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科克斯評論》、《紐約客雜誌》、《洛杉磯時報書評》盛讚
★版權售出13國,亞馬遜分類榜銷售冠軍
「人生的苦難你無法逃避,只能通過。」
誰都不是勝利組,
人生在世必會有痛苦
「我即使有光鮮亮麗的工作和生活,也一直承受病痛,每晚因痛而頻尿、失眠。」
願意認識痛苦,就是跨出改變的第一步;
日子要繼續往前,所以選擇好好過
直面推薦
王理書│親職作家、心靈書寫、神性排列工作者
張瀞仁Jill│暢銷作家
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本書打破遇到痛苦就要樂觀的觀念,作者認為,面對痛苦,就是面對現實。這個世界一直鼓勵我們去看見人生的美好,但人生各個層面並不容易,一想到就令人苦惱。我們要張大眼睛,勇於面對苦難,越是苦惱,越要承認現實。
經過20年深入研究,作者認為「認識痛苦」才是當代人最迫切的課題。本書從哲學辯證切入,翻轉世人普遍追求「理想」的觀點,叩問人生無可避免且至關重要的病痛、孤獨、悲傷、失敗、不公、荒謬等難題。引領你重新思考並理解苦難,認識自我心中面臨的大敵。
我用哲學這樣過:
疾病、傷痛、殘疾➤不刻意誇大無痛的好,就不會被困住。
孤獨、邊緣、不受歡迎➤光是關照別人,就可以排解孤獨。
悲傷、分手、喪親之痛➤借助社會支持和儀式,情緒就會長出韌性。
失敗➤重視過程的價值,不以終點狀態來定義生命。
不公➤試圖對抗不公平,能為改變增加一點成功機率。
荒謬➤荒謬的解藥,就是道德與正義。
希望➤抱持實在的態度,為了不讓潛在的行動力熄滅。
引領人生的七大哲學慰藉,從苦中面對現實的智慧。
作者簡介:
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
麻省理工學院哲學系教授。
研究和教授哲學已有20多年。他是《中年:哲學指南》(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的作者,2017 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受到《紐約客》、《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的廣泛讚譽,並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 賽提亞的作品曾出現在洛杉磯書評、TLS、倫敦書評、紐約時報、永旺、耶魯評論等處。
譯者簡介:
謝明珊
臺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碩士,NAHA國際認證高階芳療師。現為院線片、紀錄片、書籍、雜誌和新聞專職翻譯,並樂在其中,深信人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羅亞琪
畢業於輔大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權利與王座》、《攀樹人》、《手感烘焙聖經》、《悲傷練習》等書,目標是有朝一日能將譯作擺滿整個書櫃。
章節試閱
各位朋友,不得不說,人生好難。有些人又過得特別辛苦。下雨時,幸運的人可以在爐邊烘乾沾溼的衣物,但沒那麼幸運的人呢?全身會被暴風雨和傾盆大雨打溼。我這麼說,有字面的意思,也有象徵意義。全球剛度過疫情和大規模失業,氣候變遷的問題越演越烈,法西斯主義再起。這些災難的發生,使窮困者、弱者、受壓迫者這三種人,受到深深的傷害。
我的運氣一向很好,在英格蘭東北部的赫爾長大,過得還不錯。小時候我還是有遇到一些麻煩,但後來我愛上哲學,在劍橋念大學,再到美國念研究所,然後就在美國長期居住。我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哲學系教授,待在這特別的知名學府,財富和穩定的生活就無虞了。我買了房子,婚姻幸福,孩子比我聰明勇敢。我從來沒有挨餓過,也沒有流落街頭,也沒有碰過暴行或戰爭。然而,只要走到人生盡頭,沒有人可以逃過疾病、孤獨、失敗和悲痛。
我從二十七歲開始,就有慢性疼痛的毛病,它經常影響我的感官,反覆發作,時好時壞,感覺很困擾。我變得難以專注,有時甚至會睡不著。這個病沒有外顯的症狀,所以只有我自己明白,幾乎無人知曉(我會在第一章跟大家說明)。到了三十五歲,我的中年危機提早發作。人生看起來千篇一律,空虛至極,日復一日的成敗反覆發生,直至衰老而死。八年前,我母親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偶爾會記憶衰退,突然當機。雖然她還活著,但我看了很悲痛。
我環顧周圍,看到好多人在受苦。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正值新冠肺炎大流行,無數人被強制隔離,感到孤單和絕望。很多人失業了,付不出生活費。眼睜睜看著所愛的人生病或死亡,悲痛的情緒,四處蔓延。社會日益不平等,民主政體搖搖欲墜。新一波的風暴伺機而動,全球暖化的警鐘響起。
我們該怎麼辦?
