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糾葛的醫療決定中,本書提供了一個平衡的觀點,作者在各章節中提供相關案例,藉此討論不同觀點的處置方式,依此提出比較均衡的討論架構。戴教授在這本書中,示範了一種如何在尊重下做溝通,來有效實踐倫理理念的方式,值得反覆參考,特此推薦給大家。
作者簡介:
戴正德(MIchael Cheng-tek Tai)
畢業於加拿大Concordia大學,獲得比較倫理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山醫學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兼任教授。曾任教於加拿大Concordia大學、美國田納西州國王學院(King College)和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回臺後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主任、通識教育處處長∕中心主任、醫學人文暨社會學學院院長、及醫學倫理∕
醫學人文講座教授。2006-2010年間,他膺選擔任國際臨床生命倫理學會理事長,並擔任英國《醫學倫理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歐洲生命倫理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Bioethics),中國《醫學與哲學》(Medicine and Philosophy)、臺灣《醫學教育》、《慈濟醫學雜誌》等的編委,《臺灣醫學人文學刊》主編。也任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國衛院生命論壇委員,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中國醫藥大學醫倫會、國立政治大學、屏東基督教醫院、中山醫學大學IRB委員,臺灣國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倫理委員會委員及教育與國際關係小組召集人,臺灣衛福部醫審會、新醫療技術小組、醫學倫理委員會和生物資料庫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兼通識教育組召委。出版有十餘本專著,含在臺灣出版的:《生死醫學倫理》、《超越死亡》、《新時代的醫學人文》、《醫學倫理概論》、《人體試驗─研究倫理的理念與實踐》、《基礎醫學倫理學》等等。英文著作有國際出版的Harmonizing Bioethics, Asian Way of Bioethics, In Search of Justice, My Life Confession and the Power of Love等,論文百篇以上。他是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評鑑委員,2019年國際生命倫理學獎(Fritz Jahr Award)的得主。
章節試閱
愛是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沒有愛一個人就無法生長,我們因父母的關愛照顧而長大。所有的生物都不能沒有愛的滋潤,我們活在愛中。生命倫理也就是為了要強化這個愛而努力。愛由關懷、疼惜、憐憫、養育……來實現。它在彼此的關係中來完成。但是形成關係的動機與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無私的奉獻,有的卻是有條件的。有的重過程,有的以結果為依歸。生命倫理學所強調的是對所有生命的尊重與關愛,在有摩擦時尋求和好恢復關係,和諧相處,因為那是生命本身的意義與使命。
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存在於關係之中。每天我們透過社會交往或商業交易與人與物發生連繫。沒有人能夠把自己與一波波的連繫隔離開來,即便是隱士也不例外。在與外界的連繫中使我們與人相處的能力變得更強,心智更成熟,心理也更健全,境界更高遠。但是,所有的交往連繫都應該有準則和格質。我們稱之為倫理,那是在生活中與他人與物發生連繫時的適當方式。與人接觸進行交談,與人做生意或是去看病,人與人之間就發生了人際交往的連繫;有寵物的人則與他們所養的動物產生飼養關係,在河邊散步或者到公園蹓躂,我們又和自然界產生了連繫。
所有的這些倫理關係最初是怎麼產生的呢?最基本的倫理基礎是人們相信生命神聖而珍貴,需要有尊重的修養和禮貌的儀態誠懇相待。因此,生命的神聖性奠定了的倫理學的基礎,給它提供了庇護。最早提出生命倫理(bio-ethics)概念的德國學者Fritz Jahr引用叔本華的話說,「尊重生命的本質應該在生命的神聖性和已顯現的生命現象上來理解。」[1]。
真誠的愛是生命倫理學的目標
