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求的是,
這裡才有的獨一無二的滋味
清淡爽口,但內涵濃郁豐富的咖啡。
這就是屬於我的風味。
感謝大家的支持,許多人喜歡這個味道,而前來品嚐。
「今天真是累壞了,好想來杯咖啡啊。可是現在喝的話,會不會影響到晚餐的食慾?」有這種想法的時候,請別擔心。該享受咖啡時,就來店裡享用,回到家之後一定也能好好品嚐美味的餐點。
清新且爽快、帶有濃郁的層次,又不帶給腸胃負擔。這就是我在三条店想要呈現的最理想的咖啡。為了能做出這樣的咖啡,我研究了非常多種沖泡的方法。
Inoda Coffee本店與三条店,相距只有幾步之遙。這麼鄰近的地方竟然有兩間店?大概就是這樣令人驚訝的距離。最初,三条店的店址,是預計要作為本店的停車場。然而我的叔父,也是這間店先代的創業者,猪田七郎卻說:「把停車場忘了吧,我們來開另一間店!」昭和45(1970)年,也就是大阪舉辦日本萬國博覽會的那一年,三条店開幕了。
也許許多人已知曉,叔父不僅親自參與了Inoda Coffee杯子與咖啡罐的設計,同時也是一位當代活躍的畫家。他曾參加「二科會」(成立於1914年的美術團體),並因此造訪了巴黎、遊歷歐洲。「在一個偌大的圓形吧檯裡沖泡咖啡。客人圍繞著圓桌,一邊觀賞、一邊悠閒地徜徉在咖啡的滋味中……。我一定要在這裡,打造出一間這樣有特色的店!」我想,他一定是在旅途中湧現了這個靈感吧。接著在我38歲時,他把初代店長的職務交付給我。告訴我說:「你要把這間店好好做起來。」
打從15歲起,我就在Inoda Coffee工作。從烘焙咖啡、接待客人、以至於廚房……,什麼崗位都做過了一遍。其餘新開的分店,我也在那邊做過了一輪。然而,「這間店就交給你了!」被交付這樣的職責,還是人生中的第一次。終於我好像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只有這兒才有的圓形吧檯,獨一無二的咖啡店。我一定要努力,將它變成一間大家都喜愛的店。我打從心裡這麼想著。
當時,Inoda Coffee本店提供的輕食菜單變多。餐點與咖啡一起享用,是那個時代的主流。然而在三条店,咖啡才是主角。由圓形吧檯所營造出的特殊氛圍裡,客人悠閒地品味咖啡……。這是先代創業者心中對這間店最理想的樣貌。
正因如此,三条店的咖啡價格也比本店來得高。為了讓客人能感受到這份價值,我必須要創造出不同於本店的美味,也就是一種「三条店才有的味道」。雖然這個想法帶給我不少壓力,卻很值得一試。
什麼樣的味道才能讓人感到愉悅呢?喜歡咖啡的人們來到店裡,我真心希望他們能盡情享受咖啡的風味。不如把口感調整得比本店清爽一點,來減輕腸胃的負擔?
三条店的位置,處於商辦區通往車站的「三条通」路上。我希望下班的人們能夠來店裡喝一杯咖啡,放鬆之後再回家。因此,把口味調整得清爽一些,應該會減輕腸胃的負擔。讓他們回家之後,依舊能輕鬆地享受美味的晚餐,不致於讓肚子不舒服。這樣一款清爽的咖啡,他們應該會喜歡吧。
最近的咖啡,似乎口味濃郁的比較多。果然大家還是比較偏向重口味嗎?我年輕的時候覺得,如果一杯咖啡這麼好喝,那把它沖得更濃,是不是美味程度就能倍增?於是我點了一杯超級濃的咖啡,喝下之後想當然耳,整個人目眩頭暈,幾乎快要昏倒。這時我才明白,一味追求咖啡的濃度是不對的。
「有著清爽的口感,並有Inoda Coffee獨特的香醇與層次。」
這才是我在三条店,想要提供給客人的咖啡。關於口味的抉擇,就這樣定義了下來。那麼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該怎麼製作出這樣的口味?三条店使用的咖啡豆與本店是一樣的。那麼,就只能從鑽研沖泡的方法下手了。每天晚上,我都會試做2∼3杯咖啡,然後實際喝喝看,觀察回家後有沒有感覺到腸胃有負擔?會不會影響晚餐的食慾?如此這般一次次地反覆嘗試,不斷地調整咖啡的味道。
