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和媽媽一起以生死話題書寫的小書
「媽,我們現在開始提早去看哪裡有喜歡的長照中心怎麼樣?」
「像看房子一樣?這麼一想,長照中心也算是我住的房子啦,哈哈哈。」
「如果我失去意識被送到加護病房的話,不要無謂的替我延長生命,這段時間不是看過很多了嗎?心臟停止跳動時,使用心肺復甦術;無法呼吸時,插管連接呼吸器救命。我絕對不要用那些東西!」
「嗯?妳是說不要插管治療?」
不堪日夜照護外婆的媽媽,一場暫時逃離疲憊身心的旅行
七十多歲的媽媽與四十多歲的女兒,一點一點開啟的重要對話
原本一個人也能活得好好的90歲奶奶忽然得了阿茲海默症,
70歲的媽媽與其他六個兄弟姊妹,開始了二十四小時輪流照顧生病奶奶的日子。
作者在看著母親照顧奶奶的過程中,記錄下照顧年邁父母所需要做的心理準備。
透過祖孫、母女三代的真實照護歷程,看見不同世代的母子面對臨終觀念與生死態度,
作者見習了母親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理解與聆聽母親期望的老後生活,
也預習了自己該如何從容面對終將到來的死亡。
════════════════════════════════════
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人,你會談論死亡這個重大議題嗎?
這本記述日常的小書,將成為開啟重要對話的禮物
════════════════════════════════════
患有失智症無法自理的外婆
╳
正在為自己物色養老中心的媽媽
╳
察覺日常中缺乏死亡教育的女兒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細碎龐雜的家族議題
☏ 怎麼讓舅舅阿姨們心甘情願的輪流照護
☏ 外婆人不肯丟棄的物品堆積如山
☏ 只能用呼吸器維持的生命要不要繼續
☏ 失去記憶的人生是什麼
☏ 老後難道就不能擁有夢想了嗎
☏ 得到絕症要不要告訴親人
☏ 媽媽想要怎麼樣的葬禮
☏ 遺體或器官捐贈後想要葬在哪
我開始好奇
媽媽為外婆準備的最後一份禮物是什麼
起初想送給媽媽一份好的人生結局作為禮物,
所以這本書以「送給媽媽的死亡」為題開始,
但越寫越覺得好像顛倒過來了,
和媽媽聊天的過程中,反而是我收到了禮物。
本書精選摘句
▢▢▢
母親好似從外婆的人生盡頭裡,看見生命中活著的日子比起剩下的日子來得更少,
隨著母親談論的話題越深入,為原先看不見的死亡穿上一件件具體的衣服。
▢▢▢
媽媽從外婆身上勾勒出人生最後的光景,
而我也在不知不覺中,看著這樣的媽媽描繪自己的晚年。
▢▢▢
面對死亡沒有正確答案,但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解答。
隨著平時討論對死亡的看法,一點一點的感受到與家人修復關係的幸福。
▢▢▢
不論空間或是設計,都帶著「年輕才是正常,而年老不是」的負面訊息,
稍微環顧周遭,就會發現隨處存在這樣的狀況。
▢▢▢
有用的東西在生前送給別人的話才是禮物,
媽媽說她已下定決心要趁頭腦還清醒的時候,先將到時可能成為被丟棄的遺物整理好扔掉。
本書特色
☺《我離開之後》「媽媽離世指南」的務實版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既務實又平凡,
是成長在亞洲家庭的我們,經常在親友鄰里間能聽聞的故事。
內容寫實鮮活,能帶來共鳴,也能療癒身在其中的親屬。
☺輕鬆易讀的插畫散文集
這是一本第一人稱的插畫散文集,卻訴說著老後生活與死亡的沉重話題,
舉重若輕的帶領我們鼓起勇氣面對自己與親人(特別是家中長輩)可能到來的離別。
☺失智、臨終照護、老後生活
Netflix熱播的韓國劇集《我是遺物整理師》,與疫情帶來的死亡氛圍,
讓我們逐漸關注如何面對死亡議題的相關需求。
☺不只是事件分享更是行動呼籲
作者因這個事件,察覺死亡相關議題的重要與缺乏,投入並開設了全民死亡教育的機構,
並寫下這本書希望成為每個人與自己重要的人討論如何好好死亡的橋樑。
專業推薦
小冬瓜(單程旅行社 社長)_生命禮儀殯葬達人
大師兄(作家)_殯儀館接體員作家
朱為民(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_推廣預立醫療的安寧緩和醫師
翁采宜(花回想花藝設計公司總監)_告別式花藝師
溫暖推薦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連俞涵(演員、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許菁芳(作家)
盧建彰(導演)
藍白拖(背包旅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作家 金垠星《我母親的故事》作者
「我聽了我母親的故事,以漫畫《我母親的故事》完成她的一生,長時間以充滿愛的目光注視母親的生命,如今陪伴她走向人生的最後。《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中描寫了儘管與我和我母親有些不同,卻一定有相似之處的母親與女兒,我也正在煩惱要以什麼方式完成我與母親的人生,透過閱讀母女之間的對話,能進一步釐清對於死亡的想法。經過釐清的死亡不再構成威脅,彷彿穿久縫線變柔軟的衣服般,更加貼近。現在想與重要的人盡情談論死亡。」
大邱韓醫大學兼任教授 鄭舜泰(善終講師、社會福利學博士)
「如同死亡是沉重的,關於死亡的書也是沉重的,它涵蓋社會、倫理、哲學等意義,畢竟是不想面對且不想思考的死亡,閱讀起來也不容易。然而同時身為善終領域的講師及四十多歲女兒,講述的死亡卻有所不同,清晰而明亮,目光溫暖且文筆平和,包含整理人生是準備死亡的基本要件、延命治療、葬禮等充實內容,以五月般柔和的聲音,喃喃訴說總有一天必須迎來的離別準備。當翻到最後一頁時,如同知道總有一天都會消失般,將完滿留下更珍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