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本書一共分為十五章,不僅從年齡、行為、認知、教學法、語用、溝通、課室言談、閱讀、中介語、石化、社會文化、語言規劃、教育科技、漢學及教材等內容討論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的本體論,也透過這些內容延伸出跨領域結合的當代應用與未來可能性。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齊婉先的圖書 |
$ 200 ~ 343 | 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
作者:主編 鍾鎮城合著者 王萸芳、胡依嘉、曾金金、齊婉先、鄭琇仁、鍾鎮城 出版社: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10-01 語言:繁體書 共 6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本書特色
本書一共分為十五章,不僅從年齡、行為、認知、教學法、語用、溝通、課室言談、閱讀、中介語、石化、社會文化、語言規劃、教育科技、漢學及教材等內容討論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的本體論,也透過這些內容延伸出跨領域結合的當代應用與未來可能性。
主編:鍾鎮城
美國亞歷桑納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合著者:
王萸芳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語言學博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胡依嘉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雙語教學博士
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曾金金
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齊婉先
美國賓州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所漢學研究博士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鄭琇仁
美國俄亥俄大學資訊博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鍾鎮城
美國亞歷桑納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推薦序
謝序
鍾鎮城博士是我相識多年的學術界朋友,我們與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一起在亞洲推廣漢字學習。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曾多次合辦研討會和學術活動。兩所大學從研究和實踐兩方面探索中文作為第二語文與外語的教與學問題。
近日拜讀鍾博士主編的《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一書,獲益良多。
首先,著作所提及的理論、議題和課堂實踐,不單能夠應用於中文作為第二語文與外語的教學,對於台灣的中文第一語言教學,也有啟發作用。例如:鍾博士提及有關「習得與學習的差別」概念,在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學習亦會面對相同的難題。對於零至六歲的兒童,在家庭的環境,不同家庭成員教導他們說話和中文,兒童在語境中習得中文;在幼稚園的課堂,幼兒教師根據課程、設計教材、教學法教導他們中文,兒童在課堂中學習中文。如何將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巧妙地連接,讓兒童最有效地學習,這是值得重視的課題。所以,本人亦建議小學語文教師和幼兒教師多讀這一本著作,定會得到很多啟示。
其次,著作所提供的新概念,亦值得語文教育專家參考。例如:鍾博士在第一章提及的議題一:第一語言、第二語言與母語。誠如鍾博士所言,「語言會因人的移動遷徙、使用習慣、能力消長及動機興趣等因素而有著動態性的改變,也因此會讓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及母語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變得撲朔迷離。」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理論,我們亦有同樣的經驗。根據我們研究香港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聽說讀寫的能力並不一定侷限於第二語言的概念。他們的口語能力可以是中文的母語程度,但他們的閱讀能力屬於第二語程度,而寫作則只有外語的水平。與此同時,一些非華語學生在小學初期是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進行學習,但如果能夠進行有效教學,他們的語言很快便可以達到中文第一語言的程度,可以轉移參與本地中文作為第一語言的學習。因此,傳統的第二語言觀念需要改變。
另外,一些中文教師在教導外國人學習中文,十分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甚至要求外國學生背誦《三字經》、《論語》、《孟子》等,這些觀念不單不能幫助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會摧毀學生的學習興趣。鍾博士等學者在第十一章提出的理念—「雙語與雙文化意識」,正可矯正這錯誤的觀念。
《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擴闊了我們語文教學的視野,把語文教學帶到更高的境界。著作的亮點很多,不能一一詳述。本人誠意推薦,希望語文工作者細心閱讀。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
謝錫金 教授
陳序