在Jahr的著作中,除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外,他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對動物的同情心,這反映他「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中心思想。Jahr將「不可殺人」的誡命解釋為不僅針對人類,而且是對所有的生物。換言之,Jahr呼籲我們兼愛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這種思想對東方的亞洲人來說並不陌生。中國古代思想家之一,墨子就堅持愛應該是普遍的,沒有層次,他反對孔子以父母為先的教導。墨子說,如果每個人都先愛自己的肌膚,那麼當每個人都試圖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為自己帶來利益時,就會出現失和與戰爭。他解釋說:「現在封建君主只知道愛自己的國家而不知道愛別人的國家,所以他們毫不猶豫地動員自己的兵力去攻擊別人……當一個人只知道愛自己而不知道愛別人時,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動員自己的人去傷害別人。」[2]。他說,「人類應該譴責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而應以博愛取代之。這表示每個人都必須把別人的家庭視為自己的家庭,然後每個人都會彼此相愛,不會互相傷害……如是,世界將是和諧與和平的,當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彼此相愛時,強者不會侵略弱者,多數人不會壓迫少數人,富人不會侮辱窮人,尊貴的人不會不顧卑微……因為兼愛,我們世界上所有的災難、篡奪和仇恨都將可以避免。」[2] Jahr對這個和諧的世界也有類似的願景。用Hans M Sass的話來說,「為生活而競爭和奮鬥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存的義務和動力必須與對他人生命和奮鬥的尊重相平衡。」[3] 因此,生命倫理學「是一個關於愛的概念,平衡了選擇和決定的利益和風險。」[4]尊重每一個生命,並盡可能以此待之。
尊重生命是生命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醫學倫理學以尊重人之自主原則來體現對生命的尊重,這是西方醫學倫理最重要的課題。尊重人使每一個人能表現個人意願去選擇並執行自己的決定,不受欺騙,不受脅迫,不受約束或強制。美國1973年公告的貝爾蒙報告(Belmont Report)指出「尊重人包括至少兩個基本的倫理信條:第一,個人應該被視為自主的個體;第二,自主能力不足的個人則應受到保護。」[5]
尊重也是一種社交禮儀。它不僅是待人態度的外在表現,而且需要發自內心願意去尊重。換句話說,它應是一種品德。尊重是從內在之誠懇和外在的態度來表達對人的善意和敬重。儒家禮儀教育一直把尊重視為一種美德。在Michael Tai《亞洲生命倫理學》(The Way of Asian Bioethics)一書中,作者寫道,「孔子主張的三個美德的表現是在社會交往中行為得體、舉止有度及孝道中的敬孝」[6]。儒家觀點的尊重指的是如何敬天憫人等等。國家君王每年代表所有臣民按禮儀祭天,以教導並提升人民敬虔之情。孔子說祭祀時必須以神靈真的即在,並表現出敬畏。他說,「祭神如神在」,「丘之禱久矣」[7],「獲罪於天,無所禱也」[8]。
尊重意味著崇敬、真誠、熱情、甚至謙恭的態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友悌的五倫關係是儒學的思想核心,描述了人生在世之五種主要關係,孔子說:「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9]。當談到與人相待時,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服侍你的父親,就像你要求你的兒子服侍你一樣……像你要求臣下為你奉獻一樣,你也如此服侍屬下……像你要求他人為你服務一樣,你也回饋朋友樹立榜樣。」[10]這種態度被稱為忠恕的信念,仁的實踐,履行一個人在社會上的責任和義務。無論是對天還是對人,尊重都是仁的實踐,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教義。如果說尊重是內在愛的外在表達,那麼它就是道德的基礎,就像仁慈或愛一樣。
Jahr呼籲我們必須尊重所有生命,其態度的表達可用猶太哲學家Martin Buber 的I-Thou,I-You 及I-It理念來了解。彼此之間總是要把他人視為「壏」或「你」,而非視為「它」。聖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疼愛並視自然界中之飛鳥、地上之狐狸走獸為他的兄弟[11]。那種尊重是出於愛的內在感覺而表現出來的。
生命倫理學是對生命的熱愛
