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的個展《望你早歸》,李立中開始以鴿子作為創作的寄情對象,對歸巢本能的迷戀,投射自己往返南北的前半生。透過鴿子之眼看到天際、家園以及飼養行為的各種應用,近年更延伸至鴿子在大敘事歷史之外的關鍵位置。
這本影像書《竹篙山戰役與紅腳笭 》是2017年臺南國際攝影節委託製作從溪北地區生長出來的作品,百年前的民間抗日「竹篙山戰役」,今日的鴿笭民俗活動,都寫入菜鴿負重而顯吃力地飛翔軌跡中。阿中透過田野的、歷史的、個人情感的書寫,將虛構化作真實的基礎,每一幀影像都么喝著老農人不擅言詞的生命之力,每一幀影像都存入阿中對鴿子如親情的愛戀。
文明的野地亦或是野地裡的文明,都不單是書寫著「生命飛越」那樣簡單。
來看灣尢怎麼揹起鴿笭,又怎麼飛翔。——安娜
洄游進行自我突破,是最難的一條路!——阿鞭館長
作者簡介:
生於1980年,台南人。2003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系,2006年作品「彼女の遊楽園」獲東京日本EPSON影像創作大賞佐內正史評審特別賞,2011年於台南海馬迴光畫館藝廊舉辦「海/LaMer」首次攝影個展, 2012年入選高雄獎, 2015年獲頒台南新藝獎、桃源創作獎等藝術獎項,2019年作品與展覽「竹篙山戰役與紅腳笭」則陸續榮獲台新獎提名與高雄獎計劃型暨跨領域藝術類優選。曾在台北從事雜誌美術編輯工作,現定居台南。近年來熱衷台灣庶民文化的情感細節與流動,慣用攝影影像及跨媒材應用呈現當今世代的深層樣貌和生活狀態,也迷戀賽鴿歸巢本能,欲透過賽鴿文化研究,對歸屬、宿命、後全球化的處境等議題,建構自我對話的路徑。
章節試閱
菜鴿不是台灣原生種,在現存史料中只能略知大航海時代經由荷蘭人引進,而地方耆老碎片拼湊的口述紀錄也難以釐清他的前世今生。從村民口中普遍獲得「這我爺爺時代就有了」,我們都叫他「土種仔菜鴿」這類的原生記憶,在田野踏查、耆老訪談的線索推測下,才驚覺菜鴿存在的價值僅剩下揹負著也漸孤鳴獨響的鴿笭。
為了填補對他的過度期待與想像所造成的遺憾,重返現場的獵奇搜集外,我還虛構改編一場因地域重疊他們也能參與其中,關於民族大義的史詩戰役—竹篙山之役。賦予菜鴿揹笭重任善用僅存的價值,密謀將秘密信息傳送到抗日義軍手上,為他們留下些許的歷史地位。最終義軍還是因武力懸殊戰敗,與村民們一路逃至蕭壠社。
註:現僅存於台南、嘉義縣界八掌溪以南,急水溪流域以北的地方民俗活動「放鴿笭」,鴿笭是裝在鴿子尾部,受風時會發出聲響的器具,每年農曆二月期間,村民利用菜鴿體型大能耐重,揹著鴿笭往返村庄競賽所從事的農閒娛樂。傳言起源明鄭,歷經清領、日殖,也曾因鴿笭聲像空襲警報聲而一度遭日明令禁止所有活動。
菜鴿不是台灣原生種,在現存史料中只能略知大航海時代經由荷蘭人引進,而地方耆老碎片拼湊的口述紀錄也難以釐清他的前世今生。從村民口中普遍獲得「這我爺爺時代就有了」,我們都叫他「土種仔菜鴿」這類的原生記憶,在田野踏查、耆老訪談的線索推測下,才驚覺菜鴿存在的價值僅剩下揹負著也漸孤鳴獨響的鴿笭。
為了填補對他的過度期待與想像所造成的遺憾,重返現場的獵奇搜集外,我還虛構改編一場因地域重疊他們也能參與其中,關於民族大義的史詩戰役—竹篙山之役。賦予菜鴿揹笭重任善用僅存的價值,密謀將秘密信息傳送到抗日義軍手上,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