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於2018年和2019年先後舉辦第四屆、第五屆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次會議圍繞中國文學研究,分別以「知識、觀念和時代性:近世以降的中國文學與文化」「方法、理論與視野:中國古典文學之新詮釋」為主題,廣邀海內外青年學者分享研究體會,探討學術問題,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本書便是兩次會議的論文選集。
此次選錄的十二篇論文儘管涉及的時段早自先秦、晚至民國,跨度甚大,但在話題和視角上則較為集中,大體聚焦於「傳統」「書寫」「史」「物」等關鍵字眼,是通過古典新詮、書籍批評、文本分析等路徑對中國文學觀念的一次探查。
傳統與典範是中國文學研究中的重要命題,本書即有多篇論文探討文學傳統、文本典範及其文學史之意義。馬昕〈歷史闡釋的背面:中國古代詠史詩的「翻案」現象〉關注的是古代詠史詩「翻案」寫作的傳統,總結出實現詠史詩思維翻案的方法,即跳出原始文獻的預設前提、突破原始文獻的價值選擇、跨越原始文獻的史實聯想、繞開原始文獻的虛構想像、依據原始文獻的合理推測。同時指出這種展示「歷史闡釋的背面」的做法,也暗藏著思維套路與邏輯漏洞兩重風險,藉此可探查文學思維與實證思維之間複雜而緊張的關係。程蘇東〈從貴族儀軌到布衣文本:晚周《詩》學功能演變考論〉分析了晚周《詩》學的新變:從作為各種禮典儀軌的貴族資源,演變成為布衣之士獲取知識人身分、躋身士人階層的重要倚賴,《詩》之傳習方式、文本形態、闡釋向度亦相應地隨士人傳習、論學之需而發生轉變。透過這些變化,實可進一步觀察《詩》文本權威性來源之轉移及晚周社會結構的變化。趙惠俊〈文史之間:《搜神秘覽》的筆記世界與宋代筆記寫作〉以筆記的敘史傳統為視角,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敘事方式三個層次討論北宋後期的筆記《搜神秘覽》,探索其中所展現的士大夫與庶民兩種社會圖景,在此基礎上,從北宋筆記寫作的特點,梳理出筆記文本形態經歷的庶民敘史與士大夫敘史兩種方式混溶到分離的過程。許建業〈援史學入詩學:胡應麟《詩藪》的詩學歷史化〉以明代胡應麟的詩學論著《詩藪》為討論對象,指出胡應麟以史學之方法和眼光研治詩歌,秉承「會通」的史學精神,圍繞「氣運」這一關鍵要素,建構起宏大的詩歌通史,展示出正閏盛衰的循環軌跡,《詩藪》所體現的「詩學歷史化」,是明代中後期詩話體系化、學術化的一大特色。胡媚媚〈景象與想像:清代詩人結社與園林傳統的多重呈現〉聚焦在園林與文學活動所形成的雅集傳統,通過分析清代詩人結社,揭示出園林傳統的三重形態:實體空間、文化符號與圖像再現。此種介於實與虛、具象與抽象之間的園林傳統,豐富了清代詩人結社方式的多樣性,也體現出結社實踐對提升園林內涵的作用。上述五篇文章有著相近的興趣點,即「詩」與「史」,或圍繞詩作、詩學、詩社展開討論,或藉史學眼光進行關照,故以「詩想與史思」作為欄目名稱。
除詩學研究外,詞學、詞體、詞作亦為本集收錄論文的研究主旨之一。就近年詞學研究的總體趨勢而言,清詞及近代詞學無疑是愈發受重視的領域。以下三篇文章皆對此領域產生興趣,且都關注盛衰演變、傳統重建、新舊交織等「動態」的詞學命題,故以「律動的詞學」為欄目名,亦藉此表示此領域富有學術生命力。李日康〈時流暗湧─清初詞壇尊體策略的張力及《詞律》定位蠡測〉關注「尊體」這一清代詞學的核心命題,圍繞尊體策略中的破體說與辨體說,描繪出清初詞壇的「極盛」局面及其中暗藏的由極盛而「愈衰」之隱憂。