生命倫理學是一門新學科還是一個概念?近年來,生命倫理學已成為學術界的一門新學問。學者們研究,辯論與生活有關的問題。主修生命倫理學的學生可以獲得學位。這無疑證明生命倫理學是一門學科。但生命倫理學絕不能只是一門學問。為了使生命倫理學豐富我們的生活,它必須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尊重生活的態度。倫理學總是「比善惡」的遊戲更勝一籌,正勝於邪,愛勝於仇恨,和諧勝於混亂,和平勝過戰爭,生命勝過死亡。生命倫裡學選擇了真、善、美,義的落實為目標。換句話說,它提倡生活中所有人人之間的真善美與信望愛的和諧關係。難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主張不傷害及為善,摩西及釋迦牟尼教導「不可殺人」,耶穌勸勉要「愛人如己」。Jahr也一再呼籲一種超越人類範圍的愛。所以生命倫理是對生命的熱愛,用愛來互相提攜。為了給生命倫理學一個新的面貌,紐西蘭的生命倫理學家D. Macer寫道:「對生命的熱愛是生命倫理學最簡單,最包羅萬象的定義,它在世界上所有人中都普遍存在著。」[12]
當我們試圖在人類社會交往中促進和諧的關係時,它是社會倫理,要增強醫病之間的良好關係時,它成為醫學倫理,在地球環境中對待自然界的存在時,它就是生態倫理了。
愛是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沒有愛一個人就無法生長,我們因父母的關愛照顧而長大。所有的生物都不能沒有愛的滋潤,我們活在愛中。生命倫理也就是為了要強化這個愛而努力。愛由關懷、疼惜、憐憫、養育……來實現。它在彼此的關係中來完成。但是形成關係的動機與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無私的奉獻,有的卻是有條件的。有的重過程,有的以結果為依歸。生命倫理學所強調的是對所有生命的尊重與關愛,在有摩擦時尋求和好恢復關係,和諧相處,因為那是生命本身的意義與使命。
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存在於關係之中。每天我們透過社會交往或商業交...
推薦序
黃榮村院長序
戴正德教授是正宗的生命倫理與醫學倫理專家,他不只在研究上出版深受肯定的中英文論文與專書,而且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參與各種政府、大學、研究機構、醫院的倫理審查委員會,以及擔任醫院的IRB委員。他過去在國外多所大學任教,擔任國際臨床生命倫理學會理事長,並出任多種醫學及生命倫理期刊編輯委員,現在則是中山醫學大學的榮譽講座教授。意外發現戴教授是我在員林中學讀書時的學長,現在得以為他的新書寫序,倍感榮幸。
在臺灣的醫學教育中,醫學人文與相關的倫理問題,一直是教育部醫教會、臺灣醫學校院長會議、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與各大學,在推動醫學教育時的核心主題。但是醫學人文與倫理面向的考量,不是單純的課堂論證,更需要在行醫過程中實踐出來,如在實際醫療情境中,需要直接面對病人照顧、知情同意、臨終照護,甚至安樂死與醫療糾紛的爭議性討論,無一不涉及人文與倫理面向。過去的SARS與現在的COVID-19,更讓臺灣與國際醫療現場,經常要處理層出不窮的倫理問題。現在臺灣的大學醫學院,愈來愈多在醫護學生與醫事學生即將畢業進入職場之前,開設On Doctoring (行醫之道)的銜接課程,利用很多相關案例,一一向同學剖析醫學人文與倫理思考的必要性與複雜性。
很多與生命有關的倫理課題,其實是在不確定下做決策(decision under uncertainty)的典型問題,所以不確定性削減(uncertainty reduction)是一個應該要先做的事。亦即在非緊急狀況下,不要馬上未經思考就急著做決定,應可先透過知情選擇以及必要的溝通,讓不確定性有機會降低,使得作理性決策所需要的資訊增多,再做比較照顧周全的決定,這樣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或甚至不能解決的爭議與糾紛。
戴教授對這些問題深有體會,依其多年的學理研究與實務經驗,寫出這本《與復合和諧的生命倫理》,貢獻給臺灣社會,讓學界與醫界有了很多有用的簡要概念與案例,以供參考與學習。我從書中摘取幾個觀點,先來與讀者分享書中的一些特色:
1. 在醫療用品不足時,醫生可以扮演上帝決定誰生誰死的角色嗎?在COVID-19期間,就有義大利醫生在呼吸器嚴重不足,而且在無法好好考慮的緊急狀況下,被迫決定要將呼吸器優先分配給老年人或年輕人。碰到這種決策困境時,當為一位醫者應該如何考量?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預先充實醫療資源,讓醫者不要太早面對這些決策困境,以免醫療人員左右為難,陷入顧此失彼的倫理漩渦之中。
2. 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與生物資料庫,如何在滿足社會正當性與排除族群之疑慮後,有效推動?現在連臺灣的憲法法庭,都介入審議健保資料庫與生物資料庫等類的蒐集與使用正當性問題,臺灣要如何在醫學發展與維護人民權益及隱私性中,求取平衡?
