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大頂尖思想家;橫跨能源、人口、科技領域的權威專家
「史密爾是我最喜歡的作者。」──比爾・蓋茲
「史密爾是我最喜歡的作者。」──比爾・蓋茲
病毒肆虐、晶片短缺、電力不穩、過度使用燃料……
我們必須看清撼動全球經濟根基的七大困局
我們必須看清撼動全球經濟根基的七大困局
何為全球經濟的大挑戰?絕對是能源、小麥、病毒和氣候。
能源概括整個世界的運作,使人類可以生產糧食和材料,
種植一顆溫室番茄需要5茶匙柴油,1公斤的麵包需要80毫升的柴油;
能滿足全球需求量的鋼鐵、塑膠、水泥需要多少燃料?
作者呼籲人類應從過於樂觀的預測、政策中甦醒:
各國的脫碳目標不可能實現,
人造食物取代不了農作物……
世界真正的現實面,影響經濟最主要的七大關鍵:
1.能源:人類有多依賴化石燃料?
從19世紀起,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為60倍,20世紀增加為16倍,在過去的220年中,大約增加1500倍。2020年,全球有一半以上的電力來自燃燒煤炭和天然氣。
2.食物生產:如何養活全球80億人口?
由於投入的化石燃料和電力日益增加,作物收穫量才會如此豐富,也能夠預測產量。如果沒有這些人為的能源補貼,就無法為90%的人類提供足夠的營養。
3.材料:氨、鋼鐵、混凝土和塑膠,如何主導世界經濟?
大型的基礎建設和消費者需求,都需要靠大規模的基本材料(塑膠、水泥、鋼鐵、氨)才能達成。生活中的塑膠材料無所不在,你摸摸手邊的滑鼠、筆電或正坐著的旋轉椅;1952年全球塑膠產量只有約2萬噸,1950年增加到2百萬噸,2000增加到1.5億噸,到了2019年,增加到3.7億噸。
4.全球化:運輸和通訊如何讓世界緊密連結?
在1973年油輪運輸以原油和精煉過的產品為主,占總運輸量的一半以上,但是到2018年,貨物的運輸量增加到約70%,這個轉變不僅反映出亞洲(特別是中國)日漸成為全球主要消費品的來源地,而且反映出各國的整合和相互依存度都提高。
5.風險:病毒、飲食到天災,為何文明進步沒讓世界更安全、更健康?
現代社會已經消除或減少許多會致命或造成殘疾的風險,例如小兒麻痺症和分娩,但很多危險仍會繼續存在,天災人禍、飲食、疾病和日常活動中的風險。從食物中殘留的農藥到玩具或地毯中的致癌物,隱藏在牆壁和嬰兒爽身粉裡的石棉,到人為破壞的全球暖化現象。
6.全球暖化:脫碳言之過早?富裕國家正落實減緩氣候變遷?
早在1958年,我們就清楚二氧化碳濃度加倍與實際暖化程度之間的關連,但我們選擇加倍燃燒化石燃料,過度依賴的結果導致我們很難斷然捨棄,否則就得耗費更高的成本。
7.生物圈退化:災難頻繁、資源匱乏、生育率低,如何面對作繭自縛的生存空間?
夏季大火、海平面上升,礦產枯竭、資源稀少、環境退化。我們不能確定未來人口是會增加到150億,或是縮減到48億,我們也不確定面臨的流行病是會更輕微,或是更嚴重,不過我們必須對未來打下好的基礎,結果會取決於我們所採取的行動。
作者為什麼寫這本書?
人類的發展有許多值得讚許的成就,我們對物質世界和所有生命形式的了解,已經達到史無前例的擴展。
人類專研各式的知識,高度專業化卻讓知識變得晦澀難懂,鮮少人連世界如何運作都只有粗淺的了解,連小麥如何種植、鋼鐵如何製造都無法確實回答,甚至無知。
都市化讓都市居民和生產食物的方式脫節,也跟製造機器和設備的方式脫節。生產活動和機械化程度與日俱增,全球卻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事提供文明能源和構成現代世界的材料。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每年冶煉、鑄造和軋製的鋼鐵將近10億噸,但這些全都由中國14億人口當中不到0.25%的人完成,只有極少數的中國人會站在高爐旁邊。這種脫節的情況發生在世界各地。
美國現在大約只有3百萬人直接從事食物生產的工作——實際犁田、播種、施肥、除草、收割、照顧動物的人,總共不到美國人口的2%。
麵包和肉品是怎麼來的?
一隻小豬多久會變成豬排,需要幾個星期?
現代世界中的很多人對答案毫無頭緒
本書致力於減少人類對世界的理解缺陷,並針對人類生存和繁榮最基本的主要現實狀況做說明,以科學的角度,解釋世界究竟如何運作,提供主導世界經濟的七大關鍵,讓人類更能意識到未來的限制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