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是發自內心感到快樂
從身體、心理、社交到道德層面,詳細分析快樂的本質
重新思考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了解自己才能有所改變
每個人都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探索身體與快樂的關係】
本書的第一部分探討了快樂的本質以及身體對快樂的影響。闡述了快樂的核心問題,指出無論是野蠻人還是文明人,在生活的各個階段,追求快樂始終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動機。接著討論了身體的需求,從飲食、健康到睡眠,透過控制食慾、保持基本飲食習慣以及改善睡眠品質來促進身體健康和快樂感。並更進一步探討了健康的身體與快樂之間的密切關係,強調了身體與心靈的和諧對於整體幸福的重要性。在第一部分的最後,本書提供了如何改善睡眠品質的方法,強調了恰當的睡眠對於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些章節結合了哲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觀點,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身體與快樂之間的關係。
【在資訊爆炸時代中追求心理的快樂】
本書的第二部分從心理層面切入探討心理對快樂的影響,剖析記憶和遺忘如何影響人們的快樂感,以及人類記憶能力的局限性。從古代哲人到現代人的例子,作者透過比較分析了一般人和天才之間的記憶能力差異。他指出,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不斷接觸大量資訊,但往往難以真正記住其中的內容,這導致了心智的過載和記憶力的衰退。作者呼籲人們應該更加有意識地篩選和記住真正重要的資訊,藉此來維護心靈健康,進而提升生活品質,享受更多的快樂。
【在人與人的交際往來中找到舒適圈】
本書的第三部分從社交的層面探討了快樂與社交之間的關係。強調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平衡時間管理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透過比較分析古今中外智者和成功人士的實踐和見解,作者揭示了不同工作時間和環境對於創作和表現的影響。他指出,即使在資訊過剩的時代,專注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呼籲讀者們應該要重視現在,充分利用每一刻。作者更是強調在工作上適應性和靈活性的必要性,提出在面對不同環境和挑戰時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鼓勵人們在工作中找到平衡,並根據個人情況調整工作方式,以提高生產力和幸福感。
【從道德層面尋找快樂】
本書的四部分從道德層面出發,探討婚姻、自由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係。作者先引用了多位智者的言論,接著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結婚對於人一生的意義和影響。作者指出,婚姻是人類文明的基石之一,但對於婚姻的應該要謹慎地思考才做出最後的選擇。作者認為,人在選擇結婚時應該考慮自己的個人目標和生活理念,並避免過度追求事業或外在享樂而忽略了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本書提供一個思考人生大事的方向,幫助讀者找到婚姻與自由之間的平衡。
本書特色:這本書從多個層面分析「快樂」的問題。首先,本書從身體層面出發,可以藉由改善睡眠品質來獲得快樂。接著轉向心理層面,闡述了觀察、記憶、思考等對於快樂的重要性,並提供讀者進行自我認知的方法。在社交層面,探討了工作、年齡與金錢對人所造成的影響。最後從道德的層面探討該如何獲得快樂以及面對死亡。
作者簡介:
亨利·威廉斯(Henry Williams,1863-1943)
