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戀愛、時間感、憤怒、飢餓、悲心、哀悼、耐心、熱情、滿足,
本書帶領我們「再發現」這些感受,踏上通往內心平靜的旅程~
德國熱銷突破 30 萬冊!
德國《明鏡》暢銷書排行榜 TOP 5 超過 100 週!
✦ 我 有 感 覺 所 以 我 存 在 ✦
在人工智慧運用於各領域且表現得比人類更好的時代,
人們變得想要擁有更多、更理性、更有效率、進步且完美無缺。
但,這可能嗎? 這是一場我們只輸不贏的比賽。
該是重新思考的時候了!
感知的多樣性使人類獨一無二且不可替代。
了解自己的情緒並能夠善用情緒的人,將能夠活得更加輕鬆。
學習接受我們的感受,而不是壓制感受。
當我們能穩穩地接住,就有可能釋放出意想不到的力量,並從中找到內心寧靜的新方法。
我們將會 感 覺 更 好 。
✦ 本 書 特 色 ✦
從心理學、歷史、科學研究與案例去分析擁有感覺與情緒對於人的重要性,
探討人類感受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對我們有何影響?
作者說明了如何停止在擔憂裡原地打轉、如何將飢餓感引導回健康的道路上,
以及如何利用佛教中流傳千年的理念與自己建立真正的友誼等等。
溫德沙依德的分析讓人著迷、有根據並且總是令人驚豔!
✦ 各種感受都有其意義,不要急著忽視或否定 ✦
為什麼人會有感覺?
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停煩惱?
為什麼我們受不了無聊?
為什麼我們在二月時很難強迫自己去健身房?
為什麼幸福還須追求?
對工作充滿熱情可能是一把雙面刃?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為什麼無論如何都無法滿足?
我到底是誰?我想成為誰?
你,感覺怎麼樣?
作者簡介:
里昂.溫德沙依德(Leon Windscheid)
生於 1988 年,里昂.溫德沙依德是一位心理學家,同時也是企業家和作家。明斯特大學心理學碩士,維藤.赫德克大學經濟學博士,他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研究人員共同發表針對女性擔任高階主管的研究。這位暢銷書作家在 TEDx Talks、Science-Slam,尤其是在 Podcast 分享了他個人對心理學的熱中,這些 Podcast 的訂閱量已超過百萬。他曾旅居法國、西班牙和土耳其,目前則往返德國的明斯特與柏林之間。
leonwindscheid.de
譯者簡介:
彭菲菲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廣播電視組,德國埃森大學(Universität GH Essen,今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傳播學碩士。主修傳播學,副修心理學、行銷學。常年從事歐洲市場開發行銷要職,利用閒暇時間翻譯書籍汲取新知,同時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成員。
因緣際會走上筆譯之路,於我而言它不是份工作,比較像是種志業。每本譯著都是我對作者的認識,憑藉他的用語,從字裡行間去想像他的為人,想用何種口吻對讀者說話。身處異鄉的歲月,思緒常在不同語言之間飛速轉換,而筆譯需要靜心,彷彿祝禱,它讓自己即使身處繁忙都市,仍有一方天地。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各界有感推薦 ──
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作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傑羅姆.凱根 哈佛大學教授
凱斯特.施倫茨 作家
在心理諮商現場,常常會遇見一類被我稱為「斷線型」的案主。是哪邊的線斷了呢?是他們「感受到感受」的這一條線。許多人可能因為過往成長經驗,覺得「有感覺」是不好的,因而慢慢練習不去看見這些感受、忽視它們,甚至刻意壓抑感受。到最後,我們已經不知道「有感覺」是什麼意思;當然,也更沒有機會去發現:其實每一種感受,都是老天給我們的禮物──不管它第一時間給我們的印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本書以十種感受為「經」,大量的研究與訪談為「緯」,交織而成一本容易用來按圖索驥的「感受地圖書」。誠如作者所言,「想成為人,就必須去感覺」。願未來,每個人都能把斷掉的感受線再接起來。願意去感受、好好去感受,並能看見眾多感受背後,身心想告訴我們的事。 ──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凡讀此書者,受益匪淺。溫德沙伊德對恐懼概念的爭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 傑羅姆.凱根(Jerome Kagan),哈佛大學教授
為什麼我們會成為如今的自己?如何才能感覺更好?溫德沙依德提出了既聰明又有趣的答案。 ── 凱斯特.施倫茨(Kester Schlenz),作家
里昂.溫德沙依德博士是感知方面的專家。無論是無聊還是熱情,溫德沙伊德都會探索。 ── 西德廣播公司(WDR)
名人推薦:── 各界有感推薦 ──
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作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傑羅姆.凱根 哈佛大學教授
凱斯特.施倫茨 作家
在心理諮商現場,常常會遇見一類被我稱為「斷線型」的案主。是哪邊的線斷了呢?是他們「感受到感受」的這一條線。許多人可能因為過往成長經驗,覺得「有感覺」是不好的,因而慢慢練習不去看見這些感受、忽視它們,甚至刻意壓抑感受。到最後,我們已經不知道「有感覺」是什麼意思;當然,也更沒有機會去...