在本店,使用濾布一次沖泡15杯份的咖啡,是我們的基本做法。一次沖泡15杯份咖啡,味道會非常美味。就如同煮飯的道理一樣,比起一次煮1合米,用大的飯鍋一次煮3合,味道會更香更好吃。咖啡的話,則是使用225公克的咖啡粉,一次沖泡15杯。
從創業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使用濾布來冲泡咖啡。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時期,紙類的流通還有些困難,而布類比較容易取得。
而且你知道嗎?比起濾紙,用濾布沖泡的咖啡,更有圓潤沉穩的滋味。這種滋味,彷彿咖啡在整個口腔裡共鳴,慢慢擴散開來。
用來澆注熱水的工具是「湯杓」,就是平時拿來舀湯的杓子。對於一次要沖泡15杯份的咖啡,使用湯杓更能夠掌握熱水的份量對吧。而且無論是誰來沖泡,都不會產生太多誤差。這是先代創業者想出的好方法。比起壺嘴較窄的手沖壺,湯杓的水量能一口氣將熱水沖注在所有的咖啡粉上。這種「水勢」正是它的優勢。因為熱水迅速沖入,水溫不會因等待而降低,而且過濾的過程更快,如此一來咖啡的味道也會更加鮮明。
因為想在三条店創造出比較清爽的口感,所以設想著,如果加快熱水沖下過濾的時間,也許就能做出來。但就算是加快過濾時間,我們依舊希望能把咖啡最好的滋味給萃取出來。我發現,熱水不要直直地往下澆注,而是要轉動手腕,快速地傾倒湯杓。這麼一來,熱水會在冲到底部之後再度翻滾回到上層,接著再迅速地注入下一杓。如此熱水的流向就會產生類似虹吸壺的效果,一邊迴旋然後漸漸往下過濾到杯子中。
這就是我們「Inoda流」的沖泡方式。利用濾布的特質,並加入虹吸壺沖泡的概念。這種方法沖出來的咖啡既清淡爽口,也不失濃厚的底蘊。在經過多次嘗試,慢慢地找到了我理想中的滋味。
咖啡,是一種有生命的存在。倘若沖泡過程太過緩慢,咖啡就會收縮變得厚重。用湯杓沖泡的話,咖啡粉會被水勢帶起,創造出空間讓咖啡粉順著水流旋轉,如此味道更能被釋放出來。若是溫度流失,過濾的速度就會變慢。用湯杓快速澆注沖泡的話,一方面水溫容易保持,過濾的速度也會比較快。速度創造了清爽的口感。湯杓果然是最適合沖泡的器具呀。
沖泡咖啡時,對於熱水也有講究,必須要是沸騰的才行,但不是一直煮滾過頭的那種。過高的溫度也會讓過濾的時間變慢,這樣咖啡就會變得混濁。最好是輕柔並迅速地沖入2∼3杓輕微沸騰的熱水。
「這樣沖出來的咖啡不會造成腸胃負擔,不妨礙食慾,之後還是能開心地享用正餐!」
我確信這就是我想要提供給客人的,屬於三条店的好咖啡。按照這種方式沖泡,3分鐘就能做出15杯的份量。對經營咖啡店來說,效率也很重要。這種沖泡的方式並不是由誰傳授給我們的。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喜歡的味道也會產生變化。所以觀察客人,自己鑽研並隨之調整,是絕對不能懈怠的事。
我發現很多常來的客人都能輕鬆地喝下兩杯咖啡呢。不少來自東京的客人,會先在寺町三条的「三嶋亭」享用完壽喜燒,再來我們店裡喝咖啡,而後才返回東京。因為我們咖啡的口味很順口,就算是飽餐一頓之後,也不會喝不下。吃了好吃的壽喜燒,再來杯美味的咖啡,這不是一大享受嘛。
許多客人喜歡觀看吧檯上沖泡咖啡的過程。時至今日,三条店依然用一樣的方式,在客人面前使用湯杓、濾布沖泡咖啡。有機會的話,請務必也來店裡坐坐。
珍惜所有的緣份
—無論初次來訪的客人或老顧客,
所有的緣份都要好好珍惜,
因此我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個客人。
這個世界裡,有著各種緣份的連結,對吧?