人類的境況無解,但在過去二十年間,我持續講授和學習道德哲學。我相信,善用道德哲學,人類會有希望,我會在這本書中跟大家解釋。
雖然我將其稱為「道德哲學」,但這不只有道德義務。西元前三七五年,柏拉圖在《理想國》(Republic)寫到:「道德哲學辯論的主題並不平凡,主要圍繞著理想的生活方式。」道德哲學的主題無所不包,探討各項人生大事。哲學家會提出疑問:「怎麼做才能對全體有利?該懷抱什麼志向?該培養或尊重什麼美德?」哲學家會提供建議、互相辯論,最後提出理論,讓我們生而有據。道德哲學也有學術的一面,哲學家會探討抽象的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互相爭辯;哲學家也會展開思想實驗,把熟悉的認知變得陌生。歷史上,哲學倫理學和「自助」沒有明顯的分野,大家大致同意,哲學對人生的反思,可以把生活變得更美好。
這些我都同意。只不過,想過美好生活的渴望,常隱含不切實際的目標:最美好或理想的生活。在《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心目中的正義,是在烏托邦的城邦體制實現的,而非去對抗當下的不公不義。《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一書中,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甚至以「幸福」(eudaimonia)為目標,這是多麼崇高的至善啊!生活不只要過得好,還要選擇幸福的生活。亞里斯多德主張「每個人都要仿效神」:「不可以隨波逐流,只甘於當人,只想著凡塵,或者只甘於平凡,只想著俗世;反之,人要盡可能過最美好的生活。」他對於人生的反思,是幻想一個沒有缺陷或匱乏的人生,這是他心目中的天堂,就看你是否接受了。
雖然有少數的特例,但就連標準比較低的哲學家,也是把哲學理論建立在美好生活之上,而非苦難之上。他們關注喜悅,而非痛苦;關注愛,而非失落;關注成就,而非失敗。謝利.卡根(Shelly Kagan)創了「心理不康寧」(ill-being)這個詞,意指「直接導致人生走下坡的因素」。根據他的觀察,「一般人只探討心理康寧,總忽略心理不康寧。」大家「偏重正向思考的力量」,強調人要相信自己期望的人生,不可以只想著風浪和磨難。就連古代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表面上探討如何度過人生的逆境,心態卻出奇的樂觀,深信無論是什麼情況,我們都會好好地活著,心理康寧與否,完全操之在己。上述這些思想,總以為追求良善,便可以壓制苦難。
本書正是要推翻這種想法。我們不可能看到苦難後轉頭就走,最美好的生活,往往遙不可及。若硬要強求,只會心灰意冷。
如果你也這樣想,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古怪、你生性悲觀。那又何妨呢?「過最美好的生活」,並不會培養韌性;你應該做的是「面對現實」。大家想必有過這種經驗:跟朋友訴說自己正在面對的難題,可能是職場或親密關係出問題,或者健康亮紅燈,朋友會立刻安撫你,告訴你:「別擔心,你會好好的!」或者急著給建議。可是這種回應並無法安慰你,你會有被否定的感覺,對方似乎在否認你的經歷。從這些例子看來,不管是安撫和建議,都是在否認對方的痛苦。
比否認更糟糕的,就是拼命為苦難找藉口,說什麼「每件事情發生都有它的理
由」,然而,事實絕非如此。哲學家用「神義論」一詞,來解釋世事的不完美。神義論會探討邪惡:如果神全能仁慈,人世間怎麼會有這麼多壞事?神義論有自己的生命,跳脫了狹義的有神論或宗教教義。當我們抱怨某件不該發生的事,就是在探討邪惡;當我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無論跟宗教有沒有關係,都是在主張神義論。
神義論大有問題,不只是邏輯出錯(論點不成立),道德也有瑕疵。為自己或別人的苦難找理由,等於拒絕了同情或抱怨,這樣是不對的。現在最知名的神義論,多半是那樣的作風。《約伯記》(Book of Job)的非難天使一直鼓吹上帝,去測試「完美正直的人」,殺了他的兒女,破壞他的財產,讓他全身都長滿瘡,「從頭皮到腳掌無一倖免」,他只好從塵土之中,找一個陶器碎片來抓癢。約伯的朋友卻一口咬定,這是約伯自找的,他一定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罪狀,才會遭到這種懲罰。上帝責怪約伯的朋友「捏造不實的言論」,約伯為自己辯駁,說自己是無辜的。《約伯記》以膚淺的救贖作結,上帝把財產都歸還給約伯——「包括一萬四千隻綿羊,六千隻駱駝,一千個牛軛,一千隻驢子」,他的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也平安歸來,神義論澈底失敗了。約伯失去子女的傷痛,怎麼可能就此了結呢?真是太扭曲了!
