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被人們遺忘了的美國。
洗車工無車可開,銀行職員的戶頭只有2.02美元,醫學教科書女編輯十年的收入,也趕不上一個牙醫。
這本書講述的就是他們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他們的家人,他們夢想,他們的失敗。而比他們更失敗的,是他們的國家。盡管美國的富裕程度前所未有,盡管美國宣揚「勞動致富」的信條,低收入人群的問題卻令這一切飽受質疑。
對於書中寫到的大部分人來說,憤怒是一種奢侈。他們苦苦掙扎,筋疲力盡,找不到出路。他們的工資沒有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脫離貧困,相反,他們為生活所累。人們常常用「窮忙族」來形容他們,而這個詞本身就是個矛盾。
在美國,辛勤工作的人不應該是窮人。
美國的經濟起起落落,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貧困人口的生活除了更顯艱辛之外,基本沒有改變。最富有的和最貧窮的家庭之間的資產凈值差異加大,形成兩級分化的局面。富人學區與其他學區的資源差距進一步擴大。因哮喘缺課的孩子更多了,享受不到醫療保險的人更多了,忍飢挨餓的人更多了,遭受牢獄之災的人更多了,做底層工作的非法移民更多了。
美國人普遍不了解貧困的成因,因此也不清楚該如何解決貧困問題。他們信仰美國夢,認為即使是出身最貧寒的人也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這也讓人們找到了責備窮人的借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工資低是工人本身的錯,因為工資低不過就是說明他的勞動價值低。在美國的大環境中,貧窮總是帶有原罪的氣息。
的確,在一個富有的國家當一個窮人,要比在一個貧困的國度當一個窮人,難熬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