鍾鎮城教授主編的《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這一本書,對於從事華語文教學的學者和前線老師,是非常寶貴的專業典籍。書中梳理了和當前華文作為二語或外語教學相關的重要議題,涵蓋一語、母語和二語的概念,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的理論,語用和二語學習策略,語言和文化的關係等。這些議題皆非語言教學中的新議題,對它們的討論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本書的貢獻就在於對二語教學當中學術界經常討論甚至不斷爭論,且對於非應用語言學背景的二語教師不易理解的重要議題,從教學實踐出發,深入淺出地加以梳理,並清楚呈現。例如本書從九大因素闡述了第一語言、母語和第二語言的關係,協助讀者了解不能一刀切地對這些習以為常的語言教學概念作簡單劃分;又如本書作者簡明扼要地界定了「學習」和「習得」的概念,讓讀者較清楚地分清二者的差別;再如本書也為華語文教學同仁整理了語言習得領域的兩個主要學派的基本語言觀,即:行為學派和認知學派的語言觀,並結合教學事例對這兩個學派的觀點進行闡述,協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兩種語言觀的課堂實踐方式。本書的另一個可貴的貢獻還表現在提出了不同於傳統語言教學思維的語言與文化的關係論,獻議要重視不同場域的文化差異現象,而不是以相同標準來要求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這是一個大膽而不落窠臼的理論論述,值得國際華語文教學同仁認真思考、深入關注。
二十一世紀的語言教學重視「學以致用」,要求在真實的語境中採用真實材料進行有意義的溝通,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性學習。主體性學習是當前二語教學中必須重視的教學理念。本書的好多章節都為主體性學習的重要性作了注腳。各章作者均基於主體性學習的理念,從重視多元性、培養在地性的語用能力出發,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語言學習策略與教學模式,涵蓋了口語能力、溝通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資訊科技的使用以及教材的編寫等課題,給讀者呈現了繽紛多彩的教學畫面,對從事華語文教學的同道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和實用意義。除此以外,本書也特闢章節,重點介紹歐美的漢學發展歷史以及多位漢學家習得漢語的過程與策略,除擴大讀者對西方漢學研究的見聞外,也從西方漢學家的學習經歷中,提供可資華語文教學與研究同道借鑒的華語文學習經驗,作為當代華文第二語言的課程規劃、教學設計、教材內容的參照基礎。
熱烈祝賀鍾鎮城教授所主編的專著順利出版。我深信這一本書的出版,一定能夠充實當前華文第二語言教學領域的研究文獻,為世界各地華語文教學同道提供彌足珍貴的理論參照和實踐樣例,為國際華語文教學做出極富價值的學術貢獻。
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院長
陳之權 教授
2015.9 寫於洞天閣
主編序
我於2007年開始任教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至今,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研究課程在研究所開設了八回,在華語教學學程則開設了三回。初期我以Brown (2007)的中譯本為指定閱讀,這是一本協助新手初窺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門徑的入行書。而除了此書外,我會先透過閱讀Clark (2003)的文章,幫助研究生補充國內大學課程系統中一直缺乏的第一語言習得知識,繼而帶領他們閱讀Selinker (1972)的中介語概念、Krashen (1985)的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及伴隨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所衍生的i+1理論、Scovel (2000)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論點、Long (2007)的穩定化(stabilization)而非石化(fossilization)主張以及Ellis (1985)與其他學者的第二語言習得專書。
然而,近幾年來屢次感受到華語教學與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之間,似乎缺乏妥適的銜接。我認為,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均產自英語研究,華語教學領域本身的研究,縱使與語言習得概念相關,亦多散見於語音、語法、語用及文化等範疇。於是我從2011年便尋思,撰寫一本能幫助研究所學生更容易掌握華語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學術專書。正好,2012年時,中正大學所承辦的中華函授學校委託我對海外華語教師開授第二語言習得一課,於是,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撰寫了十章講次。本書關於我個人負責的章節,大部分即是修改自上述十講次。
隨著全球語言及移動頻次的增加,習得第二語言已變成是生活與跨國移動的基本知能,也促使這一領域的研究正處於狂飆時期。為了豐富這本專書的內容,在新學林出版社毛基正總經理的支持下,我邀請了我的同事王萸芳教授、鄭琇仁教授,以及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的曾金金教授、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的胡依嘉教授、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的齊婉先教授,一同撰寫本書。同時,為使理論與實務能密切結合,在組織結構方面,每一章均分為兩小節,第一小節是理論的概說,第二小節則是理論及教學實務事例的結合與驗證。
本書一共分為十五章,不僅從年齡、行為、認知、教學法、語用、溝通、課室言談、閱讀、中介語、石化、社會文化、教育科技、漢學、語言規劃及教材等內容討論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的本體論,也透過這些內容延伸出跨領域結合的當代應用與未來可能性。然而,有諸多近期研究發現原想納入章節,如:語料庫、大腦功能、語言演化、寫作歷程、測驗與評量、研究方法等,但考慮到篇幅及其他現實因素,只好暫予割捨。
感謝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謝錫金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文教研中心的陳之權院長,願意在日理萬機的繁雜節奏中,特為本書撰篇佳序。另外,范琇茹編輯在成書過程中居功厥偉,因妳的編纂校訂專業,以及突出的日程掌控能力與耐心提醒,讓我屢次因瑣務行政工作偏離軌道時,總能順利再重拾寫作步調。還有,遠在法國里昂的許雅雯老師,以及正在高雄大樹鄉家中照看孩子的林雅綺老師,若沒有你們兩位的協助,這本書中的許多敘寫將無法更細緻。
最後,我想將此書獻給我摯愛的家人JJ和卷卷,因為你們的愛與支持,讓我在寫作紀律與家庭兩者之間總能找到平衡。
鍾鎮城 謹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