《約伯書》教會我們的事情,難道是忍受磨難,培養美德嗎?不是的。我們從中學習到,朋友看到約伯受苦,不應該在那邊找理由,《約伯書》中,從頭到尾說真話的人,就只有約伯而已。約伯說,沒有人應當受苦。我不是在否定神的存在,但我確實不信神。人生的痛苦無止盡,隨處可見,就算真的有神,對自己和別人仍要有慈悲心。
這就是我們的處境:我們所繼承的思想傳統,一直鼓勵我們去看見人生的美好,但人生各個層面並不容易,一想到就令人苦惱。我們要張大眼睛,勇於面對苦難,包括疾病、孤獨、傷痛、失敗、不公不義、不合理。我們不可以眨眼睛,反而要仔細看清楚。越是苦惱,越要承認現實。
這就是本書的初衷。這是一份地圖,幫助你探索崎嶇的人生道路。這也是一本手冊,介紹各種苦難,從個人的創傷,再到全球的不公不義和荒誕之事。每一章我都會跟古代哲人辯論,有時甚至會挑他們的毛病。然而,古代哲人探討逆境,大致就是觀察。小說家兼哲學家的愛麗絲.梅鐸(Iris Murdoch)寫到,「我只能在我『看得見』的世界做選擇,至於道德層面的『看得見』,會觸發道德想像和道德努力。」描述比起辯論,「觀察」更能夠提供人生指引,教大家如何感受和行動。不過,光是要描述現實,就要花一些功夫。哲學與文學、歷史、回憶錄、電影都是相連的。我手邊有什麼素材,就盡量列舉出來。
我之前說過,道德哲學和自助一向關係密切,這本書也是繼承這個傳統。當我們反思人類處境的缺憾,可以減輕傷害,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如果你心中的自助功能書,會提供你「平撫傷痛的五大祕訣」,或者教導你「不用試就成功」,這本書想必會令你失望。這本書探討人生的困頓,不會引用抽象的理論,或者已逝哲學家的學說。沒有神奇信念,沒有速成辦法,有的只是靠著耐心,提供大家慰藉。在此引用羅伯特.福斯特(Robert Frost)的詩句,說到人類的苦難:「你無法逃避,你只能通過」。
我提出兩盞明燈,為大家照亮前路。首先,活得快樂,不等於好好活著。一個追求快樂的人,如果老想著逆境,當然快樂不起來,但人生的目標不應該只有快樂。快樂是一種心情或感受,個人主觀理解的狀態。活在謊言裡,也可能很快樂呀!有人為了維持瑪雅的生命,把她泡在液體中,腦部插滿了電極,每天餵養她的意識流,幫助她過著看似理想生活。瑪雅是快樂的,但這樣的人生,過得並不好。她想做的事情,並未盡力完成;她也不太理解自己的想法;她也不跟任何人或物互動,她只跟機器連結。你絕對不希望自己所愛之人,過著這樣的人生,就像關在大盆子裡,始終孤孤單單,遭到矇騙。
事實上,當我們想要過得快樂,就不可能好好活著。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妙語如珠,他說:「人『不』追求快樂,只有英國人才追求快樂。」這個說法讓好多思想家都中槍了,包括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和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這些人只注重享樂,把快樂看得比苦痛重要。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們要追求『不』快樂,或者對快樂不感興趣,但人生沒有那麼簡單,不是只有個人感受而已。我們身而為人,必須勇於面對逆境,唯一的辦法,就是面對現實。我們要活在真實的世界,而非期望的世界。
至於第二盞明燈,若想要好好活著,不可以自私自利,罔顧正義,或者把自己跟別人分得一清二楚。這本書會一再重申,就連個人的煩惱(個人的苦難、孤獨或沮喪),都有倫理道德的成分,跟慈悲心緊緊相扣,跟人類生命價值息息相關,也關乎成敗的意識形態(有時候太在乎成敗,會模糊掉不公不義)。真誠反思自己人生中的苦惱,才不會自戀自利,反而會開始關懷別人。
我們換個方式說。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中,蘇格拉底提到一位正直的人,最後聲敗名裂,遭到他人不實的指控──「被鞭笞、綁在刑架上,手腳全被拴住了!熊熊火光,導致他視力模糊」,但他明明沒有做錯事。對柏拉圖來說,這個人有好好活著,但亞里斯多德倒不這麼想。「做該做的事,做正確的事」,正是亞里斯多德所謂「善的實踐」(eupraxia),但還有另一種人生,就是活出你應當想活的樣子。柏拉圖筆下的受難者,只做到了「善的實踐」。雖然他做對的事,卻沒有任何人想活得跟他一樣。他為了做對的事情,付出慘烈的代價。
