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的繪畫應該打動人們的心靈,因此我必須腳踏實地,我必須深入生活,必須以極大的小心謹慎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勇往直前。──1882年5月12日星期五或5月13日星期六,致西奧
將藝術工作持續進行下去,不是為了討好那些畫商或那些普通的藝術愛好者,而是應當朝著人性中有力、真實、忠貞和誠實的方向前進。──1883年3月21日星期三,致拉帕德
我們的肉體終會消失,但作品會留存下來。──1883年8月12日星期日或8月13日星期一,致西奧
我看到了當年的那對兄弟……兩個窮苦的兄弟、藝術家──因對自然與藝術有著同樣感受而心心相印──這樣的情景還能實現嗎?──1883年12月16日星期日,致西奧
如果感情成為單方面的義務,那就該分手了。──1884年3月5日星期三到3月9日星期日之間,致西奧
我在生病及住院期間一直在閱讀左拉,對他的作品充滿了敬佩。我曾以為只有巴爾札克一個人獨立於世,但現在看來他後繼有人了。──1882年9月19日星期二,致拉帕德
你不覺得布朗熱的口才很糟糕嗎?他說起話來根本不會讓人留下任何印象。……他在公眾面前一點都沒有魅力。──1888年7月15日星期日,致西奧
儘管受盡苦難,我不能失去比我自身更重要的一樣東西:我的生命之本──創造力。──1888年9月3日星期一,致西奧
----
在藝術史的長河裡,很少能有藝術家像文森.梵谷一般,總是牽動著世人的目光。梵谷筆下耀眼並蘊含堅韌生命力的作品,交織著他那帶有悲壯性質的短暫人生傳奇,百餘年來令不同世代的族群莫不為之動容……
坊間以梵谷為主題的叢書可謂汗牛充棟,但絕大多數皆由圖像為切入角度,使讀者領略梵谷其人性格與創作背景。然而在琳瑯滿目的各式作品之外,梵谷流傳至今的九百多封往來信件記錄了他的個人生活和19世紀西方藝術之背景與社會發展進程,是後世了解其藝術思想與人生價值觀最為珍貴的史料;是其散文與論說形式的文學作品,更是他內在思想的精粹。
蔡秉叡為台灣少數精讀整理梵谷書信,並親身走訪梵谷生前各居留處考察的研究者。在《星夜裡的呢喃》,他藉由書信將讀者引入畫家的內心世界──不是我們透過畫作認識的梵谷,而是雖然精神上受困於疾病,卻仍然迷戀著自然,熱愛著創作,對文學、美學、政治、歷史有自己的見解,更真誠地面對世界的文森,讓廣大民眾在欣賞藝術作品之外,能更進一步貼近文森的內在感受與多元的思想境界。
作者簡介:
蔡秉叡
現任教於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全球運籌發展中心,歷來屢應邀至各級機關學校、圖書館或社團開辦文化講座課程,是活躍於南部地區各大專院校,廣受學子、聽眾好評的研究者與講者。
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19世紀社會文化及藝術史,授課領域為「世界文化遺產」、「西方藝術文化史」、「世界博物館導覽」與「近代西方文化與文明」等專題課程。
著有《花都的締造:巴黎的關鍵世紀》、《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谷最後的親筆信》、《名偵探與柯南:福爾摩斯藝文事件簿》等書。
臉書專頁:小蔡的睿智歷史交響曲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手不釋卷的梵谷〉(節選)
梵谷的閱讀樂趣
百餘年來,世人對於梵谷的藝術作品的喜愛與激賞,莫過於感動他在藝術創作時所迸發的熱烈情感,揮灑於畫作中的鮮明亮彩與激情生命力,為後續的現代藝術開創新局;或因梵谷人生旅途中所遭受的種種困厄,進而產生怵惕惻隱的共感情結;又或許執迷於畫家在受到精神疾病折磨下,導致極具衝突性與話題性的割耳事件乃至死亡之謎,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殊為可惜的是,坊間與藝術界對梵谷議題的關注及研究上,相對甚少討論到這位藝術家的宗教觀以及廣泛閱讀所帶給他的價值觀。實際上,出身自新教福音派牧師家庭的文森‧梵谷,自幼除了在家庭教育的影響下熟讀聖經之外,也養成了手不釋卷的閱讀喜好:「我對書籍的極度喜愛幾乎是難以抑制的,我需要不斷地自學。」不僅僅是養成單純的閱讀習慣,他還能隨時信手拈來與人分享諸多文學及思想理論著作。
