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到混亂的急診,如何讓僅一面之緣的醫師掌握傷病狀況,
在搶救的黃金時間取得先機,是意外降臨前你應該先知道的事。
對面突如其來的「意外」,難道只能聽天由命?絕非如此。
意外雖然無法掌握,但良好的醫病溝通,是能將生還機率提至最大;
若平時先與伴侶至親表達期望的急救方式與器捐意願,
在生命的句點前,才不會使家人在惶恐中茫然,徒留遺憾。
本書由專業資深的急診醫師──賈蔚醫師,集結自身從醫經驗與院內見聞,
分享急診室中醫病對話常見狀況與啟示,傳遞醫病間正確溝通與互動概念。
比病症還更複雜難斷的事
◆孩子發燒掛急診前後的注意事項,家長要知曉!
◆撞到頭當下沒有症狀,要不要掛急診?掌握自我檢測方式不焦慮。
◆「醫師我體內有蛇」求救訊息即使再荒唐,都別輕忽。
◆在厲害的高科技都不如直接脫衣親眼看!
◆正視身體的吶喊,別讓久病成慣性。
◆與病患的閒聊,救命關鍵就藏在其中。
◆意外跟明天哪個先來?器捐意願建議先思考。
◆先撒氣還是先醫病?別衝著專業醫務人員發洩怒氣。
救治生命背後你所沒見過的賈蔚醫師
「曾經會隨著急診緊湊步調,著重爭取時間與效率,所以沒有留心聽見真正的焦慮。急診室是最常見發生醫病衝突的地方,於是我學著緩下腳步,先傾聽,自己因而成長的故事。」
「在我初升任主治醫師的前幾年,有過一段自我膨脹期,直至發現自我不足,甚至經歷過一些慘痛、羞於啟齒經歷,再回首檢視,重新沉澱,找回自我。」
「這案例讓我體悟到,自認為的果決並不一定能將事件導向最好的一個結局,『事緩則圓』,當時的我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更有技巧的方式讓事情得以緩一緩……」
對我而言作為一名專業醫師,付出不只有技術,
還要去傾聽才能理解病患的苦痛。
剛成為醫師時,我一度也對自己有著操控生死的專業而自傲自滿,
然而在這白色巨塔中這麼多年,尤其在急診,時刻都是與死神交手搶命,
親眼看著許多生命流逝,但也曾見證奇蹟發生的時刻!
這份工作隨著時間會帶給我更多,而成就更為謙卑的自己,
除了醫術,期許自己更為同理患者需求,是我在白色道路上持續努力不懈的目標,
希望跟你分享我所見聞的故事,
願你也能跟我一樣,從中感到溫暖並獲得力量。
商品特色
★急診裡搶救生命分秒必爭,醫病溝通是你我都要知道的保命關鍵!
★急診第一線的救治現場故事,荒唐怪誕、溫馨傷感,都真實得讓人笑中帶淚。
★分享救治背後你所不知的賈蔚醫師看診心情,理性果斷也溫柔感性。
★你甚少見過的賈蔚醫師珍貴全彩照片,從求學到從醫日常全收錄。
作者簡介:
賈蔚
現任聯新國際醫院副院長兼社區醫學部部長。最喜歡和大家分享正能量!
長期擔任電視節目《醫師好辣》、《健康2.0》、《媽媽好神》的固定醫師團來賓,廣受歡迎,亦常受邀上許多其它電視節目接受訪談。每次在臉書粉絲團「賈叔叔的會客室」發文分享醫學小常識或醫院裡發生的小故事,都引來廣大迴響。
【學歷】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M.D)
台大管理學院EMBA商學組碩士(M.P.H)
輔仁大學管理學院商學所博士班(在學中)
【經歷】
聖保祿醫院醫療副院長
聖保祿醫院醫療部主任
聖保祿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
敏盛醫院經國總院醫療副院長
敏盛醫院大園分院院長
敏盛醫院經國總院急診醫學科主任
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總醫師
桃園市市政府市政顧問
桃園市消防局緊急醫療諮詢委員
桃園市衛生局緊急醫療委員、病人安全督考委員
桃園市地方法院醫療爭議調解委員
桃園市醫師公會理事
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監事
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理事、監事
章節試閱
1.撞到頭
一般人都怕撞到頭,因為怕顱內(腦)出血。那麼撞到頭沒有症狀,到底要不要立即就醫呢?