3. 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不少自己在臺灣所做的研究,如文化、家庭、與宗教因素,在病人自主權與生前預囑等項上所扮演的角色,也經常拿臺灣儒家社會與西方個人主義的特質做對比。這種放在臺灣與文化架構上的討論,讓人能身歷其境,比較深入的去了解倫理困境的源頭。
在這些糾葛的醫療決定中,需要發展出不要妨礙有效醫療的作法;尊重與溝通也不能當為拒卻及時有效醫療的藉口,更不能當為醫療不當的卸責理由。本書提供了一個平衡的觀點,由於作者本身就是本行專家,又參與處理過臺灣醫界所發生之生命倫理事件,所以也在各章節中提供相關案例,藉此討論不同觀點的處置方式,依此提出比較均衡的討論架構。戴教授在這本書中,示範了一種如何在尊重下做溝通,來有效實踐倫理理念的方式,值得反覆參考,特此推薦給大家。
黃榮村
考試院院長,前教育部長
黃榮村院長序
戴正德教授是正宗的生命倫理與醫學倫理專家,他不只在研究上出版深受肯定的中英文論文與專書,而且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參與各種政府、大學、研究機構、醫院的倫理審查委員會,以及擔任醫院的IRB委員。他過去在國外多所大學任教,擔任國際臨床生命倫理學會理事長,並出任多種醫學及生命倫理期刊編輯委員,現在則是中山醫學大學的榮譽講座教授。意外發現戴教授是我在員林中學讀書時的學長,現在得以為他的新書寫序,倍感榮幸。
在臺灣的醫學教育中,醫學人文與相關的倫理問題,一直是教育部醫教會、臺灣醫學校院長會議、臺灣醫...
作者序
自序
生命倫理學是20世紀後期才出現的新學問。隨著醫學科技的神速進步,傳統的醫學倫理已經對層出無盡的臨床與研究過程中所延生的倫理難題窮於應付。醫學倫理過去所強調的大部分圍繞在醫病關係上,但如今所面的問題已跨越醫學領域,先是哲學,法律與神學上的思辯,再而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經濟……。無不影響人的健康與福祉。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人口的增長,富裕貧困差距的擴大,科技開始改變自然……所造成的困擾,都不是傳統的倫裡學所能解決。關係的破壞如何修補?
倫理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有的強調責任義務,有的認為能帶來快樂幸福的更為重要,有的強調法律的制定,才能有公平,也有學者主張人的品德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每一學派都有它的道理,但現在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是全面性的,因之我們務必重新檢討我們的認知。從20世紀開始人類科技之發展對醫療,社會與環境的衝擊是巨大的,因之各個環節都必須融入新的生命倫理的思考當中。倫理學的理想是真善美義的落實,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為世界開創一條新道路呢? 鬥爭不是倫理學所推崇,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的仇恨,世上的和平及人間的幸福只能在互相接受,互相提攜,互相關懷中來建立。換句話來說,我們須要用合一的心,共同牽手向前。生命倫理的啟蒙者Fritz Jahr提出要尊重生命,不只人類也應包含所有生命並盡所能來力行之。Jahr希望建立一個全球性之整合生命倫理學(globally integrated bioethics)。本書沿著他的呼籲提出一個復合和諧的概念。
我以Bioethics of Reconciliation為本書的英文書名。Reconciliation是和解也是復合更是和諧。這些字言在本書中混合使用,他們所強調的都是同樣的意念。
我於2019年在德國出版了一本以英文書寫的《和諧生命倫理學—整合全球之人類與價值》(Harmonizing Bioethics ?Global Ways in Integrating People and Values),得到不少迴響,但在臺灣卻少有人知悉。美國喬治城大學甘迺迪倫理研究所前歐洲組主任,也是世界知名之醫學倫理學者Hans-Martin Sass博士鼓勵我也出版中文版與國人分享,所以選了幾篇其中幾個章節加上另外發表在國內外期刊之文章,得國內頗具盛名的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應允發行,其實這個主題的書在臺灣有興趣的人不多,市場有限,還能得出版,銘感五內。本人的國文程度已很「落漆」,表達不盡清晰,打中文又一錯再錯,失誤之處在所難免,欠缺之處如能再版時會予修正。敬請見諒。
