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動台灣前進的「五大軟實力」取代武力
開放、文明、進步、和平、學習
精選超過三百篇論述
提出《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
凝聚高希均教授一生學思與淬鍊
於關鍵時刻給予台灣的迫切叮嚀
《開放:突破台灣格局》
高希均教授「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系列卷一
台灣的未來要如何走?
開放,決定了一切——
二十世紀下半葉,「開放社會」與「競爭力」兩個觀念改變了世界政經版圖——
早在半世紀前,齊邦媛教授在經濟學大師海耶克教授(Friedrich Hayek)的演講中,將「Open Society」口譯為「開放社會」,送給了台灣聽眾一個石破天驚的新思路,其影響歷久彌新。
其後的半個世紀,「開放」(openness)及「開放社會」成為「落後地區」變身「開發國家」的重要啟蒙觀念,也是一個最有效的發展策略。由於美國擁有全球最「開放社會」,它形成了最有競爭力的社會;正因中國大陸推動「開放」,才能在三十年間「和平崛起」,將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變成了全球坐二望一的大經濟體。
開放是不容易走的路,更不是一個空洞的政策宣示。台灣若無世界頂尖的人才,就不要想賺世界的錢。
透過本書,長期耕耘教育與知識推廣產業的高希均教授指出:「開放」即使在先進國家,也仍有各種程度的不開放,如對移民、科技等限制。「開放」實在是一個民主體制、法治社會及心態公平、全球化合作下的折衷。台灣不肯、不敢、不夠開放時,也就會理所當然的變成各種國際經濟貿易協定的局外人。台灣的命運掌握在人民的開放心態之中。
此外,「開放」亦是透過市場的競爭機制,決定成敗;禁不起考驗的自然就淘汰, 正因為有淘汰,產業主不得不拚命努力,有生命力的新產業也可以興起;僱用的工資也就可以上升。
如果因為開放而受到淘汰的產業,政府自也可以考慮短期的救濟及轉業的訓練;但千萬不能因此而不敢開放,尤其不能鎖國。
本書部分內容曾以《開放台灣》書名於2015年出版,文章皆取材自作者歷年撰述的文字,書中從國內外各種實例及切身經驗不斷指陳:只有開放、興利、鬆綁,台灣才有出路。
《文明:展現台灣驕傲》
高希均教授「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系列卷二
從「白吃午餐」到「溫水青蛙」
在混亂的世局裡,必須認清——
「少寄望於政府,多寄望於自己。」
「文明」才是追求的標竿
一九五九年,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幸運得到一份獎學金去美國主修經濟發展。受到「新觀念」的衝擊,看到自由、富裕、文明的現代社會,從此決定,一生的職志就是:提倡、傳播、落實進步觀念。
在前進「文明台灣」的路上,我們的「文明清單」,兌現了幾項?
●社會要擁有現代化的基本設施與生活環境。
●社會要擁有文化、教育、科技、醫藥、環保等高度水準。
●人人要有同等的權力、義務與機會,不能有性別、宗教、膚色、方言等歧視。
●個人不能變成社會的負擔,因此要自立自主。
●個人要變成是社會的資產,因此要分享、分擔。
●沒有戰爭的復活、民粹的恐懼、貧窮的威脅、不公不義的傷痛。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與時俱進」的危機感及改革。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融入世界的決心與政策。
本書部分內容曾以《文明台灣》書名於2019年出版。六十年來,高希均教書、寫書、編書、評書、選書、出書,做為一名「為書而生」的「書生」,他在西方文明與東方文化間探索,將所學所思寫成本書,鼓舞華人世界共同追求文明社會。
《進步:累積台灣優勢》
高希均教授「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系列卷三
六十年前一無所有、負笈千里的學子
將自海外帶回的豐沛知識
化為能在故鄉落地實踐的進步觀念
持續分享及推廣
為社會升級提供殷切的建言
在疫情肆虐、經濟受衝擊、施政開倒車的日子裡,可還記得那顆滿懷熱血、「書生報國」的初心?