從小生長在牧師公館家中,除了被視為「最佳讀物」之外的聖經,文森還能閱讀到不少啟迪與撫慰人心的經典:例如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艾德蒙‧羅什、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聖伯夫、繆塞等詩人的文集,這些作品對文森青年時期的人生觀影響甚大,在畫廊工作的那些年他不時利用閒暇之餘閱讀,並在評點人物時能旁徵博引、對比分析:
聖伯夫說:「大多數人身上都有一位英年早逝的詩人,人本身活得比其還長。」繆塞則說:「要知道,我們身上常常有一位沉睡的詩人,永遠年輕且存活著。」我想森特伯父(Vincent van Gogh / oncle Cent, 1820-1888)的情況是前者……
對於這些詩句經典,文森不僅熟記且不吝於抄錄下來與弟弟西奧及他人分享。我們在書信全集裡還能見到不少例子:
最近幾天我一直在讀約翰‧濟慈的詩,我很喜歡,但他在尼德蘭並不是很有名氣。他是此地畫家最喜歡的詩人,而這也正是我近來為何在讀他詩歌的原因。
這些詩人文集或是哲學家的思想語錄,在文森的青春成長階段皆為一種「心靈的啟示」或「福音書」,例如他相當服膺思想家卡萊爾的觀點──「那些找到適合自己工作的人是有福之人」,將其奉為生活的宗旨。
除了詩集文句之外,文森對於戲劇小說文學的涉獵更為廣泛,例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劇本作品,他亦極為熟稔,這些故事中的情節揭露的人性中的現實面,堪比一幅幅精彩的畫作,令文森不由得擊節讚嘆:
我的天啊,那是何等美麗。莎士比亞──他的神祕莫測何人能及?──他的語言和行事風格無疑與狂熱和激情之戰慄的畫筆相媲美。一個人必須學會閱讀,就像一個人必須學會理解和學會生活一樣。
在孤獨的人生旅途中,書籍的陪伴始終是文森精神的重要支柱,也是他認識外在環境和探索世界的參考指標:「在《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中,儘管它描述的是稍後的一段時期,但我找到了某些過去我想尋求的東西,激發了我去想像曾祖父輩們的時代,這些祖父輩的生活風貌是什麼模樣。」藉由不同語言的文本,文森也逐漸體察到19世紀伴隨著工業革命之變動所帶來的族群衝突問題與社會階層分化:
我最近經常閱讀《湯姆叔叔的小木屋》──世上竟仍存在著如此多的奴役──在這本精彩絕倫的書裡,作者以智慧、愛、熱情以及對窮人和被壓迫者真正福祉的關注來處理受壓迫這件極為重要的議題,以至於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捧起這本書,每一次都從中得到新的啟發。
《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又譯作《黑奴籲天錄》,是美國作家史托夫人〔哈麗特‧伊莉莎白‧比徹‧史托(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 1811-1896)〕撰寫的一部反奴隸制度的小說;書中透過奴隸與奴隸主的身分與膚色衝突差異,深刻描繪了奴隸制殘酷的本質,並對後來的美國內戰與反奴運動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從小接受喀爾文新教思想教育的文森,自然無法認同那些猶如當年西班牙帝國無情壓迫尼德蘭主權與經濟的同質性歷史事件的重演,濃烈信仰裡的救贖心態與激情油然而生,理所當然會認同這是一本「精彩絕倫」的好書。
因為本著一份信仰的激情與救贖的執著,文森對於那些歌頌大時代的高貴靈魂與探討人性中善惡對立的經典文學更是不會錯過,例如他讚賞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我終於讀到了維克多‧雨果的《九三年》(Quatrevingt-treize)……這本書所表達的思想情操非比尋常,在其他新銳作品當中,我看不到比這本書更為高尚的了!」
對於那位文學史上永存不朽的「鐘樓怪人」形象,文森也直指這位核心人物的意義:「絕大多數人讀《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這本書可能都覺得加西莫多(Quasimodo)就像是個小丑。但你不會比我更覺得加西莫多荒誕不經,而且你會與我一樣覺得雨果所說的是正確的。對於那些熟悉加西莫多存在的人而言,如今的聖母院是空蕩蕩的了。因為他不僅是裡頭的居民,更代表了聖母院的靈魂。」
文森對於雨果的作品總是反覆品味,咀嚼英華,他從《悲慘世界》中看到人性溫情的制高點,以及雨果寫作上的精妙之處:
我正在讀雨果的《悲慘世界》。這是一本令我記憶猶新的書,我覺得有必要再讀一遍──就像有時候會強烈渴望再次看到某幅畫一樣的感覺。
