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代自序)
如果這本書不斷的拿世界與臺灣做比較,
那麼其目的依然是為了自己所居的家鄉。
此書以各種數據資料、實際例證、親身經驗、體會感受,在各種國際交流的機會中,細膩深度的觀察國際政治、經濟、教育、社會、族群、文化、人才競爭、飲食、節慶等多元領域,而後回看臺灣,予以比對、分析與建言。這不是一本旅遊書,而是提供見解觀點與建議的學術書。
我們在2005到2006年旅居美國加州,時任加州大學沙加緬度分校客座教授,結束後因著移民再遷居加拿大溫哥華,又持續與北美漢學界有許多交流。2010到2011年旅居奧地利維也納,受聘維也納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與歐洲許多漢學單位進行交流,例如斯洛伐克大學,德國科隆、波昂大學,捷克查理大學等,那年造訪了許多歐洲國家。
這書裡多數文章的初稿是2014到2015年旅居東京時所寫,當時受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院擔任客座研究員。非常舒適的學人宿舍、無比愜意的東京日常,於是我們開始提筆記錄因國際移動而深植心中的種種感受與心得,點點滴滴為了臺灣。
那些年把北美、歐洲與日本兜了一大圈,看了許多東西方文明、社會與文化,包括到處都有的乞丐、遊民;各國社會的反差對比;還有那年中東茉莉花革命時,在維也納老城區每日必有的各國示威遊行集會,例如對埃及獨裁總統穆巴拉克的怒吼。於是在東京時,開始書寫存放心中多年的:「臺灣與世界」。或許是早稻田大學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從謹嚴的學術殿堂到黃澄澄的銀杏葉,還有那雪白櫻花鋪滿的神田川,使我們覺得似乎該記錄些什麼才是。
初期的稿子放了一年多,2016年我們又旅居泰國曼谷,時受曼谷大學國際學院之邀,在「Asia Summer Program(亞洲夏季課程)」中擔任客座教授開設課程。當時我倆的母校政大,因為規定至少兩門英語授課課程作為新聘教師的條件,於是「什麼叫國際化」就能把臺灣吵得沸沸揚揚,如同曼谷天氣的火熱。那時我們在曼谷大學回看家鄉,只覺辛酸沉悶與陰暗,我們正因曼谷大學積極的國際化而來為客卿,政大卻在鬧笑話。感慨之餘,把這事也一定要補進書裡,一吐為快。於是文章又多了幾篇。
這本書或介紹或談論各國的經濟與政策、人文與藝術、城市風華、教育與人才,各種從我們工作過程與行旅途中,親身接觸的經歷集結而出。與國會大廈前因金融海嘯撙節計畫而示威的希臘大叔們的對話、在日本釧路陌生變成同桌飲酒的環保科技白領朋友、震撼且感觸良多的多瑙島音樂節;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14「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2014 IMD WORLD TALENT REPORT》,令人憂心的臺灣表現,光語言能力一項馬來西亞世界排名15、印尼23、臺灣35,所有項目總排名大馬第5、印尼25、臺灣27,堪慮的臺灣國際人才競爭啊。所有這書中所寫、所論、所評或許不夠專業,但所見所感只因學者必須展現良知,為了自己的鄉土與後代。
2017到2018我們又有幸客居德國波昂,因為Ralph Kauz(廉亞明)主任之邀,擔任了波昂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再次回到認知與感受本就深厚的歐洲,又重溫了多年來的深刻聞見。當時檢視多次書中的小文,擔心有沒有漏掉了想流露的故鄉關懷,於是又補了幾篇聞見。只是最終還是確認了:我們離世界有點遠,這我們是臺灣。
從2017年德國之後,公事私事之行旅還增加了: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土耳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葡萄牙、馬爾他、波蘭等地,例如與伊斯坦堡大學中文系的交流、在波蘭亞捷隆大學漢學系的客座授課等。許多國家持續地給了我們莫大震撼與教育,像我們很驚豔的保加利亞、愛沙尼亞,尤其波蘭,或許日後有緣再次提筆也未必。
書稿所述內容大致涵蓋過去十數年間事,寫作日期斷斷續續而不一,有些後來的增補會放在注解、或補入正文,像某些數據與資料的更新等,最近的甚至在完稿的這個月。總之內有掛一漏萬、時序偶差處,還祈讀者諒之。
特別感謝加州大學石漢椿教授(Richard Shek)為本書寫了序文,如果我們在爾後的國際化領域還算有建樹的話,那麼石教授就是引領我入門的恩師。也由衷感謝五南出版社副總編輯黃惠娟的優秀團隊,再次給我們支持與協助。
盧國屏 譚銀順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