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小說常被歸類為俗文學,大多配以花哨或陰森的封面,堆放在流行讀物攤位,吸引市井閑人的眼球,令他們心驚肉跳卻也沒心沒肺地讀過即扔。如果有人要把思想理論寫成偵探小說,如同一個經學院要辦成夜總會,一個便利店要出售航天器,在很多讀書人看來純屬胡鬧。本書作者劉禾卻偏偏這樣做了。在我的閱讀經驗裏,她是第一個這樣做的。──韓少功
在這本書裏,作者劉禾做了一次寫作實驗,創造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它既不同於學術研究,也不同於小說虛構,而是一個綜合多重敍事元素的寫作。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讀者很快會不無驚訝,這個以「牛(津)(劍)橋故事」為核心的關聯圈裏,竟有地位顯赫的科學家貝爾納、李約瑟、沃丁頓、布萊克特、霍爾丹等,有人文界名流普利斯特利、里爾克、奧威爾、艾略特、海耶克、徐志摩、蕭乾、尼卡等,幾乎構成了二十世紀初一份可觀的知識界名人錄,一大堆彼此獨立又相互交集的人生故事,由一個神秘的NESBIT 從中串結成網。──韓少功
作者簡介:
劉禾
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劉禾為美國學界知名學者,經常在歐亞等多國講學和訪問。她是古根漢大獎得主,其英文著作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產生廣泛的影響。
主要著述:Translingual Practice《跨語際實踐》,《語際書寫:現代思想史寫作批判綱要》,Tokens of Exchange《交換的符碼》,《持燈的使者》,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書寫與物性在中國》,The Clash of Empires《帝國的碰撞》。
章節試閱
六個字母的解法
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的小說《洛麗塔》大約無人不曉,研究著作更是林林總總,也算文學研究中的一道風景。不過,我最初對這位作家發生興趣,倒不是因為他的作品,而是出於好奇,這個人為什麼一輩子租房子住?
納博科夫一生搬過無數次家,每次都是租房子住。二戰期間,他從歐洲遠渡美國,幾年輾轉,最後在紐約州的康奈爾大學定居下來——這也是胡適早年留學的地方。納博科夫在那裏教了十幾年書,他從不買房,只租房。大學有上千名教授,總有人休長假,有人出租房屋,因此,納博科夫一家三口,不愁租不到地方住。他的這種做法,在精於盤算的美國人眼裏,自然是極不明智的。後來,小說《洛麗塔》一砲打響,成為暢銷書,版稅收入源源不斷,納博科夫從此衣食無憂,但他依舊不買房,依舊租房住。到了晚年,他搬回歐洲,索性和妻子住進一家瑞士小城的賓館,租了一套客房,一住就是十幾年,直到他離開人世。
一個作家一輩子租別人的房子住,實在少見,尤其放在歐美作家的行列裏,就更顯突出。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納博科夫為什麼這樣做?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是不是早年有過什麼創傷,造成了不為人所知的心理障礙?
工作之餘,我開始零星地蒐集有關納博科夫的各種資料,想從他的人生蹤跡中找出某種心理邏輯,因為在我看來,任何古怪的行為後面都隱藏著一個真實的理由。但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是,手中的資料彙集得愈多,我的研究就愈變得撲簌迷離,枝杈叢生,而且愈偏離主題,到後來,竟然放棄了原先的想法,沿.另一條路越走越遠。
仔細回想,最初使我偏離主題的導因,可能還是一封不期而至的電子郵件。
1
一天傍晚,我收到了一封電郵,一封來自瑞士的巴塞爾大學的普通會議邀請信。這些年來,我對於參加這一類的學術會,變得興趣日淡,經常找些藉口,推辭了事。可是這一回我實在難於推辭,會議地點太吸引人了,英特拉肯(Interlaken)──它是瑞士阿爾卑斯山腳下的一座小城,歐洲的滑雪勝地。從這裏乘小火車,坐纜車,就能登上那座享有歐洲巔峰爭盛譽的少女峰,上面有長達二十三公里的阿萊齊冰川,據說它是阿爾卑斯山上最大的冰川。
