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賡續臺灣茶未來之發展,必須綜合運用科學研究成果及現代新技術進行產業升級,以機採茶菁為原料並透過智慧製茶程序產製高品質與產量穩定的臺灣茶為目標,從而建構一套完整的臺灣茶產銷體系,是目前茶產業科技研發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茶作科學研究成果的具體展現。基此,茶業改良場邀集研究同仁針對茶園之栽培與管理技術編輯成專書,兼具科學理論與實務,期能提供茶農朋友、農業推廣人員、農學相關科系學生及愛茶人士參考,並有助臺灣茶產業之永續發展。
作者簡介: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創立於民國前9年(西元1903年),原稱為「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製茶試驗場」。其後迭經改制及改隸,民國57年為加強茶業研究及輔導事宜,促進臺灣茶業發展,奉令改組為「臺灣省茶業改良場」,隸屬臺灣省政府農林廳,並先後設立文山、魚池、臺東分三分場及凍頂工作站;民國88年7月1日改隸中央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組織任務包括培育優良茶樹品種、研究改進茶園栽培及管理技術、茶樹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製茶技術、茶葉多元化產品及茶園機械及製茶機械等,為臺灣唯一的茶業輔導專業機構;繼農業部於民國112年8月1日升格後,改制為「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下設北部、中部、南部及東部四個分場,並於8月8日揭牌成立,承先啟後永續經營,擴大研發範疇及朝向次世代健康飲品為發展方向,持續為國人及全世界提供健康優質的飲品。
作者序
序
茶為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是天然、具保健性又有文化底蘊的飲品,飲茶傳風華,一杯好茶從茶樹的栽培開始。現今我國茶園面積穩定維持在1.2 萬公頃左右,以南投縣及嘉義縣種植面積約占68%,又海拔高度超過1 千公尺(高山茶定義)的茶園面積約有五成,故茶樹的品種選擇及田間栽培管理、茶樹生長與發育、茶園的水土保持與開墾,均非常重要。此外,在面臨極端氣候對於茶樹生長繁殖、病蟲草害防治、茶樹修剪技術、天然災害的防治等技術,更是需要加速研究與推動;尤其在茶農高齡化及缺工挑戰下,從茶菁的採摘標準、機械採收作業及茶園機械化的使用,更是重要的產業發展課題。
為賡續臺灣茶未來之發展,必須綜合運用科學研究成果及現代新技術進行產業升級,以機採茶菁為原料並透過智慧製茶程序產製高品質與產量穩定的臺灣茶為目標,從而建構一套完整的臺灣茶產銷體系,是目前茶產業科技研發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茶作科學研究成果的具體展現。基此,茶業改良場邀集研究同仁針對茶園之栽培與管理技術編輯成專書,兼具科學理論與實務,期能提供茶農朋友、農業推廣人員、農學相關科系學生及愛茶人士參考,並有助臺灣茶產業之永續發展。時光列車進入民國112 年,欣逢建場120 週年,謹以此書作為邁向下一個百年的開始。
本書於民國112 年4 月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前身)完成編印,書中敘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或茶業改良場之業務權限,均由民國112 年8 月1 日改制後之農業部或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承接。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場長
蘇宗振 謹識
中華民國112 年4 月
中華民國112 年9 月修訂
序
茶為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是天然、具保健性又有文化底蘊的飲品,飲茶傳風華,一杯好茶從茶樹的栽培開始。現今我國茶園面積穩定維持在1.2 萬公頃左右,以南投縣及嘉義縣種植面積約占68%,又海拔高度超過1 千公尺(高山茶定義)的茶園面積約有五成,故茶樹的品種選擇及田間栽培管理、茶樹生長與發育、茶園的水土保持與開墾,均非常重要。此外,在面臨極端氣候對於茶樹生長繁殖、病蟲草害防治、茶樹修剪技術、天然災害的防治等技術,更是需要加速研究與推動;尤其在茶農高齡化及缺工挑戰下,從茶菁的採摘標準、機械採收作業及茶園機械...
目錄
01 緒論
02 臺灣茶樹起源
03 茶樹栽培環境
04 茶樹生長與發育
05 臺灣茶樹育種
06 臺灣主要茶樹品種
07 茶苗繁殖
08 茶園水土保持
09 茶園開墾與種植
10 茶園田間管理
11 茶樹剪枝技術
12 天然災害預防與管理
13 茶園病蟲草害及防治
14 茶葉採摘
15 茶園機械使用與保養
01 緒論
02 臺灣茶樹起源
03 茶樹栽培環境
04 茶樹生長與發育
05 臺灣茶樹育種
06 臺灣主要茶樹品種
07 茶苗繁殖
08 茶園水土保持
09 茶園開墾與種植
10 茶園田間管理
11 茶樹剪枝技術
12 天然災害預防與管理
13 茶園病蟲草害及防治
14 茶葉採摘
15 茶園機械使用與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