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一個國家人口數量及年齡結構的變化將影響其政治、經濟及文化發展,也是國家政策規劃的重要關鍵,而近年來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正成為許多國家的共同議題。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老年人口在2017年7月已升至13.55%,估計2018年將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也推估,2026年臺灣將與日本、韓國、香港、德國、法國等多數已發展國家相同,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政府部門為因應老年人口快速成長所衍生的身心照護需求,行政院於2007年即核定「長照十年計畫1.0」,賡續的「長照十年計畫2.0」,則自2017年1月起啟動,並於6月3日由總統令公布實施我國的「長期照顧服務法」。
出版界同樣關注到高齡社會的閱讀需求,近年來國內外與老年議題有關的出版品逐漸蓬勃,除適合熟齡閱讀的書籍外,關於老年期的長期照護、醫療和臨終關懷等議題的作品,更是熱門。本期特以「迎接熟齡新社會:老後與長期照護」為主題,探討相關閱讀與書籍。「論述」欄目3篇文章,分別聚焦臺灣、美國及香港。文字工作者王乾任的〈面對人生終點,你做好準備了嗎?〉收集提供臺灣近年來與長照有關的出版品書目,如在地老化、在宅醫療、社區照護以及面對人生最後的準備工作等主題。旅美文字工作者丘引從閱讀《長照:如何計畫與支付》等書,介紹美國的長照作法,美國的長照發展很早且多元,其經驗有許多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副館長高玉華的〈閱讀香港:人口高齡化現象與老人長照書選〉,香港男女的平均壽命,居全球首位,也面臨嚴峻的長照問題,作者捉到香港老人貧窮問題,引人不由反思臺灣的因應之道。
「閱讀選粹」欄目,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方美芬撰寫〈長期照顧不單是個人責任也是社會義務〉,介紹9種臺灣近2年所出版的相關書籍及網路資源,從法制、學術及實務等各面向來認識臺灣長期照護的發展及需求。「書評」則有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凃均翰對《面對久病家人的勇氣: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提升正面心靈、克服難題?》一書的評述,推薦本書做為家庭照護者之自我身心照護的實用指引手冊,透過書中一百五十二個短篇故事,循序漸進地鋪陳與引導照護者在面臨相關問題時的解決方式。
在「讀書人語」欄目,邀請新北市清傳高商校長歐宗智撰〈介入生活,守護生命一一談《在宅醫療:從CURE到CARE》>,以及自由譯者芥菜種撰〈借鏡瑞典經驗,提升臺灣的長照服務品質一一介讀《第二人生:迎接熟齡新社會運動》〉,是分別有關日本及瑞典長照書籍的閱讀心得,這二個國家都已邁入「超高齡社會」,希望二國的相關經驗,能提供臺灣借鏡之處。另外文字工作者王岫的〈下一站,如何走?讀《老後的好命自己拼》〉,與大家分享書中如何因應年改後的退休老年生活,並呼籲讀者「『老』是遲早要來的事」「要活在當下才是快樂」。
迎接高齡化社會來臨,閱讀是一帖「抗老」良方,透過閱讀汲取前人的經驗及智慧,可以幫助自己及身邊的人自信、快樂的面對熟年生活,法國文豪雨果說:「四十歲是青年的老年期,五十歲是老年的青春期」,希望大家都能積極的設定及實踐自己人生下半場的目標。
(鄭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