章節試閱
【旅行地圖】為什麼我們會有感覺?
想有明智之舉,僅靠理性是不夠的。── 杜斯妥也夫斯基
我溜滑板車從錄音室回家,遇到第二個紅綠燈時,才意識到自己竟然哭了。那是在弗里德里希斯海因(Friedrichshain)鎮上的一個十字路口,淚水沒來由地從眼眶湧出。那天早上我在 Podcast 訪問了兩個人,各一小時。他們倆在童年時期都遭受嚴重暴力。
他們的心靈深受創傷,所描述的經歷令人感到痛心。身為心理學家,我要求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冷靜,因為情緒失控是不專業的。所以我秉持著受過的訓練,尤其是在自我控制的部分,保持談話。即便故事教人難以置信,但我還是平靜地提出明確的問題,完成訪談。
我很少哭泣,更遑論在公眾場合。但是當我停在那個路口時,實在忍不住了。我感到震驚、激動以及悲哀,種種一切都從內心爆發出來。起初我對自己的反應完全感到意外,因為我顯然沒有注意到這些談話在我身上觸發了什麼。結束的當下,我的心思已經放在下一個行程,因為訪談已歸入完成事項。直到紅燈讓我放慢了速度,整個情緒才傾洩而出。
為什麼人會有感覺?這個問題可能看似奇怪,因為我們認為有感覺是理所當然的。嬰兒時,當有人對我們微笑,我們就會笑逐顏開;孩童時期,我們會因為第一次上台報告感到緊張;青少年時,我們則因痛苦的相思、逞強裝勇以及困惑尋找自我而情緒起伏。隨著長大成人,某種企圖心往往會被喚醒。然後,當我們沒有達到自我或他人的期望時,往往感到羞恥。我們會因為想要在工作、人際關係以及為人父母等各方面大放異彩而備感壓力。但我們也會對嬰兒車裡朝我們微笑的小臉動容,因為肌膚相親後觸發內心的安全感,或者當老闆稱讚我們的計畫時感到自豪。無論年紀多大、生活在地球的哪個角落、從事什麼職業,我們都會有感覺,理由很簡單:感覺是一種演化的優勢。
人類這個物種已存在 30 萬年,我們自詡為智人,即智者,意在表達正是智慧將我們與我們的始祖以及所有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確,尼安德塔人沒有發明腳踏車,海豚不會讀也不會寫,而烏鴉也不會建造吊橋。但真的是智慧讓我們不同嗎?
當西洋棋大師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於 1996 年首次敗給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時,舉世譁然。如今,情況剛好相反。一個聰明的人打敗電腦?那根本難以想像,因為電腦早已不僅在棋賽中擊敗人類。2020年初,Google 推出了一種人工智慧,在診斷乳腺癌方面表現出色,甚至超越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生。演算法可以將全球數十億美元的金流在幾分之一秒內移轉。而過去我們曾自豪利用方向盤駕馭汽車,現在車載電腦已證明它可以比我們更安全地駕駛。理性思維以及較高的智商已經無法再讓人類獨一無二,因為在這部分,人們已經借助技術超越了自身。
真正讓人類與眾不同的是感知能力。Google 可能診斷得更準確,然而很難想像有一天電腦在告知病人罹患乳腺癌時會感到同情。人類教會汽車「思考」,以便汽車能自動駕駛。然而,就感覺而言,Tesla 的出現反而不比新石器時代牛車出現時來得進步。
人類因為擁有豐富多樣的感知,所以能夠理解周圍的世界,在複雜的社會中與他人共存,並找到自己的定位。無論是坦白自己有外遇、乘坐雲霄飛車、觀看連續劇、剪個新髮型、購入一台平板電腦或是買了片油膩的披薩,都會引發我們感覺。我們有了感覺,才有助於理解自己的經歷。我們甚至在理解數字時也會將情緒參雜其中。28 加 8 等於多少?人類和電腦都知道答案。但是 36 代表什麼呢?我們覺得 36 歲是年輕還是老?我們捨得花 36 歐元買一瓶飲料嗎?在火車站等半小時是快還是慢?
