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連續與突破:AI時代的思想史閱讀 姚彥淇、王志瑋 1
第 一 回 巫覡與原始宗教:中國思想的起源 1
第 二 回 殷商的文化特質:從「帝」到「天」 4
第 三 回 周代的封建文明:敬德與天命 6
第 四 回 新思潮的誕生:從王宮之學到諸子之學 8
第 五 回 孔子和原始儒學:我欲仁,斯仁至矣 10
第 六 回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孔門四科」與「儒分為八」 12
第 七 回 孟子:四端之心與仁政王道 14
第 八 回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16
第 九 回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 18
第 十 回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20
第十一回 墨子與墨徒:功利主義的奉行者 22
第十二回 韓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4
第十三回 公孫龍子與惠施:「苛察繳繞」的名家 26
第十四回 鄒衍:五德轉移與大九州 28
第十五回 《易經》與《易傳》:從八卦到十翼 30
第十六回 《呂氏春秋》: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32
第十七回 黃老之學:與時遷移,應物變化 34
第十八回 陸賈: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 36
第十九回 賈誼: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39
第二十回 《淮南子》:因循而任下,責成而不勞 41
第廿一回 董仲舒:人主近天之所近,遠天之所遠 44
第廿二回 揚雄:玄者,幽攡萬類而不見形者也 46
第廿三回 班固和《白虎通義》: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 48
第廿四回 《鹽鐵論》:故工商梓匠,邦國之用,器械之備也 50
第廿五回 讖緯之學:符瑞之應,昭然著聞,宜荅天神,以塞群望 52
第廿六回 《太平經》:天報有功,不與無德 55
第廿七回 王充: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 58
第廿八回 王符與仲長統:務本而抑末 61
第廿九回 《人物志》: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 63
第三十回 魏晉玄學的興起:《莊》、《老》、《周易》,總謂三玄 65
第三一回 何晏與王弼: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 68
第三二回 阮籍:傲然獨得,任性不羈 70
第三三回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72
第三四回 魏晉清談與言意之辨: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 74
第三五回 郭象: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76
第三六回 裴頠:夫總混群本,宗極之道也 79
第三七回 孫盛:因應無方,唯變所適 81
第三八回 張湛及《列子注》:明群有以至虛為宗 83
第三九回 格義與大乘般若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 86
第四十回 六家七宗: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 88
第四一回 僧肇:智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 91
第四二回 竺道生:一念無不知者,始乎大悟時也 94
第四三回 《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 96
第四四回 慧遠、范縝:形盡神不滅與形盡則神滅 98
第四五回 吉藏與三論宗: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101
第四六回 智顗與天台宗:一念無明法性心 103
第四七回 法藏與華嚴宗:一攝一切,一切攝一 105
第四八回 惠能與禪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08
第四九回 玄奘與唯識宗: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 110
第五十回 韓愈(一):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性者五;
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情者七 112
第五一回 韓愈(二):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114
第五二回 李翱: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117
第五三回 胡瑗、孫復、石介:本朝理學雖至伊、洛而精,實自三先生而始 119
第五四回 宋明理學(一):理氣心性的各自解讀 121
第五五回 宋明理學(二):理學家的分系歸類 124
第五六回 周敦頤(一):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128
第五七回 周敦頤(二):誠者,聖人之本 131
第五八回 邵雍: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 134
第五九回 司馬光:道之要在治方寸之地而已 137
第六十回 張載(一):一物兩體,氣也 140
第六一回 張載(二):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142
第六二回 程顥: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145
第六三回 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148
第六四回 楊時:人各有勝心,勝心去盡而惟天理之循 151
第六五回 謝良佐:克己復禮無私心焉,則天矣 155
第六六回 朱熹(一):未有此氣,便有此理。既有此理,必有此氣 158
第六七回 朱熹(二):心貫動靜而心統性情 161
第六八回 呂祖謙:以心御氣而不為氣所御,以心移氣而不為氣所移 164
第六九回 陸九齡:聲氣容色、應對進退,乃致知力行之原 167
第七十回 陸九淵: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70
第七一回 鵝湖之會:尊德性、道問學的對立 172
第七二回 楊簡:此心本清明無滓,因物有遷而動乎意,故流入於惡 175
第七三回 湖湘學派(一)胡宏:非性無物,非氣無形。性,其氣之本乎 178
第七四回 湖湘學派(二)張栻:有太極則有物,故性外無物 181
第七五回 事功學派(一)葉適:道雖廣大,理備事足,而終歸之於物,不使散流 184
第七六回 事功學派(二)陳亮:夫道非出於形氣之表,而常行於事物之間者也 186
第七七回 黃榦:格物、致知,又以居敬為本焉 189
第七八回 陳淳:其為工夫大要處亦不過致知、力行二事而已 192
第七九回 吳澄:外之物格,則內之知致,此儒者內外合一之學 195
第八十回 曹端:今使活人騎馬,則其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乎人馭之 198
第八一回 吳與弼:大抵聖賢授受,緊要惟在一敬字 201
第八二回 薛瑄:理如日光,氣如飛鳥,理乘氣機而動,如日光載鳥背而飛 204
第八三回 陳獻章:為學須從靜中坐養出個端倪來 207
第八四回 胡居仁:工夫本原,只在主敬存心上 210
第八五回 湛若水:隨處體認天理 212
第八六回 羅欽順:理只是氣之理,當於氣之轉折處觀之 215
第八七回 王守仁(一):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218
第八八回 王守仁(二):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221
第八九回 浙中王門(一)王畿:若能在先天心體上立根,則意所動自無不善 224
第九十回 浙中王門(二)錢德洪:是止至善也者,未嘗離誠意而得也 227
第九一回 江右王門(一)鄒守益: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雜以塵俗者也 230
第九二回 江右王門(二)聶豹:良知者,虛靈之寂體,感於物而後有知 233
第九三回 江右王門(三)羅洪先:致良知者,致吾心之虛靜而寂焉 236
第九四回 泰州王門(一)王艮: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 239
第九五回 泰州王門(二)羅汝芳:赤子之心,渾然天理 242
第九六回 劉宗周:善知惡之知,即是好善惡惡之意,即是無善無惡之體 245
第九七回 黃宗羲:理也,氣也,心也,歧而為三,不知天地間祇有一氣 248
第九八回 王夫之:氣隨習易,而習且與性成也 251
第九九回 顏元:以孔孟矯正宋明儒 254
第一百回 戴震:血氣者,天地之化。心知者,天地之神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