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有瑕疵。他真正的問題,不是刻意區分「善的實踐」和應當想過的人生,而是他強調如果有選擇的機會,人要活出應當想活的樣子,而非在現實許可的範圍,過著尚可的生活。本書所謂的「好好地活著」,不僅要面對人生的辛苦,還要活出值得自己喜愛的人生。哲學並無法許你快樂,保證你過著理想的生活,但哲學會減輕苦難的重擔。我會先探討身體的脆弱,然後是愛與失落,再來是社會結構,最後以「其餘整個宇宙」作結。先提醒一下:如果想知道人生的意義,答案在第六章。
第一章的話題,令人不太愉快:身障或疼痛,究竟對我們有何影響?我會清楚說明,大家對於身障(以及身體老化而逐漸失能)的影響,通常有什麼誤解。社運人士都說了,身障的人,生活不一定會變差,真正的問題是出在社會偏見,或者缺乏無障礙設施。社運人士的觀點,碰上亞里斯多德虛幻的理想生活(無所缺憾的生活),往往黯然失色,可是亞里斯多德的理想生活毫無條理可言,反而是社運人士有講到重點。從身障談到身體疼痛,哲學是有局限的,但哲學會幫助大家理解,為什麼疼痛有害,這個問題比表面看上去更複雜。雖然疼痛造成了傷害,但只要願意表達並理解,痛苦的人會感到安慰,這就是慈悲心的基礎。
除了肉體疼痛,還有心理疼痛,包括孤立、失落和失敗,所以第二章探討孤獨。我們的社會該解決唯我論(只有看到我)的問題,學會把人看成社交的動物。雖然孤獨有害,但也證明了我們需要友誼和其他人,有了這份體認,愛、慈悲、尊重都有相同的源頭。怪不得關懷別人的需要,會舒緩內心的孤獨感。
友誼和愛也有黑暗面,讓我們有悲痛的可能。第三章探討各面向的失落,可能是關係的結束(我會提到撕破臉的分手),也可能是人生的終結。大家看了會明白,因為有愛,才會有悲痛,所以不快樂本身,就是好好活著的證明。第三章最後,有一個難解的謎題,跟情緒和哲學都有關聯。如果愛人死亡是值得悲傷的事,但愛人永遠活不過來了,我們難道就應該永遠悲傷嗎?我會指出理智的局限,在處理悲痛這一塊,哀悼比理智更管用。
第四章探討個人失敗。我們會花時間認識狂熱的佛教徒,以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白癡》(The Idiot)中,一位名叫梅什金親王(Prince Myshkin)的主角,以及棒球界的拉夫.布蘭卡(Ralph Branca)。完整統一的敘事實在太誘人了,攸關我們的「成」與「敗」。我們應該抗拒完整統一敘事的誘惑,不以簡單線性的方式描述人生,也不把計畫看得比過程重要。不過,我再重申一次,理智仍有局限。我提議的改變,並不是下定決心就好了,我們不僅要做好份內之事,還要對抗成就導向的意識形態,因為這種衡量標準本身,就會姑息財富和社會的不平等。
因此,個人的失敗,跟不公義的問題有關,也就是這本書最後三分之一的內容。第五章會探討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名言:「不追求正義,人世間就沒有快樂可言。」我會援引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有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和西蒙.韋伊(Simone Weil)的哲學理論,證明不公義的生活再怎麼快樂,也稱不上好好活著。沒有深奧的論證,只有「環顧」周圍的世界,關懷我們和別人人生中的磨難。由此可見,本書的前半部有道德目的,先理解個人的苦難,才得以理解更大的苦難。第五章最後,我建議大家,負起對正義的責任,一步步朝著正義邁進。
最後一章讓我們關注整個宇宙,以及全人類的未來。我會跟大家解釋,為什麼追求正義會賦予人生意義?為什麼意義掌握在我們手中?哲學界荒誕的存在問題,頓時跟氣候變遷兜上了,儘管內心焦慮,仍要立刻採取行動。不過,終究會有希望,即使潘朵拉的盒子中,充滿了人生的不幸,但希望仍占有一席之地。我克服自己的矛盾心理,就會發現希望的用處。