我們可以透過感受,實現轉化周圍世界的可能。只有透過感受,我們才能將周圍的事物帶入大腦裡。喜歡、信任、羞恥、厭惡、希望、憂鬱、害羞、嫉妒、耐心或同理心,不是每一種感覺都是我們喜歡感覺到的,但它們都各自有一定的目的。感覺能警告以及激勵我們,是我們社會的潤滑劑,引導我們的注意力並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們將經歷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中,是人際關係、幽默和創造力的基礎,也是我們與人共處的先決條件。感覺就像路標一樣,引導著我們的生命旅程。當我在採訪結束後哭泣時,它就像一個「停車再開」的標誌。我的感覺告訴自己,我過於草率處理所聽到的內容,其實我的大腦還在持續消化。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寫道:「你的理智也許會困惑,但你的情感永遠不會欺騙你。」感覺總是真實的,這就是它們如此重要的原因。我們所感覺到的就是我們的現實。
我們仍在努力跟上智慧機器的步伐。然而我們現在就必須跑得越來越快,滿足越來越高的期望,並且努力發揮越來越多功能。理性、向前邁進、完美無缺!而感覺只會阻礙這種主張。我們所處的能力取向社會,會批評「他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或「她變得過於情緒化」,因為它看重的是抗壓力而非情緒。當我們對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和自駕車的優點感到欣喜若狂時,忽略了對於一個智人真正重要的東西──人性,而那是沒有感覺就不存在的東西。
情緒持續伴著我們,即使是在夢中。否認它們就像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樣,毫無意義。然而人們卻竭力壓制、排擠情緒,並試圖透過購物、飲食、自我表現或工作來分散對情緒的注意力。那是會讓人生病的。
我們會怪自己發表演說前感到緊張;思緒因為壓力和緊張混亂,讓我們無法平靜入睡,生怕錯失些什麼。明明交往狀況不錯,我們卻不斷懷疑愛得是否堅定,並且在情緒低落時責怪自己。這一切完全沒必要!
我們可以學會理解自己的感覺,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輕鬆地面對它們。當我們能欣然接受,而不是壓抑或評斷自己的情緒時,就會釋放出意想不到的力量。最後,我們還能將感覺轉化為強大的力量。我們將會感覺更好。
我們的情感與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對其卻一知半解。但幸運的是,這種情況正開始改變。
【旅行地圖】為什麼我們會有感覺?
想有明智之舉,僅靠理性是不夠的。── 杜斯妥也夫斯基
我溜滑板車從錄音室回家,遇到第二個紅綠燈時,才意識到自己竟然哭了。那是在弗里德里希斯海因(Friedrichshain)鎮上的一個十字路口,淚水沒來由地從眼眶湧出。那天早上我在 Podcast 訪問了兩個人,各一小時。他們倆在童年時期都遭受嚴重暴力。
他們的心靈深受創傷,所描述的經歷令人感到痛心。身為心理學家,我要求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冷靜,因為情緒失控是不專業的。所以我秉持著受過的訓練,尤其是在自我控制的部分,保持...