有些民眾會顧慮,撞到後沒症狀卻跑急診,是浪費急診醫療資源;但也有一部分的人撞到後,即使看過醫師還是十分擔心自己腦出血,心情很焦慮,甚至到無法安心睡覺的程度,這在身心科來說就可能是病態的症狀了。
部分焦慮的原因可能是常常看到很多新聞報導,撞到頭當下就去看了醫師,回到家服藥與休息過後,不舒服的症狀非但沒有改善還越來越明顯;甚至有案例是撞到了頭部,當下覺得人沒事去睡覺,可隔天就再也沒醒來等等,這類令人驚悚的案例。
所以這可真是要特別衛教說明一下:頭部受到撞擊,有些後續症狀的確不太容易觀察,可是有三點症狀能夠作為參考:頭痛合併嘔吐、頭痛越來越加劇、反應變慢。
反應變慢有時是不太容易自我觀察的症狀,必須靠旁人的協助觀察,尤其是所謂高階功能如:深度分析、抽象判斷、簡單計算、時空定向感等等。舉例來說:一個頭部受撞擊的傷患,雖然意識清醒卻無法輕易作答簡單的心算(比如一百減七,再減七,再減七,如此一直減下去)這即是明顯且有意義的症狀,而醫師常用這類似的方式與傷患受傷前狀態做比對來判斷。
頭痛合併嘔吐,是說受傷後傷患外傷可能不明顯,意識也還清楚,但是腦組織已經開始腫脹,腦壓持續升高,使得傷患感到頭痛,不僅持續還會覺得越來越痛,屆時會伴隨連續地嘔吐,遇到這類腦壓增高的表現也需要特別小心。
不過在臨床上,醫師最常碰到狀況是頭部輕微撞擊後,傷患會覺得暈、噁心、想吐,病人強烈希望醫師安排腦部斷層檢查。此狀況雖屬於是腦傷的典型輕微症狀,但此時傷患的腦組織並無形態上的變化,斷層掃描絕大多數是正常表現,故是否須立即安排輻射線斷層檢查,還需要合併其他神經學症狀一起判斷,如果都正常的話,通常就不會是腦部出血或腦水腫的現象。
故若傷患本身並非屬於出血高危險群,且症狀只有頭暈噁心想吐(注意喔!不是頭痛為主,而且並未有真正嘔吐),我們醫師通常會建議先行觀察,避免過早接受輻射線檢查;但如果病人是出血高危險群就要注意,例如:嬰幼兒或年長者、已知為易出血體質病人、有服用阿斯匹靈或其他抗凝血劑類的藥物、洗腎病患,雖然本身沒有使用抗凝血劑,但由於自身凝血功能差,這就需要小心,此等病人醫師通常會提早安排輻射線斷層檢查。
這裡我分享一個案例:一位常規洗腎的老先生,由於洗完腎後身體比較虛弱,回到自家上廁所卻不慎跌倒撞到頭,頭後方就腫了好大一包,有個傷口。這名老先生到院時,意識是相當清醒,醫師縫完後,因為傷患是屬於高危險群,所以馬上再做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沒有出血後,醫師替病患及家屬衛教說明後,就讓他回家休息。
回到家後,家屬也知道狀況,就提醒傷患要多休息,晚餐時間再去看他。到了晚餐時間,家人叫喚傷患用餐,但傷患當下說自己沒有胃口,只想睡覺。家屬自然順著傷患,讓傷患自行休息,晚上也不再去吵他。直到隔天早上去探視他時,就發現病人還是一直只想睡覺,叫不太醒,但也不是昏迷無反應,感覺就是叫幾聲之後,病人眼睛打開張望一下,隨即又瞇回去睡著。
這時家屬感覺到異常,於是緊急地再把病人送回醫院。從出院到再回到醫院中間沒有超過二十四小時,這時醫師再檢查就發現病患有「反應明顯變慢」的症狀,言語對談都比正常時差很多,於是醫師判斷再作一次電腦斷層,果不其然,病患已產生所謂的「硬腦膜下出血」。
所以頭部受傷,不只病人家屬,連醫師們都會擔心,因為一開始做斷層顯示沒事,不代表後續就不會有變化,受傷部位隨著時間可能會有持續性發展,尤其是剛剛提到的出血高危險族群,務必要特別小心。
如果你真的有這種腦壓增高或是神經缺陷的表現時,不要擔心,醫師通常會在第一時間幫病人安排斷層檢查。若病人受傷後意識清楚,也無明顯的神經缺陷症狀,但家屬感覺到病人反應變差,尤其跟之前比較有明顯差異時,記得要及時跟醫師反應,描述差異為何(比如病人受傷前分析事理犀利,受傷後邏輯矛盾,與之前差異巨大。此等高階功能表現,若無對照,不易察覺),醫師也會根據家屬描述,替病人安排適當的檢查。
2.急診室常見症狀————過度焦慮
在急診室中經常可見因過度焦慮而前來就診的病患。
