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根據牛津大學一項研究,未來20年內,既有工作將有47%會被淘汰。換言之,未來的工作正在被發明或重新定義中。
對於尚在大學校圜內的學生來說,這意味著,未來學/用之間的關連,不再是單向、靜態的因果關係,而是呈現一種「動態穩定」,每個人必須透過不斷自我學習,才能因應變化。大學四年的課程設計,也必須跟上這一波「動態穩定」,透過持續性地修正,才能對應到明日工作的需求。
未來已來,改變需要更快
以社群媒體、直播產業為例,小編、直播製作人是近年新興的工作,但很難直接對應到單一科系。
小編除了有編輯的角色,也需要企劃力,能設計出與粉絲互動的話題或線上活動;他也要有敏銳的數字力和分析力,嫻熟FB後台與Google Analytics工具的應用,透過後台數字分析,才知道如何精準地向粉絲行銷,甚至迎結符員經營。更佳者,還能具備基礎程式概念。
上述這位優秀小編的職能,如果對映到大學科系所學,根本沒有單一科系可以對應,他的學科訓練至少橫跨了人文社會學院、商管學院。換言之,許多小編都是在進入這一行後,透過邊做邊學,以超強的自我學習力才能在這個明日工作機會中脫穎而出。直播製作人也是,企劃力、協調力、技術力、數字力的概念通通都要有,一樣是橫跨多個領域。
當明日工作一個個冒出、A1大量汰換了既有工作,在既有僵化科系分工下,一名大學畢業生的學用效能,將越來越受到挑戰,文憑的價值連帶也會受到質疑。
創新需要大跳躍
大學的教學創新,已來到一個需要大步跳躍的斷崖臨界點。
繼教學卓越計畫十年的耕耘後,教育部希望進一步推動大學課程的改革,因此推出「教學創新試辦計畫」,希望刺激大學更深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大學四年可以跳脫科系限制,培養出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未來人才。目前這項計畫,正在各校如火如荼的展開,在各校所推出的試辦計畫中,可以看出大學回應未來變化的急切度。本期主題介紹多所學校的計畫,希望有助於高教圈彼此相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