從紐約飛到歐洲共要六個多小時,抵達日內瓦國際機場後,再乘兩個半小時的火車才能到達瑞士小城英特拉肯。臨行之前,我順手從書架上抓了一本書塞進旅行袋,預備在路上打發時間。這是納博科夫的小說The Real Life of Sebastian Knight,中文譯名是《塞‧納特的真實生活》───我自己則願意把它譯成《塞‧納特的人生真相》。書名平淡無奇,但它屬於讓我著迷的那一類作品,是納博科夫用英文撰寫的第一部小說。在我看來,比後來在商業上聲明大噪的《洛麗塔》,這部《塞‧納特的人生真相》讀起來更加耐人尋味,技巧上也許更勝一籌。不過,我為什麼特別喜愛這本書,這裏面是不是有更隱秘的因素,在當時,我自己也不甚了然。
人的命運有時很詭異。有的人足不出戶,就無所不通,實際上一輩子只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小天地裏。比如哲學家康德,他從未離開過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城市哥尼斯堡,可是竟然在大學裏長期講授人類學,這在後來的人類學家看來,即使不算犯規犯忌,也不大靠譜──不做田野調查的人類學,那算什麼人類學?好在康德講授人類學和撰寫人類學著作這件事,差不多早已被人忘記,也很少有人追究。
與足不出戶的哲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另一類人,他們浪跡天下,一生漂泊,始終找不到歸宿,最後說不定客死他鄉。他們都是一些失去家園的流亡者。
生於孰地,來自何方?這樣的人在二十世紀頗多,以後會越來越多。
其實,這種流亡者在世界各地都能碰到,我周圍的朋友和同事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人。我不是指禿常意義的流亡人士或持不同政見者,而是一些靈魂深處不安份的人,他們不切實際、耽於幻想,似乎只能在幻想之中安身立命,否則,這種人為什麼總是與文學會思想多少有些緣份?納博科夫的《塞‧納特的人生真相》就寫了這樣的一個流亡者,不過,這本書的不尋常之處在於,主人公塞‧納特的下場預示了作者自己後來的命運,因為小說發表四十年後,納博科夫本人也客死他鄉,選擇的地方就是我提到的瑞士賓館。
火車上的廣播說,英特拉肯站馬上就到了,我趕忙向窗外望去,殘冬的英特拉肯徐徐滑入車窗的視野。第一眼看上去,這個小城就像歐洲的任何一處旅遊勝地一樣,美麗而不真實。我把眼鏡摘下來,呵了口氣,仔細擦拭鏡片,再抬頭看時,重重疊疊的阿爾卑斯山脈已經赫然矗在眼前,幾座高峰在霧中小城的背後平地拔起,高聳入雲,巍巍峨峨。我車停靠英特拉肯東站的時候,天色變得陰沉起來,旋即飄起了雪花,雪花裏參和著一些細小的冰粒,大約就是古人所說的雪霰。我因出發時沒有帶傘,下車後,凌空飛舞的冰粒砸在臉上,有點隱隱作痛,幸好打聽到,賓館的位置離車站不遠。
走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兩旁的店舖緊閉大門,這光景似乎不像一個度假勝地,我感到有些意外。沿途看到兩三家餐館,似乎還在營業中,其中有一家中餐館外賣店,生意蕭條,毫無人氣。不論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哪怕是天涯海角,必然會碰到這種千篇一律的、裝潢俗氣的廉價中餐外賣店,我在早先還有些奇怪,現在已經見怪不怪了。
雪越下越急,幾乎叫人睜不開眼,抬頭一看,雲層又加厚了,偶爾露出狹窄的縫隙,讓人瞥見藏在後面黑壓壓的山峰。幾乎在一秒鐘的瞬間裏,山峰像魔術般地閃現出來,即刻又融化在雲霧背後,教人看不清這雲霧後面的真實情形。我心底忽然升起了悵惘的情緒,說不清是為了什麼,這時,一個遙遠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誰在那邊踏雪,終生不曾歸來?
六個字母的解法
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的小說《洛麗塔》大約無人不曉,研究著作更是林林總總,也算文學研究中的一道風景。不過,我最初對這位作家發生興趣,倒不是因為他的作品,而是出於好奇,這個人為什麼一輩子租房子住?
納博科夫一生搬過無數次家,每次都是租房子住。二戰期間,他從歐洲遠渡美國,幾年輾轉,最後在紐約州的康奈爾大學定居下來——這也是胡適早年留學的地方。納博科夫在那裏教了十幾年書,他從不買房,只租房。大學有上千名教授,總有人休長假,有人出租房屋,因此,納博科夫一家三口,不愁租不到地方住。他的...
