廂情願
第七章 警訊出現
第八章 驚險過關
第三篇 邪惡魔法師
第九章 馬多夫的世界
第十章 草木皆兵的一年
第十一章 夢醒時分
第十二章 清算損失
第四篇 正義的思辯
第十三章 贏家與輸家
第十四章 禍延家人子孫
第十五章 司法正義啟動
第十六章 失而復得的希望
尾聲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