讓我們繼續堅持「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的初衷,持續奮進,學習進步觀念,一同提升台灣社會的生命力。
高希均教授是華人世界倡導且傳播進步觀念的先行者。五十年來,一向以身作則,與時俱進,持續撰書與論著,勤耕不輟。
身為傑出經濟學者和教育家的高教授,在七○年代秉持著「書生報國」的熱切,放下在美國傑出的教職,用關懷社會的心志投身文化出版,接連在1981年發起創辦《天下》雜誌、1982年與王力行創辦「天下文化」、 1986年與王力行、張作錦創辦《遠見》雜誌。其所創立及帶領的「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近四十年來致力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志業,現已成為華人世界深具影響力的集團,積極推廣「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終身學習觀念。
本書部分內容曾以《進步台灣》書名於2021年出版。全書涵蓋五大部分:從八○年代起高希均教授創辦雜誌和出版社的回顧;他在《天下》雜誌上發表過的文章(一九八一~一九八六)、《遠見》雜誌發表過的文章(一九八六~一九八九),以及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下的幾篇文章。
《和平:追求台灣雙贏》
高希均教授「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系列卷四
從1996到2023年
以四任台灣直選總統為經緯
集結74篇映照時代面向的社會觀察
為干戈不興的和平未來,提出全方位建議
一九九九年,歐元在十一個歐洲國家啟動,凸顯了歐洲人的格局。
百年以來,戰亂一直與中國形影不離——熱戰、內戰、冷戰。時至今日,海峽兩岸的關係仍處於不穩定狀態:統乎?獨乎?僵乎?戰乎?和乎?拖乎?轉好可以雙贏,變壞可以雙輸。
百年來的歐洲又何嘗出現過持久的和平?我們還記得二次大戰時邱吉爾首相面對強大的納粹進攻時,所發出抵抗的吶喊。可是一次世界大戰的浩劫終於使德、英、法、義等國覺醒:追求人民的福祉與和平最為重要。
這些國家克服了歷史的仇恨、民族的自負、文化的驕傲、文字和語言的不同……建構了歐洲人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夢想。德國總理施洛德豪氣萬丈地宣稱:「『戰後時代』隨著九年前柏林城牆倒塌而終結,我們的未來是從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起跑。」
被認為自私而自負的歐洲人,正展現了棄世仇的大氣魄;被認為博愛而又崇尚和平的中國人,則一直忙於(甚至樂於)內鬥而還自認聰明。在當前兩岸關係中,大陸缺乏台灣情,台灣缺乏大陸情,雙方更共同缺乏中華民族立足二十一世紀應有的宏觀布局。加上雙方領導階層的貪權與好鬥,就如「一簍子中整天忙於相互箝制的螃蟹」,永無寧日。內戰與內鬥必然帶來重大的內耗,這已經把中國的進步阻礙了近一個世紀。
本書集結高希均教授自一九九○至二○二三年間七十餘篇媒體專欄及評述,於社會、經濟等各方面提出與大陸破冰、共好共榮的可能。
《學習:閱讀傑出人物》
高希均教授「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系列卷五
借鏡楷模,學習培養典範
精選60篇時代人物及經典書籍評述
映照點亮人生的正面價值
提取放諸四海的珍貴經驗
在今天台灣這個爭權奪利、愛出鋒頭、是非不清、意志消沉的大環境中,大家——尤其年輕一代——似早已忘記真善美的追求,也已漠視高標竿的人生目標,更少要求自己應當努力奮鬥;腦袋中充滿著抱怨。
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的天下文化,二十多年來,先後出版了實際參與台灣發展重要人士的相關著作。這些人士都是廣義的英雄,他們或有英雄的抱負,或有英雄的志業,或有英雄的功績。在發表的文集、傳記、回憶錄中,黨國元老、軍事將領、政治人物、企業家、專家學者都坦率而又系統地,以歷史見證人的視野,細述他們的經歷軌跡與成敗得失。
身為天下文化的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數十年來以出版人及讀書人的角色與眼光,與各領域傑出人士對談交流。本書收錄的60篇文章,即精選自他這段非凡歷程中的所見所聞。透過記錄觀察與親身感受,盼提供華人讀者具啟發性的價值觀、在強化堅毅、專注、獨立、自信等態度之餘,培養面對逆境的正向態度,以及謙沖自牧、持續奮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