作者序
序 言
韓少功
偵探小說常被歸類為俗文學,大多配以花哨或陰森的封面,堆放在流行讀物攤位,吸引市井閑人的眼球,令他們心驚肉跳卻也沒心沒肺地讀過即扔。如果有人要把思想理論寫成偵探小說,如同一個經學院要辦成夜總會,一個便利店要出售航天器,在很多讀書人看來純屬胡鬧。
本書作者劉禾卻偏偏這樣做了。在我的閱讀經驗裏,她是第一個這樣做的。
《六個字母的解法》這本書的結構主線,是考證納博科夫小說中一個叫「奈斯畢特」(N E S B I T) 的人物原型,因此全書看上去仍是文學研究,西方學界常見的文本細讀和資料深究,教授們通常幹的那種累活。不過,作者的驚人之處,是放棄論文體,換上散文體;淡化學科性,強化現場感;隱藏了大量概念與邏輯,釋放出情節懸念、人物形象、生活氛圍、物質細節……一種偵探小說的戲仿體就這樣橫裏殺出,冠以《幽影劍橋》或《魂跡英倫》的書名都似無不可。這也許不是什麼學術噱頭。用作者的話來說:「(文本分析) 不是普通的閱讀,而是智力遊戲,和下棋、推理小說和數學的博弈論差不多,這些領域之間既隔又不隔。」「任何人只要獲得文本分析的訣竅,運用起來則放四海而皆準,適用於歷史、法律、經濟、文學以及任何需要詮釋的生活對象,為什麼?因為文本分析是思想的偵探儀,而思想和罪犯一樣,無孔不入,無處不在。」
顯然,作者對拆字法的興趣並非動筆主因。她對歷史人物的知人論世和語境還原,對生活暗層和時代深處幽微形跡的細心勘驗,對權力和利益在相關語詞後如何隱匿、流竄、整容、變節、串謀、作案的專業敏感,如此等等,與柯南.道爾 (Conan Doyle) 的業務確實相去不遠。去偽存真,見微知著,很多學者要辦的不就是這種思想史上的大案要案?不就是要緝拿文明假相後的意識形態真兇?因此,一部思想史論潛入偵探故事,其法相近,其道相通,兩者之間並無太大的文體區隔。
「奈斯畢特」幾乎是一個隱身人。據傳記作品《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透露:巴特勒,一個保守黨政客,曾任英聯邦副首相,就是奈斯畢特面具後面的那一個。傳說納博科夫自己就有過這樣的指認。但本書作者很快找出一系列重大疑點,證明這一指認很不靠譜,頗像納博科夫的文字遊戲再次得手,偽造現場後脫身走人。
從這一些疑點開始,飛機一次次騰空而起,作者混入熙熙攘攘的旅行客流,其偵探足跡遍及英國、法國、瑞士等諸多歷史現場,尋訪證人,調閱證詞,比對證物,一大批涉案者隨後漸次浮出水面。作者看來也不無驚訝,這個以「牛 (津) (劍) 橋故事」為核心的關聯圈裏,竟有地位顯赫的科學家貝爾納、李約瑟、沃丁頓、布萊克特、霍爾丹等,有人文界名流普利斯特利、里爾克、奧威爾、艾略特、海耶克、徐志摩、蕭乾、尼卡(納博科夫的表弟)等,幾乎構成了二十世紀初一份可觀的知識界名人錄,一大堆彼此獨立又相互交集的人生故事,由一個神秘的N E S B I T從中串結成網。有意思的是,這些人一旦走出聲名和地位的世俗光環,都有政治面容真切顯影,後人無法視而不見。在那個資本主義如日初升的年代,全球知識界似乎初遇現代性裂變。無論是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如貝爾納、李約瑟、沃丁頓等),還是諾貝爾獎得主(如布萊克特等),這些大牌科學家清一色左傾,「劍橋幫」幾成紅色老營,被英美情報機構嚴防死打。這是一個疑問。人文界的情況要複雜一些。普利斯特利、里爾克等走左線;奧威爾、尼卡等向右轉;艾略特不太左卻惡評《動物莊園》;納博科夫相當右但又與同門諸公格格不入。當畢卡索忽悠「四維空間」藝術時尚時,似乎只有徐志摩這樣的窮國小資,才對西洋景兩眼放光,小清新萌態可掬,未入住劍橋也未在劍橋正式註冊卻寫出了一大堆劍橋戀曲,其文學觀卻七零八落,跟風多變,能對齊主流輿論便行。這又是一連串可供思考的疑問。