這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把厄運的傷害降到最低。我會建議大家,該怎麼走過逆
境,從身體疼痛到結交新朋友;從哀痛失落到優雅跌倒;從負起不公義的責任,再到追尋生命意義。人生並沒有簡單的公式,我有的只是故事、比喻和想法。有些是借用他人的例子,有些是我自創的,我會盡量做到坦白和仁慈,關心人類面對的問題,從我的發現中學習。哲學不是死板的推論,也不是論述的工具。當你翻閱這本書,除了論述之外,還能看到更多的面向,我希望我描述的人類境況,可以疏導慾望。我不是在藐視抽象推論,我只是想說,哲學家也是有感情的。
英國哲學家伯納德威廉士(Bernard Williams)的著作《道德》(Morality),
曾告戒大家:「寫道德哲學是一門危險的工作,除了主題不好寫,以及一般寫作障礙,還有兩個特殊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比起其他哲學,更容易曝露個人觀點的局限和不足。第二個原因是如果讀者看得太認真,有可能在重要事項誤入歧途。」他說得沒錯,但其他作法更糟糕,例如:漠不關心或吹毛求疵。哲學家在描述人類境況時,不免要揭露自己,這本書恐怕也會如此,我說恐怕,不是在擔憂,而是自我期許。
各位朋友,不得不說,人生好難。有些人又過得特別辛苦。下雨時,幸運的人可以在爐邊烘乾沾溼的衣物,但沒那麼幸運的人呢?全身會被暴風雨和傾盆大雨打溼。我這麼說,有字面的意思,也有象徵意義。全球剛度過疫情和大規模失業,氣候變遷的問題越演越烈,法西斯主義再起。這些災難的發生,使窮困者、弱者、受壓迫者這三種人,受到深深的傷害。
我的運氣一向很好,在英格蘭東北部的赫爾長大,過得還不錯。小時候我還是有遇到一些麻煩,但後來我愛上哲學,在劍橋念大學,再到美國念研究所,然後就在美國長期居住。我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哲學系...
目錄
序言
概論
Chapter1 疾病
刻意誇大無痛的好,會被疼痛困住。把疾病看成不速之客,根本沒必要理會,日常生活就會一如往常地過下去。
Chapter2 孤獨
我們是社會的動物,一旦社交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人就會受苦。為了擺脫孤獨,反而更要關照別人的需求。光是關照別人(肯定別人人生的價值),就可以排解孤獨。
Chapter3 悲傷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都值得悲傷,我們的目標是走過悲傷,而非抹煞悲傷。人走出悲傷的能力,跟社會支持有關,也和儀式有關,我們不必把悲傷遞減,而是將情緒反應用不同方式呈現。
Chapter4 失敗
成敗是偶然性的,重點是過程的價值。我們不以終點狀態來定義,就不會有成功或失敗,失敗也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Chapter5 不公
你有沒有去對抗過不公?一次抗議或許無法改變現實,但它會為改變成功增加一點機率。
Chapter6 荒謬
不要永遠觀看人生好的那一面,或認為沮喪的看世界比較不快樂,我們必須在不公的每個層面取得進展,因為它能作為荒謬的解藥。
Chapter7 希望
對你自己能實現的東西產生希望並不合理;正是因為那是你無法掌控的,你才會退一步選擇希望。重要的不是希望,而是行動,好好地希望,意思是要對可能性抱持實在的態度,為了不讓那一絲潛在的行動力熄滅。
謝辭
注解
序言
概論
Chapter1 疾病
刻意誇大無痛的好,會被疼痛困住。把疾病看成不速之客,根本沒必要理會,日常生活就會一如往常地過下去。
Chapter2 孤獨
我們是社會的動物,一旦社交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人就會受苦。為了擺脫孤獨,反而更要關照別人的需求。光是關照別人(肯定別人人生的價值),就可以排解孤獨。
Chapter3 悲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