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專說菩提心,立論點即在於如何次第現證勝義菩提心以及建立世俗菩提心。於前者,即涉及觀修次第,而不僅是對勝義作理論或概念的增上。
本論雖只有一百一十二句頌,但言簡意賅,涵攝大乘佛法於抉擇、觀修及行持上的精髓。其中,對心性的次第抉擇,尤為精采。瑜伽行派有關三自性、唯識無境等教法,非作遮撥,而視之為一個次第而已,仍須以更高見地以作超越,否則無可現證心的無生空性。
讀者或即質疑,此非龍樹著作,以龍樹時代不應有三自性之名相建立。然而,三自性非瑜伽行派的獨有教法,實早見於《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此外,清辨、無性、寂護等中觀論師,都曾引用本論,皆以之為龍樹所造論,甚至月稱的《入中論》,亦有與本論論義相近的偈頌。由此可見,姑無論本論是否如近代學者所說,為另一「密乘龍樹」所造,其論義實貫徹中觀宗的見地,只是當中對空性的理解、對輪?兩邊的抉擇等,已漸為後世學人曲解或遺忘。研讀本論,正好提醒我們,龍樹中觀宗的一些根本思想,決非「緣起性空」四字可以概括,更不能以「緣起故空,空故緣起」視為勝義與世俗二諦的相融。
本論於觀修上,以離分別為依歸;於行持上,以饒益有情為保任,都是修學大乘佛法的關要。學人敬希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