這本書寫得實在是美極了,我發現當中卞福汝‧米里埃(Bienvenu Myriel)主教的形象非常崇高……再次閱讀這樣的書感覺真好,可以使部分情感和想法保持活躍。最重要的是要愛世人,忠貞並信仰上帝。
文森視雨果為最偉大也是最令他欽佩的文學家之一,儘管「雨果寫作的分析方式與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和左拉(Emile Zola, 1840-1902)不同,但他也同樣具有洞察事物的本質」。
喬治‧艾略特是文森在廣泛的閱讀當中相當珍視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時常以工農階級的生活視角切入,勾畫出在面對工商業變革的時代巨變之下,傳統中下階層家庭如何藉由信仰與勤樸性格獲得生命的救贖。文森藉由現實中的場景與艾略特筆下的氛圍進行比對:「教堂裡的人不多,但多數都是一副全神貫注的神情,流露出他們良好的品性,所以我很喜歡待在那座小教堂裡。置身在其中,你可以從許多人的臉上讀出艾略特所寫的英文作品裡所表達的內容。」
除了在艾略特的作品當中能強烈感受到溫暖的宗教和悲天憫人的情懷之外,文森更進一步認為:「艾略特具有嫻熟的寫作手法,最重要的是,我認為她的作品當中還有一種簡樸的天才美感;也許一個人可以透過閱讀這些書籍來獲得自我的提升,這些書也具有振奮人心的力量。」
文森的閱讀速度飛快,也能對每一部閱讀過的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將文字的閱讀與觀畫的概念等量齊觀: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我正逐漸開始獲取的東西,那就是能夠輕鬆快速地閱讀一本書並對其留下深刻的印象。閱讀就好比是觀畫一般:不懷疑、不猶豫、懷抱自信,你就一定能發現美之所在。
乍看之下,人們似乎較難想像或體會何謂「閱讀就好比是觀畫一般」的感覺,幸而對此文森在其他信件中還有進一步的闡述:「用文字來進行繪畫也是一門藝術,而且往往會流露出你內心所隱藏的潛在力量。」以他廣泛地閱讀當代著作的經驗看來,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的作品正是這種「用文字來進行繪畫」的絕佳例子。
文森早在孩提時期便接觸並對狄更斯的作品爛熟於胸,這份對狄更斯的鍾愛,即便在成人之後仍無絲毫的消退,甚至感到歷久而彌新。在現存文森‧梵谷總共九百二十七封的書信手稿,經筆者整理爬梳後,有高達六十八次提及這位大文豪名諱,位列書信頻繁提及的作家中的第二名,可見《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的創作者在文森心中的評價非同尋常。
少年時期在牧師家庭所受的教育模式以及閱讀觀念的培養,讓文森逐漸體認到,迅速且廣泛的閱讀不僅具有思想啟迪和休閒娛樂的效果,更兼具了撫慰外在病痛以及使人忘卻憂慮的功用。文森後來也向西奧坦言:「在英國我常常出於各種原因而經常感到意志消沉,但這些素描的黑白畫面還有狄更斯的作品時常令我那低落的情緒得到撫慰。」
1877年9月17日星期一傍晚,文森在阿姆斯特丹興建中的火車站工地一帶漫步,當他徐行在今日西部群島(Westelijke Eilanden)與艾灣(IJ)一帶,月色皎潔,萬家燈火,眼前盡是這座城市的高塔,於萬籟俱寂的氛圍之下,令他回憶起前一日參加主日禮拜的布道主題《傳道書》關於「光」的內容,進而聯想到狄更斯的作品《董貝父子》裡的情節,一股狂烈亢奮的宗教情懷油然而生,使他情不自禁地與西奧傾訴衷腸:
黃昏已經降臨,狄更斯稱之為「神聖有福的暮色」,一點也沒錯。受祝福的暮色,特別是當兩、三個人心意和諧地聚集在一起時,心意相通,如文士一般,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當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會,而祂就身在其中時,那便是神聖而有福的暮色。知道這些道理並且又能遵行的人是有福的。
身處異鄉的文森,面對一片遼闊寂靜的港灣城市暮色,宛如在置身於神聖的餘暉籠罩之下,頓時間濃郁的宗教情懷充盈於他的胸臆,使他剎那間聯想起讀過狄更斯作品中令他感動莫名的畫面,那是一種沉浸於莊嚴聖光中的景象。設想倘若此刻在異地者是我們自身,面對著動人心魄的壯麗景致,驚羨之情難以言表的當下,腦海中是否會浮現出哪一部文學作品的橋段?如此亢奮激昂的情緒會想要跟遠方誰人傾吐呢?