很感謝前教育部長,現任考試院院長黃榮村校長在百忙中為本書寫序,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倫理審查會主委,得過很多國家獎項的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基因醫學與免疫學專家謝世良醫師也寫序幫我推薦,是本人無上的光榮。謝謝中國醫藥大學畢業,現在中國清華大學研修碩士學位的彭期安同學,在暑假返國期間幫忙翻譯我本以英文所寫的論文成中文。又我的助理陳梅菊小姐協助中文打字。我遠在加拿大的家人,Davina、Tatrina、Carol默默的代禱與祝福。誠從內心致上我摯懇的感謝。我已超過古稀之年,這本書可能是我有生之年所寫的最後一本書。感謝創造主給了我一個不缺挑戰的人生,我有所虧欠。願上帝憐憫鑑察我心。
在無窮盡的宇宙中,地球的美麗驚嘆萬世。但地球中所居住的人類卻有從未止歇的紛爭。倫理學是一門探討是與非,善與惡的學問,而以真善美義的落實為目的。希望重和諧試圖恢復關係的生命倫理學,能從培養德性開始來創造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自序
生命倫理學是20世紀後期才出現的新學問。隨著醫學科技的神速進步,傳統的醫學倫理已經對層出無盡的臨床與研究過程中所延生的倫理難題窮於應付。醫學倫理過去所強調的大部分圍繞在醫病關係上,但如今所面的問題已跨越醫學領域,先是哲學,法律與神學上的思辯,再而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經濟……。無不影響人的健康與福祉。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人口的增長,富裕貧困差距的擴大,科技開始改變自然……所造成的困擾,都不是傳統的倫裡學所能解決。關係的破壞如何修補?
倫理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有的強調責任義務,有的...
目錄
黃榮村院長序
謝世良主委序
作者簡介
自序
第一篇 復合與和諧的生命倫理
第一章 生命倫理學是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
第二章 整合的生命倫理學是邁向人類新時代的橋梁
第三章 邁向和解(諧)的生命倫理學
第四章 靈性、關懷與生命醫學倫理
第五章 整合的健康視野
第二篇 臨床醫學倫理
第六章 生命盡頭的決策─誰來做決定?
第七章 亞洲人對器官移植的看法
第八章 自然與非自然—道家哲學思想在生命倫理學中的應用
第九章 Jahr的生命倫理要求和安樂死
第三篇 醫學研究倫理
第十章 避免生物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和偏見之實踐
第十一章 兒童在人體試驗或醫療決策中擁有自主權嗎?
第十二章 由COVID-19所衍生的醫療正義問題─優先治療年輕易康復者,是否已成為常態?
第十三章 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和生命倫理的影響
第十四章 科學研究中的欺騙/作假與知情同意─以社會與行為研究為例
第十五章 生物資料庫社會正當性的探討
第四篇 生態與生命倫理
第十六章 人類生活與環境
第十七章 未來即都城─都會生命倫理學觀點
第五篇 倫理抉擇的方法與當務之急
第十八章 生命倫理使命的呼籲與倫理抉擇的模式
第十九章 生命倫理學的當務之急
黃榮村院長序
謝世良主委序
作者簡介
自序
第一篇 復合與和諧的生命倫理
第一章 生命倫理學是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
第二章 整合的生命倫理學是邁向人類新時代的橋梁
第三章 邁向和解(諧)的生命倫理學
第四章 靈性、關懷與生命醫學倫理
第五章 整合的健康視野
第二篇 臨床醫學倫理
第六章 生命盡頭的決策─誰來做決定?
第七章 亞洲人對器官移植的看法
第八章 自然與非自然—道家哲學思想在生命倫理學中的應用
第九章 Jahr的生命倫理要求和安樂死
第三篇 醫學研究倫理
第十章 避免生物醫學研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