我們曾見過一名老師帶著三名小朋友來掛急診,原因是他們去山上郊遊,老師看到一條蛇從小朋友面前閃了過去。
可能是因為現代少子化太普遍,每個孩子都是家長心中寶貝,使得老師不僅不敢大意,還得小心翼翼。
老師將三名孩子都帶下山來,直接來到了急診室,希望醫師幫忙檢查一下,這三名孩子有沒有被蛇咬到。
我聽到時,覺得有些訝異,當下認為這老師的反應是有些誇張好笑了。可是老師所顯露的表情,確實非常緊張焦慮,看得出心中壓力頗大。身為醫師,當然有責任解除病人及家屬因健康問題帶來的不適或不安,按見習醫師時期所學「身體檢查流程」按表操課,問診—視診—觸診一番,確認孩子沒有和蛇有過接觸,更無咬傷痕跡。
其實,老師的焦慮是怕如果孩子回家後,才開始出現什麼不良反應,又或者有小朋友回家跟家長說:「媽媽,今天戶外教學有看到蛇從我前面經過……」家長一定會問:「那你有沒有被咬到?」孩子小小年紀還不會回答得太精確,若孩子說:「好像有。」家長接著再問:「老師有沒有帶你去看醫師?」這時孩子若答說沒有,那後續情況老師可能很花很多時間去解釋。
的確,現代急診醫師看診,很多病人是來確認一件事情:「我有沒有問題?」
例如有同事曾遇過懷孕的婦女看到電視上播放有關茲卡病毒的介紹,當中提到孕婦若感染該病毒,可能會生出小腦症的孩子。於是有位看了電視,且個性容易緊張的孕婦就急急忙忙地來到醫院,要求進行胎兒檢查,確認胎兒是否正常。
我也曾遇過孕婦來到急診,緊張地說:「醫師我好不容易懷孕,我先生是家中獨子跟長孫,家庭壓力很大……我前些日子剛從美洲回來,所以可否請您幫我驗一下,我有沒有感染茲卡病毒?」
上述案例乍聽起來好像很荒謬,但是我發現這問題其實不是臺灣獨有,急診是唯一一個醫療單位,不須預約掛號,不受滿號限制,不受假日夜間時間限制,當有任何醫療需求時,一定可以找得到醫師的場所。
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對身體覺察力也不同。關心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值得讚許,但若過度在意一些微小細節也大可不必,徒增煩惱。
緊張、焦慮、恐慌……是不等程度的表現,若看看新聞就要準備跑急診(臨床上其實還不少人是這樣呢!),如此干擾日常生活的反映,或許可重新整理一下自己是否還有很多情況也會有類似困擾?建議可找位固定的家庭醫師,類似非緊急狀況多可靠家庭醫師的門診諮詢解決。若果真有了「急性症狀」,且讓您「覺得很不舒服」,而您尚未有「固定的家庭醫師可諮詢」,這時也不必困於是否浪費急診醫療資源的掙扎,來急診,讓我們幫你吧!
1.撞到頭
一般人都怕撞到頭,因為怕顱內(腦)出血。那麼撞到頭沒有症狀,到底要不要立即就醫呢?
有些民眾會顧慮,撞到後沒症狀卻跑急診,是浪費急診醫療資源;但也有一部分的人撞到後,即使看過醫師還是十分擔心自己腦出血,心情很焦慮,甚至到無法安心睡覺的程度,這在身心科來說就可能是病態的症狀了。
部分焦慮的原因可能是常常看到很多新聞報導,撞到頭當下就去看了醫師,回到家服藥與休息過後,不舒服的症狀非但沒有改善還越來越明顯;甚至有案例是撞到了頭部,當下覺得人沒事去睡覺,可隔天就再也沒醒來等等,這類令人驚悚的案...
目錄
推薦序
田知學/急診醫師
鄭丞傑/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作者序
Chapter1從說話到聽話的熟成之路
Chapter2溝通細節中的救命關鍵
Chapter3疫情下的真情實錄
推薦序
田知學/急診醫師
鄭丞傑/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作者序
Chapter1從說話到聽話的熟成之路
Chapter2溝通細節中的救命關鍵
Chapter3疫情下的真情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