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法律解釋適用的理論爭議」或許是大多數法律人學習法律時最耿耿於懷、但又彷彿有相當默契不過度深掘的理論性議題,同時也是筆者將興趣轉進法理(哲)學的主要契機。法律人對這個議題的表達可能很素樸,諸如「法律不是科學」、「沒有絕對的客觀/真理/真實」、「(現實的)法律是價值判斷」乃至於其他懷疑論式的修辭,在在體現了許多法律人就此議題所持的、似乎認為習法至深之內行人自然懂得都懂的「現實」思想傾向;另一方面,上述的思想傾向,卻又隱然與法律人所普遍尊崇的所謂「法律邏輯」的功能及其背後蘊涵的「形式」思想傾向,產生一定的張力,而嘗試為以上兩種思想傾向的衝突與調和作出理論性的刻劃,並對法律人的法律推理「黑盒子」提供可以自圓其說的理論方案,進而為未來的相關討論打開更多的可能性,便是本書所設定的任務與目標。
本書前身為筆者的碩士論文《法律推理與法律的無可決性:一個對「無可決性論戰」的批判性反思》(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21)。該論文以法理學對「法律的無可決性」(the indeterminacy of law)的討論為切入點,初步梳理了前段所述對法律解釋適用的疑惑,並提出一些概念工具與建議的討論架構,文末亦就「預測理論」在法律推理理論中的意義作出反思。整體而言,該論文雖仍多有不足,但在筆者2021年提交論文的時點下,已屬完全展現筆者當時所知及所欲爭辯之詞、毫無遺憾的滿意之作。因此,儘管時隔兩年後因出版要約而再次回顧論文,發現當時的寫作風格甚至語感皆與筆者現在有所差異,本書仍選擇僅對少數錯漏字及語意不通順之處稍作更正,未對論文進行大幅度的改寫,以盡可能地保留筆者當時思想的「真實/現實(real)」樣貌。
一併說明的是,鑑於本書各章之間的議題相對獨立,且均具有一定的篇幅,在考量到閱讀與來回參照的可行性後,本書決定延續論文的做法,採取一個在歷史類論文偶有使用的引註方式:即以章為單位,並在每章開始之處將註腳從1開始從頭計算,且各章之間的引註各自獨立,避免跨章「同前註」的情形。希望這樣的格式安排能對本書的呈現有所幫助。
本書得以順利完成並出版,首先要由衷感謝恩師莊世同老師在碩士班期間的指導,如果沒有莊老師的建議與信任,我大概沒辦法跨越當時的重重難關,成為現在的自己,對此我必須向莊老師致上最高的謝意。此外,我要感謝官曉薇老師、陳弘儒老師兩位在百忙之中仔細閱讀我的論文口試本,並提出寶貴修改意見的口試委員。再者,要感謝臺大法律學院、元照出版公司提供的出版機會,特別感謝元照編輯在出版事務上的專業協助。最後,感謝岱純的陪伴與英文校對,感謝我和岱純雙方家人的支持,謹以此書獻給你們。
陳彥凱
2023.07.12 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