美國著名作家、哲學家、心理學家、醫生和律師。他的著作橫跨了多個不同的專業領域,包括歷史、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等,並對這些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威廉斯不僅具有重要影響力,也在讀者之間贏得了讚譽。
遲文成
一名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同時也是翻譯協會專家會員,擁有豐富的外文作品翻譯經驗。其翻譯作品有《洛克斐勒父子真實的信件往來,不是只有給兒子的三十八封信》、《來自阿普頓的五十一封問候:亞瑟.本森的文學思想與教育理念再現》、《心靈樂園:在紛擾塵世中,找尋流奶與蜜之地》等。
章節試閱
第一部分 快樂的問題與身體方面的問題
第一章 快樂的問題
快樂的問題是問題中的問題。
我有說這是問題中的問題嗎?不是的,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唯一的問題就是快樂的問題。無論是對於野蠻人還是文明人、體力勞動者還是心理學家,在母親膝下喃喃自語的孩子還是即將要踏進墳墓的老人,臉上洋溢著無限青春氣息的少年還是暮氣沉沉的老人,凶猛的野獸還是小鳥與爬行類動物,在陸海空廣闊的空間裡,對於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生物來說──在此時此刻,始終如一且不能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快樂的問題,這個問題貫穿於任何生物的所有行為之中。
在每個具有意識的行為背後,都潛藏著一種欲望的天然磁石。在任何一種生物的身上,都存在著一種最本能的行為。動物或人類每一種肌肉的反射,都是一連串動機所帶來的一系列行為,雖然這可能是由遺傳所帶來的,但這會形成我們最原始的欲望。歸根究柢,我們所有的欲望,無論如何表現,都可以歸結為一種欲望:整體概括,都可以說是一種追求快樂的欲望,除此無它。
有時,這種與結果緊密連繫的動機與行為是直接且明顯的,有時,這樣的動機則顯得遙遠與無法感知,但這樣的動機卻是始終存在與發揮著作用的。狼群會始終追尋著獵物,孩子會急切地想要得到玩具,少年會熱烈地追求自己心儀的少女,男人會想辦法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所有這些都顯然是為了追求一種樂趣。但同樣真實的是,如果一種動機不是那麼直接且不那麼容易被察覺,那麼追求樂趣的人就會變成那些願意為孩子做出犧牲的母親,那些為了國家而犧牲自己生命的愛國志士,那些為了理想願意犧牲的殉道者。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追求愉悅的道路也許並不一帆風順。實際上,如果有機體的最高目標是追求快樂,那麼他們最終面對的就是痛苦的失敗。每一個有機體的存在都需要忍受痛苦,最後則會死去。大多數食肉動物都需要透過造成其他生物的痛苦與死亡來滿足自身的口腹,從而實現種類的繁衍。一種動物獵食另一種動物,一些人則「獵食」其他一些人。欲望潛藏在每個角落裡,始終都在製造著痛苦。在每一種欲望背後,都潛藏著一種可怕的鬼魅,那就是死亡,這讓人們永遠都只能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死神是誰都無法控制的,不帶有任何憐憫之心的──它會讓所有的生物最終都離開這個世界。在這個充滿紛爭、恐怖與痛苦折磨的世界裡,談論快樂的問題,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但是,我們要用一種更為柔和的觀點去看待這些事情。「每一種痛苦都存在著一個目標,否則痛苦就是邪惡的。」道德主義者長期都相信這樣的思想,生物學家現在也能夠對此進行解釋了。但是,這樣的目標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悖論──讓我們盡量能夠感受到愉悅。但是,相對於痛苦而言,這世界可能根本不存在任何愉悅的東西。對於那些承受痛苦的人來說,這個世界可能根本沒有任何快樂可言。
我們根本不需要任何形而上學的理論去解釋這樣一個隱晦的悖論。我們只需要反思任何一種具有生命力的生物都需要面對的危險,那就是每一種沒有神經系統的生物都會遭遇隨時降臨的痛苦,這樣的痛苦是它們永遠都無法學會去避免的,因為痛苦通常會發生在它們察覺之前。那些神經系統出現紊亂的孩子是絕對不會害怕火焰的,所以他們會喜歡玩火,最後將玩具全部燒成灰燼。