作者序
你手中的這本書將如地圖般引導你穿越 10 種截然不同的情感風景
這份地圖凝聚了我作為心理學家所積累的經驗:人類感受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對我們有何影響?如何善用它們?答案會讓你感到驚奇、著迷,同時也將改變你。從新加坡到波哥大和多倫多,從洛杉磯和紐約到瓦赫寧根、波鴻、耶路撒冷和德黑蘭──世界各地都在研究人類的感覺和原因。我在這本書中匯總了最新的腦部掃描實驗、令人驚嘆的實驗結果,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當代學者見解。
「你怕什麼?」當我首次停下腳步,與哈佛大學教授傑羅姆.卡根(Jerome Kagan)一起思考這個問題時,發現從未如此了解過自己。「我們可以永遠保持戀愛的感覺嗎?」人類學家海倫.費雪(Helen Fisher)對 160 多種文化中的愛進行的研究,開啟了我看待這個問題的全新視野。「為什麼我們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如果沒有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馬克.利瑞(Mark Leary)的指點,我不會理解以朋友的身分面對自己會是多麼容易。他們都毫不保留地分享畢生心血,好讓我能與他人分享。他們讓我共享了他們的智慧與經驗,對我展示了一些輕而易舉卻能產生許多變化的技巧和方法。
◆ ◆ ◆ ◆ ◆
每個章節都是冰山的尖端,它在水面下則是由數十項調查、科學討論以及相關經典著作匯集而成。同時,我也將自己的觀點納入本書。當我寫到人們與死亡和哀悼的麻煩關係時,或者談到因為對工作的有毒熱情引發精疲力竭的危險時,它甚至就變得偏向我個人的經驗。
很快你就會發現,我使用了一個非常全面的「感覺」概念作為基礎,其中包括情緒、身體感覺以及看待我們共同生活的方式。這使我們即便面對陌生的領域,還是能夠深入到個人的情感世界。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憤怒如何能轉化為能量?我們什麼時候感覺會像印度的 Obhimaan,以及為什麼多一點佛教說的「悲心」(Tsewa),有助於我們個人的心理?尤其是在探索其他文化中,我發現了那些有時因為缺乏適當詞彙而容易忽視的感覺以及它們所蘊涵的價值。
沿著這張地圖的旅程不僅帶我們環遊世界,也能帶我們回到過去。當孩子迷路時,父母會給他們什麼建議?「回到你來的地方。」一旦我們認識到人類的起源所在,就可以更從容應對 21 世紀的許多挑戰。了解早期人們是如何描述感覺,得知古代哲學家,如斯多葛學派的塞內卡(Seneca)或波斯思想家杜尼(Duni),在幾世紀前即具備現代科學的洞察力,並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都是令人著迷的體會。對新事物的饑渴,讓我們低估了老祖宗智慧的價值。回顧過去往往比展望未來更有幫助。我們從過去學到的東西,至少與來自哈佛或矽谷的見解一樣有用。
每個人的生活和感覺都截然不同。然而,還是有些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共通模式值得認識。以輕鬆的態度處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能夠更好了解自己並且過上滿足的生活,這是我對你們的期望。這個期望雖不低,但你們也無須給自己壓力:放輕鬆地閱讀。那些能夠觸發你內心某些東西的想法,將會留存在你的腦海並產生影響。其他的則可以放心地讓它們過去。
旅途愉快!
你手中的這本書將如地圖般引導你穿越 10 種截然不同的情感風景
這份地圖凝聚了我作為心理學家所積累的經驗:人類感受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對我們有何影響?如何善用它們?答案會讓你感到驚奇、著迷,同時也將改變你。從新加坡到波哥大和多倫多,從洛杉磯和紐約到瓦赫寧根、波鴻、耶路撒冷和德黑蘭──世界各地都在研究人類的感覺和原因。我在這本書中匯總了最新的腦部掃描實驗、令人驚嘆的實驗結果,還有來自四面八方的當代學者見解。
「你怕什麼?」當我首次停下腳步,與哈佛大學教授傑羅姆.卡根(Jerome Kagan)一起思考這...
目錄
【旅行地圖】
為什麼我們會有感覺?
【嬰兒與怪獸】
關於恐懼的美好面向
【蝴蝶歸來】
愛到至死方休
【一個短暫的漫長時間】
我們如何暫緩飛逝時光?
【紅色的多重色調】
如何化解我們的憤怒?
【給大腦一帖黃龍湯】
回歸健康的飢餓感
【悲心的兩面】
來自自我關懷的動力
【不合身的馬甲】
哀悼的許多方式
【斷裂的線】
耐心這個舊美德的新光彩
【熱情地燃燒殆盡】
關於我們對熱情的危險探索
【第八階就滿足了】
滿足而不是追逐幸福
【想成為人,就必須去感覺】
無盡旅程的尾聲
誌謝
後記
備註
【旅行地圖】
為什麼我們會有感覺?
【嬰兒與怪獸】
關於恐懼的美好面向
【蝴蝶歸來】
愛到至死方休
【一個短暫的漫長時間】
我們如何暫緩飛逝時光?
【紅色的多重色調】
如何化解我們的憤怒?
【給大腦一帖黃龍湯】
回歸健康的飢餓感
【悲心的兩面】
來自自我關懷的動力
【不合身的馬甲】
哀悼的許多方式
【斷裂的線】
耐心這個舊美德的新光彩
【熱情地燃燒殆盡】
關於我們對熱情的危險探索
【第八階就滿足了】
滿足而不是追逐幸福
【想成為人,就必須去感覺】
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