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過去幾年,各大學在招生上,陸續推出大一大二不分系、學院學士班,外界總是霧裡看花。高中職老師能解釋的相對有限,多數父母也不大清楚變革背後的意義,而網路討論區的提問與留言,更是熱閙哄哄。但是,隨著「學院實體化」試辦計畫越來越成熟,未來大學招生與課程設計,將出現更大幅度的改變。換言之,類似「不分系」的概念,將更全面地在各校擴散。
打破科系界線
簡單地說,過去各大學從招生、課程設計、老師聘用、預算分配、授予學位等等,都以科系為單位;所謂學院或者院辦公室,幾乎等同虛設,擁有的行政權力相當有限。但漸漸地,這種運作模式,將走向以學院為中心來運作,採行類似美國的模式,大學新生先進入學院修習基礎共同課,大三以後再分流,讓學生有更充裕的自我探索時間,也讓學生有更多跨界學習的機會。當然,從學院資源運用的角度看,更可以發揮整合功效。
這股潮流背後最大的推力,當然源自人工智慧科技所掀起的破壞式創新,讓競爭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舉凡數位傳播、無人載具、機器人、大數據分析、Fintech…等,皆非單一科系能夠對應。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打破以科系為本位的思考,才有可能追上世界變化的潮流。
堅持的決心
目前在教育部推動的「學院實體化」試辦計畫下,各校整合的腳步越來越快。有的學校開始以學院為名招生、合併科系;有的學校擴大院辦公室權力,可直接介入院內系所開課,砍掉重複性過高的必修課、加開新興領域課程;有些學校的學院則開始握有聘任師資的實權,讓跨系所師資可以更有效率地調度、協作。
這些改變的背後,相當不易。因為在系所本位主義仍高漲的大學校園內,從內部溝通、到建立制度,都需要無比的決心與堅持。但一旦發芽了,持續地耐心灌溉下去,終會綠樹成蔭。本期封面故事,介紹各校在試辦計畫中的心得與成果,或可提供高教圈彼此相互勉勵、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