從類比中得出來的理智推論,讓心理學家們提出一點可信的依據,即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心靈與道德世界。要是沒有任何不愉悅的障礙需要我們去跨越,痛苦的經歷就可能被刺激出來,那麼人的心智將永遠無法跨越消極的框架。道德主義者會向我們保證,要是沒有對痛苦與悲傷的理解,那麼一個人是絕對不可能培養出利他之心,而利他之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文明出現的可能性。
我們不需要與這些生物學家、心理學家或是人類主義者去進行任何理論上的爭論。我們並不需要在任何時刻去反駁他們所持的邏輯觀念。但是,我們需要持一種懷疑觀點,那就是無論這樣的體驗對於一個種族是多麼重要,但每個個體還是希望盡可能地避免生命中那些痛苦的東西,從而過更加愉悅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優秀的男女很少遭受過身體上的疾病或是命運的不幸。無論你所處的環境多麼舒服,身體的痛苦都會讓你感到無比痛苦,這會讓悲傷踏入你的家門,讓你產生一種利他主義的動機,這樣的動機是幾千年以來一直傳承下來的。我們可以將一些偶然的例外情況排除在外,如果你的身體、心靈與道德都處於一種健康狀態,那麼相比於那些身心處於一種不佳狀態的人,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可能性更高。
若是我們將所有的個人考慮都放在一邊,那麼你也有責任去發揮自身的人性,培養身心的健全與力量。換言之,你有責任去尋求個人的快樂,即使不為其他理由,也可以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即這樣做會讓你有能力使別人變得更加快樂──這將會讓你的心中充滿愉悅。
所以,我們必須要深刻地明白「快樂」一詞的含義,這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是積極的方面,第二個是消極的方面。按照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即便是最快樂的人也不會否認精神錯亂的存在。誠然,這是一種心靈的法則,即最為強烈的愉悅感覺都是短暫的。理智使我們避免過分沉溺於某一事物。縱觀我們的一生,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愉悅感的時間還是非常少的。
生命的主要程式源於高原,這裡有高聳的山峰。如果我們能夠遠離痛苦的泥沼與山谷的話,那麼這就是充滿希望的,這一切都是我們所想要的。我們最大限度的快樂都是消極心理所帶來的。「在我們感到不快樂的時候感到快樂」,這才是愉悅的真正形式。單純暫時擺脫,這似乎是那些長期忍受痛苦之人所能夠感受到的最大快樂。
具有理性的動物的目標,就是能夠擺脫心靈與身體的痛苦,從而感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能夠感覺自己控制著其他的生物,這讓我們能夠有最大的力量去推動人類的不斷進步。
四條平行的高速公路會指向無限的目標──包括身體感覺飢餓的高速公路、智力的高速公路、社會交往的高速公路以及道德追求的高速公路。那些能夠感受最大限度的快樂的人,都是能夠盡可能地擺脫遺傳帶來的限制,從而在這四條高速公路上飛奔的人。
若是我們從這種觀點進行審視,就會明顯發現,對快樂的追求與單純感受到感官愉悅是存在差異的。這樣的努力可以被單純視為人生的唯一目標,這就像是死海的「果實」最終必然會變成「灰燼」一樣。然而糟糕的是,雖然愉悅的善意因此能夠得到儲存,但卻有著一張惡意的臉龐,讓每一個人的心靈都變得冷漠堅硬。
因此,對快樂的追求並不能放任毫無指引的本性。誠然,在人類行為的範圍裡,這些都很少會超越當前的主題。因此,就需要更為重要的指導,讓我們有更好的機會去尋求建議,能更好地運用機會進行學習。當這些知識被系統化地組合起來後,我們稱之為科學知識。但在我們的現代世界裡,這個話題通常都處於一種無人問津的狀態,我們依然還沒有從中世紀那種活著就為追求世俗樂趣的哲學中擺脫出來,依然過分專注於對某種愉悅的追求。因此,雖然世人都將追求快樂視為人生的最大樂趣,但存在著一種傾向,就是很多人依然對那些發誓要追求愉悅的人持一種懷疑的態度。