一幅五光十色的知識界眾生相,一種幾被今人遺忘的政治生態圖譜,較之於百年後全球性的理想退潮和目標迷失,較之於當下階級、國家、文明、種族、性別的衝突交織如麻,能給我們什麼啟示?作為一部獻給中國讀者的重要備忘錄,作者在這裏以小案帶出大案,從小題目開出大視野,終於走向政治思想史的世紀追問和全球審視,重拾前人足跡,直指世道人心,再一次力圖對人格、價值觀、社會理想、思考智慧給予急切喚醒。
因大量採用敘事手法,作者輕裝上陣,信筆點染,靈活進退,以一種東張西望處處留心的姿態,佈下了不少傳統文論所定義的「閑筆」。其實閑筆不閑。劍橋高桌晚餐時男士們一件件刻板的黑袍,與默克製藥公司職員談及任何專業研究時的吞吞吐吐,看似兩不相干,如聯繫起來看,倒是拼合出當代西方社會的某個重要特徵:既有宗教的頑強延伸,又有商業化的全面高壓。當年波希米亞風氣之下的裸泳和開放婚姻,與美國校園裏「光身漢」吃官司與獄中自殺,看似也是些邊角餘料,開心小橋段,如稍加組合與比對,卻也輕輕勾勒出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流變。更可能讓中國讀者感慨的是:當年有僕人給學生們一一上門送飯的奢華劍橋,仍讓出身於俄國貴族的納博科夫難以忍受,當然是比他錦衣玉食的魏拉公館寒酸太多;而中國明星學者梁啟超只能蝸居巴黎遠郊,差一點被凍死,成天須靠運動取暖;他的同胞北島,一個瘦削和憂鬱的流亡詩人,近百年後仍只能靜守北歐冰天雪地的長夜,「一個人獨自對著鏡子說中文」……在這裏,表面上平等而優雅的文明對話後面,書生們最喜歡在書本中編排的國際名流大派對後面,有多少利益、財富、資源的佔有等級早已森然就位,有多少當事人困於階級和民族生存背景的深刻斷裂——看似細微末節的這一切,難道不也在悄悄說破重大的歷史奧秘?
由此說來,閑筆也是主旨,.事也是論說。由氛圍、形象、故事組成的感覺傳達同時也是理性推進,更準確地說,是對理性的及時養護與全面啟動。很長一段時間來,理論是有關蘋果的公式而不是蘋果,更遠離生長蘋果的水土環境和生態條件,於是很容易淪為概念繁殖概念,邏輯衍生邏輯,一些公式纏繞公式的封閉性遊戲。但文科理論的有效性在於解釋生活,解釋人與社會,不在於其他。如果我們不僅需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哪些說法,還要知道這些說法是何人所說,在何種處境中所說,因何種目的和機緣所說,從而真正明白這些說法的意涵和指涉,那麼就不能不把目光越過說法,抵近觀察當事人的活法,去看清構成某種活法的相關氛圍、形象、故事——也許,一種夾.夾議的文體,理性與感性兩條腿走路的方法,或可為這種觀察提供便利。
形式從來都是內容的。本書作者的文體選擇,與一種還原語境與啟動歷史的治學思路,看來是寫作的一體兩面。
據她所述,偵破之旅一開始並不順利。第一次叩門劍橋的英國海外聖經公會檔案部就吃了閉門羹。因一封聯繫信函石沉大海,反復解釋和懇求最終無效,冷泠的管理員不給她任何機會:「對不起,沒有事先預約,就不能進檔案館。」
她只能絕望地離開。
讀到這裏時,我覺得這一小事故如同隱喻。我們都沒拿到幽靈的回執,永不會有歷史彼岸的邀請,只能在黑暗中與自己相約,奔赴永無終點的求知長旅。
2013年8月
韓少功
序 言
韓少功
偵探小說常被歸類為俗文學,大多配以花哨或陰森的封面,堆放在流行讀物攤位,吸引市井閑人的眼球,令他們心驚肉跳卻也沒心沒肺地讀過即扔。如果有人要把思想理論寫成偵探小說,如同一個經學院要辦成夜總會,一個便利店要出售航天器,在很多讀書人看來純屬胡鬧。
本書作者劉禾卻偏偏這樣做了。在我的閱讀經驗裏,她是第一個這樣做的。
《六個字母的解法》這本書的結構主線,是考證納博科夫小說中一個叫「奈斯畢特」(N E S B I T) 的人物原型,因此全書看上去仍是文學研究,西方學界常見的文本細讀和資料深究,教授們通常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