常常人們會說世界很小,我覺得那是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著各種緣份,相互連結在一起。我活了這麼久,一直抱持著這樣的想法。
環繞著三条店的吧檯,有各式各樣的人來到店裡。我與他們認識、建立了人際關係的連結。每一個緣份對我來說都非常重要。
無論是初次來訪的客人,或是經常光顧的老面孔,我都以最自然的態度去接待他們,不會有任何區別。盡量讓自己保持著自然的態度與平常心,否則咖啡的味道就會跑掉。
一杯咖啡成為一段緣份的開端,而後客人再度來到店裡,又或者是在某處的路上相遇……。感謝這些緣份造就了我人生的樣貌。客人會選擇來到三条店,也是許多偶然之下的巧合。既然緣份這麼珍貴,就不該讓它像曇花一現般消逝。「下次再見吧!」一旦我這麼說,就一定會再跟對方聯絡,珍惜這個緣份。然而,我也不會過份踏入對方的私人領域,那樣是不好的。不強求、不勉強。最好的緣份,總是以最自然的方式形成。也許未來某天我們會碰巧相遇,這樣的期待讓我很快樂。
很神奇的是,如果有緣,我們通常都能再次遇到彼此。接著只要用合適的距離做朋友。這樣的關係通常都能長久維持下去。
一杯咖啡,替我創造出許多緣份,也能讓我與他們彼此心靈相通。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味的咖啡有著神奇的力量。
「人生中有好的相遇是很重要的。
拓展遇到的好緣份,
好的緣份會連結到另一個好的緣份。
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加豐富。」
先代創業者和他的妻子,
還有15歲的我一間小店就是我們的開始
昭和23(1948)年春天,我從高等小學畢業。當時京都的御池通還長滿了雜草。「嘿!來店裡幫忙吧。」叔父這麼對我說,那時我15歲。
我父親很早就離世了,家裡的日子並不好過。所以對於這個提議我並不感到排斥。那個時代,小孩子去外面做雜工之類的很常見。於是我立刻就住進了店鋪二樓,開始在那邊工作。雖然說是住,但大戰剛結束,棉被什麼的都沒有。裝咖啡豆用的麻布袋你看過嗎?我就把它鋪在地上,然後一個人睡在上面。那時真是又寂寞又艱苦啊,畢竟我只是個小孩子。粗糙的麻布磨得皮膚很痛,半夜地板又很冷,常常一整晚都睡不好。
嗯!今天正式開始工作。從那時起,每天早上6點我就被叫醒,「水桶拿著,把前後左右三間鄰居門前的馬路都打掃乾淨,並灑上水。」如此被吩咐著。成為我每天早上起床後第一個工作。
不論天氣多麼炎熱或寒冷,每天早晨都這樣重複著。但藉由這樣的磨練,我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對於咖啡來說,清潔感是非常重要的。」必須把店的門面打掃乾淨,把水灑上。這慢慢養成了我愛乾淨的習慣,即便是一點點的髒污都會讓我非常在意。
就這樣,保持周遭整潔,關心他人。這些舉動讓先代創業者受到鄰居爺爺奶奶們的喜愛。不知不覺中,所有的事情也就能順利進展。遇到困難時,周遭的人也都不吝伸出援手,給予幫助。
先代創業者是位充滿熱情的人。總是想著:「要讓更多的人品嚐到我做的咖啡。」而我,就在他的麾下支持著這份熱情。儘管當初我只是拚了命地想跟上他的腳步,想想一路走來也努力做了不少事呢。
首先,是咖啡豆的烘焙。
戰爭剛結束的時候,沒有電力也沒有瓦斯。光是要起火就非常辛苦。要把木材鋸成小塊,放入焦碳(一種以煤碳製作的燃料),接著用報紙點火,再用扇子搧風,把稱為「七輪」的小爐子點燃……。用手邊拿得到的材料想盡辦法生火。生火之後,在七輪爐放上烘焙用的「焙烙」土鍋,用它來烘焙咖啡豆。就像是用平底鍋煮東西一樣。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用紅磚在店鋪的後院砌了一座磚窯,用手可以旋轉裡面的結構來做烘焙。最開始用的咖啡豆都是先曬過太陽的,顏色偏黃。這種豆子用柴火的火候就能完成烘焙。後來進來的咖啡豆漸漸變成青綠色的生豆,這種豆子就必須使用機械來乾燥。如果光靠柴火,需要耗費1個小時以上。磚窯需要燒柴,這在當時非常不易取得。於是我們只好買進仍含有水份的生木,接著先代創業者自己把它們劈成小塊,再放到太陽光下曝曬一星期,費了很大的勁才能拿來當柴燒。
當咖啡豆烘焙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就把烘焙用的器具交給先代創業者。他會把烘焙好的咖啡豆全部倒在麻袋上,將其攤平後,再用扇子用力地搧,讓它們趕快降溫。
此外,磨咖啡豆也是一個艱鉅的工程。要用手使勁地轉動磨豆的器具,看著它們化為粉末……。我們倆幾乎每天都是一身煤灰,衣服黑到不行。
在店裡,先代創業者負責沖泡製作咖啡,他的妻子負責結帳,而我則是擔任服務生的角色,起初我穿著高領白色的制服,把咖啡一一端至客人面前。
先代創業者在昭和22(1947)年結婚,而我是在隔年才到店裡來的。那時他們新婚還不久,夫人對我非常照顧。
這間咖啡店開設的地點,就在原本「猪田七郎商店」的所在地,也就是現在本店的地方。當時店面很小,只有10坪大。不過,「去那間店可以品嚐到真正的咖啡喔!」這樣的名氣逐漸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