沒有什麼比追求愉悅的行為更能夠深刻地闡述出古代希臘哲學所具有的真誠性。哲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元前3世紀初期,當時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名叫伊比鳩魯(Epicurus)。就我們現在所能了解到的知識可知,他是第一個運用禁慾的方法去面對身體愉悅的人。他在一個著名的花園裡非常明智地教導著自己的門徒,無論男女,都要努力過上這樣一種禁慾清苦的生活,成為這種生活理念的奉行者。
他有一句著名格言:「無法控制的能量與巨大的財富可能會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從而給我們帶來安全感,當然這是就人類本身而言的。但是一般情況下,人類的安全感來自他們靈魂的平靜。目標是擺脫了各種雄心壯志的羈絆,處於一種望峰息心的狀態。」
他接著說:「一個公正之人能夠擺脫所有不當的行為,但是一個不公正的人卻會始終成為不當行為的受害者。」
他還說:「在所有的事情當中,智慧能夠為我們的人生提供許多指引,其中最重要的收穫就是友情。」
他作為一門思想學派的創始人,最後卻因為身體的各種疾病在痛苦中死去。他想要在痛苦中尋求慰藉,所以他從哲學問題的推理上得到了人生的快樂。他一生都想要去了解最大限度上的生存樂趣,但他也曾明確地表示:「我們不能在不顧公正、榮譽與正義的前提下過著愉悅的生活,要想過上愉悅的生活,這必然是與美德分不開的。」
當我們回顧人類殘忍且扭曲的歷史時可以看到,這位哲學家的名字竟然成為描述那些追求感官刺激者的一個代名詞。「伊比鳩魯」一詞以及與此相關的詞語在當代的歐洲語言裡,都是與某種追求身體愉悅的感覺連繫在一起的。按照歷史記錄,伊比鳩魯本人以及他的追隨者都習慣了節食苦行的生活,他們每天所喝的水與所吃的食物都剛剛好能夠維持正常的生命。在那個時代,酒類是希臘人習慣的飲品。在那時,十加侖的酒只需要六分錢。但是伊比鳩魯的門徒都認為每天只需要喝白水就可以了。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們的節制似乎是一種隨意的禁慾行為。據說,當伊比鳩魯面對山珍海味的時候,寫信給一位朋友說:「幫我送一些粗茶淡飯吧。我只希望填飽肚子就可以了。」按照現代的語義來說,「伊比鳩魯」這個詞語的意義已經完全發生了改變。
第一部分 快樂的問題與身體方面的問題
第一章 快樂的問題
快樂的問題是問題中的問題。
我有說這是問題中的問題嗎?不是的,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唯一的問題就是快樂的問題。無論是對於野蠻人還是文明人、體力勞動者還是心理學家,在母親膝下喃喃自語的孩子還是即將要踏進墳墓的老人,臉上洋溢著無限青春氣息的少年還是暮氣沉沉的老人,凶猛的野獸還是小鳥與爬行類動物,在陸海空廣闊的空間裡,對於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生物來說──在此時此刻,始終如一且不能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快樂的問題,這個問題貫穿於任何生物的所有行為之中...
目錄
第一部分 快樂的問題與身體方面的問題
第一章 快樂的問題
第二章 身體的需求
第三章 健康的身體
第四章 如何睡覺
第二部分 快樂的問題之心理層面的問題
第五章 如何去觀察與記憶
第六章 如何思考
第七章 意志與方法
第八章 自我認知
第三部分 快樂的問題之社交層面的問題
第九章 如何工作
第十章 年輕與年老的對比
第十一章 金錢與理想的對比
第十二章 職業與業餘愛好的對比
第四部分 快樂的問題之道德層面的問題
第十三章 人生的伴侶
第十四章 未來的一代
第十五章 如何獲得快樂
第十六章 如何面對死亡
附錄:對前面一些章節的補充內容
第一部分 快樂的問題與身體方面的問題
第一章 快樂的問題
第二章 身體的需求
第三章 健康的身體
第四章 如何睡覺
第二部分 快樂的問題之心理層面的問題
第五章 如何去觀察與記憶
第六章 如何思考
第七章 意志與方法
第八章 自我認知
第三部分 快樂的問題之社交層面的問題
第九章 如何工作
第十章 年輕與年老的對比
第十一章 金錢與理想的對比
第十二章 職業與業餘愛好的對比
第四部分 快樂的問題之道德層面的問題
第十三章 人生的伴侶
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