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甜、酸、苦、鹹是食物的基本味道,每一種都有人並不太喜歡,但另外有一種「鮮」味,卻是人人都愛的,而貝類都是很鮮的食物,就是所謂的「海鮮」了。
在選擇葷食時,除了多麼鮮美之外,也該考量其生產的成本。「飼料換肉率」就是每生產1公斤的肉,所需消耗飼料的公斤數,其中大約牛是7.0、豬是3.5、雞是1.5、魚是0.8。而比魚類更經濟又鮮美的就是貝類。因為在其成長過程中主要以濾食微細藻類、細菌和有機顆粒為主,不需要投餵飼料,其換肉率大約是0。
貝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是利用溶解在海水中的鈣離子與二氧化碳形成的,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確是固定了二氧化碳。但海洋中在大約2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已有貝類的繁衍,如果這固定二氧化碳的程序是一條單向的不歸路,不知累積的貝殼會有多少?珊瑚骨骼也是類似的情況。海水中剩下的鈣離子還有多少?須知大自然是一個動態平衡的循環系統,在使溶於海水中的鈣離子與二氧化碳不斷形成貝殼與珊瑚骨骼的同時,必也有一個把它們溶解,也把鈣離子與二氧化碳釋放出來的機制。討論一下有關的化學平衡關係,應不是困難的事。過去那些留在陸地上、貝塚中,供參觀、考古、研究的貝殼,只是逃離這個循環系統極少數的幸運者吧!因此,若要利用貝殼發揮固定二氧化碳的功能,必須設法將其留在陸地上,脱離海洋中的這個大循環系統。
又到牡蠣的盛產季節了,在享受價廉味美的蚵仔煎時,你可曾想到政府機關正在為廢棄蚵架和漂浮用保麗龍汙染海灘的問題頭痛?牡蠣的淺海養殖多採用浮筏式蚵棚架。蚵農多搶在颱風季節前收穫,颱風過後慘不忍睹的景象可想而知。對工程師來説,設計一種一勞永逸的蚵棚架,應該不算難題,問題在於造價。但造一次用多年是否比每年重演一次更為經濟?是否可以用款的方式來解決?
2016年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和生理醫學獎的得主,都是有志青年仿效的對象:
我們總認為拓樸學是理論數學家玩的而與實際生活扯不上關係的遊戲。但3位物理獎得主使傳統的物質固、液、氣和電漿4態之外,增加了一個新的拓樸態,例如一個2維平面導體在低溫強磁場下,電子只在邊緣才能移動。嗣後的科學家又發現了熱門的拓樸絕緣體、拓樸超導體……應用前景無限。
微小化是機械的一個必然發展方向。最小能做到多麼小?能不能有分子尺度的機械呢?事實上,它們本已存在於自然界中,例如人體內有多種蛋白質,都是具特定功能的分子機械。3位化學獎得主的貢獻是克服了重重困難,包括取得以光能和熱能驅動的分子馬達,首先以化學合成方法製造出人工的分子機械。
人體是由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似乎都是需要面對各種問題與挑戰以求生存下去的小生命體。養分或氧氣供應不足時怎麼辦?如何清除老舊胞器、病原體、異常蛋白質和細菌,並籍此獲得能量?生理醫學獎得主的發現令我們在微小處大開眼界,真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