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從大家普遍使用的手機,到最近正夯的物聯網、人工智慧,它們都與一個小東西有關,那就是「電晶體j。2017年是電晶體的70歲生日,你或許不清楚電晶體是什麼,但一定知道手機中的晶片(積體電路)。晶片是由眾多電晶體和金屬連線、電阻電容被動元件組合成的,而今年是發明積體電路的60周年紀念。把各式晶片功能整合在一起的系統單晶片,由於能夠降低成本、增加效能及減少功耗,造就了個人電腦、手機等產品的蓬勃應用,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
電晶體誕生於美國,卻是台灣成為半導體重鎮的關鍵。1974年受邀由美返台對產業發展提供建言的潘文淵博士,建議發展積體電路技術,在孫運璿、李國鼎先生力挺下獲得政府的支持,台灣才有了今日舉足輕重的半導體產業。當然,台灣半導體產業能夠成功,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外,人才的培育和匯集功不可沒,在這方面,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和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是成功的幕後推手。
現在我們的生活已不可缺少3C產品,大家也已習慣於目前的電子產品使用模式,這些都必須歸功於技術核心鼻祖一浮閘記憶體的誕生。50年前,施敏和姜大元兩位博士為了解決磁圈記憶體的問題,開發出「浮閘記憶體」。當初只是為了取代磁圈記憶體,沒有料想到浮閘記憶體造成的影響持續至今。50年來由浮閘記憶體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記憶體元件,啟發了無數的創意,因而促成電子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如平板電腦、數位相機、隨身碟、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錶等,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必須特別提的是,施敏博士在美工作期間就曾申請5次留職停薪,返台在大學中授課培育人才,後於1998年擔任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主任,對台灣半導體人才的培育不遺餘力。
當元件尺寸不斷縮小,半導體技術不斷往奈米極限挑戰時,矽光子積體電路逐漸吸引眾人的目光。台灣產業界雖已有扎實的光電技術與積體電路製程能力為基礎,但如何在矽光子積體電路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還需要產官學研的共同努力。
人類為了解決問題、克服環境的限制,而有了各式各樣的發明。在環境的影響下,不會發明的魚類也會演化出聽覺、視覺能力,偵測周遭的聲音、色光,自有牠的生存之道。
為能有效診斷病因以及治療疾病,因而開發了眾多的醫療器材來輔助醫師,然而要確保醫療器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須落實上市前的審查,才能為國人的健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