盛衰二端所形成的張力,影響了萬樹《詞律》在內的諸多詞學文獻,也為清代詞學的發展提供了生命力。郭文儀〈晚清「花間傳統」的重建與令詞的隱喻書寫〉同樣以「尊體」觀念為關注點,探討了晚清詞人推尊《花間》的詞體品性,將溫庭筠、韋莊等創造的「花間抒情範式」重建為「花間寄託傳統」的現象,並指出晚清詞壇「花間傳統」的重建,為令詞的隱喻書寫提供了理論指導,拓展了詞體所能表達的意義容量。彭敏哲〈閨秀‧名媛‧學者─民國女性詩詞的多元書寫〉探討的是女性文學傳統在民國時期所呈現的新舊交融的動態面貌,關注以丁寧為代表的「新閨秀」詩人、以中國女子書畫會成員為代表的名媛詩群以及女學者詩群,考察她們的文學觀念與詩詞創作,及其所體現的舊體文學內部場域的激烈變革和女性詩詞的演進趨勢。
如果說上述兩組論文因觸及傳統、文本、書寫等關鍵詞,而使其研究重心多落在文學內部的話,那麼以下以「文士與書事」為欄目名的四篇論文,無論是探討士人心態,抑或是研究書籍與物,無疑更強調文學與其週邊的關聯互動。熊湘〈「污名」之下:王世貞的「文人」認同及其意義〉從明代王世貞的「文人」觀念來剖析其心態之變化。作者認為面對「文人無用」這一話題,王世貞通過強調「才情」,以之為文人身分的內在標準,有效地維護了文人邊界。其中所體現的「文人」身分認同觀念和群體意識,是明代嘉靖至萬曆時期文學、理學、心學等因素交織與衝突促成的,展現出明代文學思想史上「重文」的思想脈絡。葉倬瑋的〈一件南明烈士遺物的流轉─考訂詩對抒情、節義的收編〉,討論的是清代乾嘉時期以考訂為詩的風氣及其中的特殊現象:南明殉節文人鄺露的遺物「天風吹夜泉」硯在清詩及文人圈子中的流傳。在鄺露詩集遭到禁燬的時代,圍繞「鄺硯」的考訂詩,將「人」化成「物」,改變了鄺露作為節義符號的結構,實現了「以詩存人」的理念。文中指出,研究考訂詩重在進入詩歌撰寫的歷史語境,這能引發我們對文學功能的更多思考。羅琴的〈版本改易與時局新變:《藏園詩鈔》朝鮮活字本割補改易實物研究〉,運用近年頗受關注的實物版本學方法,詳細考證了清末游智開《藏園詩鈔》的改易始末,認為該詩集光緒九年朝鮮活字本的各部印本,展示出對同一批印本的不同修改,藉此可窺探清末政治、經濟、外交、社會各方面的變遷。書札研究是近年文學研究的新趨勢之一,佘筠珺的〈論吳昌綬、張祖廉之生平交誼及詩詞唱和─以《松鄰書札》《城東唱和詞》為中心〉,以近代學人吳昌綬交遊書札為材料,考訂生平行實、詩詞唱和。更進一步將《松鄰書札》作為文本之外的被觀賞之「物」,關注其中的花箋、鈐印及其石印本的出版物性質等,藉此展現吳昌綬、張祖廉二人的生活實感與共同關懷。
通過以上簡要介紹,可以看出,本書輯選的論文儘管選題多樣、視角不一,但總體上呈現出相近的研究特點:不滿足於對文學表象的簡單描繪,而是注重回到文獻與文本的歷史現場,嘗試探尋其中所蘊藏的文學觀念,豐富我們對中國文學的認識和理解。觀念本身往往較難把捉,需要我們藉助實證研究,如書中論文採取的文獻考訂、書籍批評、文本分析的方法,勾勒出「觀念的輪廓」。
本書的出版,可算是兩屆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究研討會的一次總結,對我個人來說,則是在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兩年工作的一份記錄。我於2017年秋來到研究所工作,一直得到所長張宏生先生的關心和幫助。如今,這本論集得以面世,又蒙研究所的資助和張先生的支持,藉此機會,表達我深摯的謝意。會議的召開與本書的印行,有賴於與會青年學者的鼎力支持及會議籌辦人員、出版社編輯的辛勤付出,謹此一併致謝!
龔宗傑
甲辰年夏至日,於復旦大學光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