在文森看來,「沒有其他作家和畫家能夠像狄更斯如此善於刻畫人物,他能夠將每個角色描繪得活靈活現」,狄更斯細膩的筆法好比是一位畫家,能夠精確地掌握故事情節並以縝密的觀察力描摹每一項人事物,舉凡老樹幹上的顏色差異、地表上破碎的綠色鵝卵石與裂縫中苔蘚的大小,在其筆下的鋪陳皆鉅細靡遺,甚至他還能摹寫辨別出藍領階層眾人身上所散發出的不尋常的氣味。當然在其筆端之間也能深刻感受到,不同時代的社會變遷與時尚風貌:「我相信,如果一個人仔細閱讀幾本書……例如狄更斯的書……那麼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對歷史產生敏銳的洞察力。」
不少藝評家或導覽者或許都未曾留意到,狄更斯的文學創作手法不僅深得文森所喜愛,甚至後來在繪製肖像畫的創作理念上,還深受其影響:
以下是狄更斯的一段話,我認為它非常確切地表達了肖像畫家在構圖時候的感受。
這兩年來,在寫作的許多時間裡,我始終沉浸在這個故事中。如果我無法從整體上來呈現這些事物本身的優缺點──讓它們作為一個整體被讀者所閱讀的話,那我真是太對不起我的作品了。但是,假設在整個不連貫的出版過程中,與他人的撰寫方式相比之下,我是以一種持續關注的方式抓住了所有的線索,若有人說這樣的編寫方式已處於完結狀態,圖案皆已定型,那倒也合情合理。
《小杜麗》(Little Dorrit)
從上面文章可以看到,我親愛的朋友,一位肖像畫家也應該如何被視為一個整體,表達得非常優美。
文森服膺於狄更斯以整體的面向來呈現事物優點及缺點,透過閱讀狄更斯的作品,文森認為將會對自己未來的繪畫發展有所發展,亦能增廣自己看待事物的面向,觸及到其他的領域內容:「一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對工作有很大的影響。」 直至生命後期,文森在南法聖雷米(St-Rémy)接受精神療養的期間,仍不時重複品讀狄更斯的作品,沉浸在他那引人入勝的筆觸與發人省思的人道主義關懷裡。
(……)
〈第一章 手不釋卷的梵谷〉(節選)
梵谷的閱讀樂趣
百餘年來,世人對於梵谷的藝術作品的喜愛與激賞,莫過於感動他在藝術創作時所迸發的熱烈情感,揮灑於畫作中的鮮明亮彩與激情生命力,為後續的現代藝術開創新局;或因梵谷人生旅途中所遭受的種種困厄,進而產生怵惕惻隱的共感情結;又或許執迷於畫家在受到精神疾病折磨下,導致極具衝突性與話題性的割耳事件乃至死亡之謎,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殊為可惜的是,坊間與藝術界對梵谷議題的關注及研究上,相對甚少討論到這位藝術家的宗教觀以及廣泛閱讀所帶給他的價值觀。實...
作者序
〈作者序〉
「我只是一個友善的人,熱愛大自然,熱愛學習,熱愛工作──更熱愛世人。」──文森‧梵谷 1882年7月31日星期一
「我能看到我的作品的未來,也清楚自己要在畫家中擔任什麼工作……我會將一切能力所及的東西轉化為創造力。」──文森‧梵谷 1888年10月3日星期三
「我的油畫幾乎是痛苦的呼喊,但又在充滿著鄉土氣息的向日葵中象徵著感恩。」──文森‧梵谷 1890年2月19日星期三
在藝術史的長河裡,很少能有藝術家像文森‧梵谷一般,總是牽動著世人的目光。梵谷筆下耀眼並蘊含堅韌生命力的作品,交織著他那帶有悲壯性質的短暫人生傳奇,百餘年來令不同世代的族群莫不為之動容。
收藏於世界各大美術館的梵谷作品,總能吸引大批的訪客駐足欣賞,流連許久,梵谷的畫如其人,充滿了強勁、激昂、熱烈的筆觸,有時我們感動於他畫面當中那份對著萬物生靈的憐惜與頌讚,有時也會因他那絢麗且不拘一格的奔放色彩而怦然心動,凡是親臨現場見證其作品者,想必都能體會彷彿真能從畫面中感受到畫家創作時的生機勃勃與內在特質。
然而,無論是觀賞那神祕奧妙的《星夜》、鮮活明朗的《鳶尾花》、鮮黃熱情的《向日葵》,或是如火焰上竄的《絲柏樹》……,即便皆能從中感觸創作者來自心靈沸點的激發,但似乎通過作品所呈現的主題及氛圍,成為了多數民眾了解梵谷的唯一途徑。儘管坊間以梵谷為主題的傳記或藝術叢書、套書可謂汗牛充棟,但絕大多數亦是由圖像為切入角度,使讀者領略梵谷其人之性格與創作背景。莫非,我們僅能藉由圖像的賞析去貼近畫家最內在核心的所思所想嗎?
實際上,除了社會大眾所熟知梵谷創作琳瑯滿目的油畫、水彩與素描等各式作品之外,他所流傳至今的九百多封往來信件,足以成為後世欲走進其內心世界,了解藝術思想與人生價值觀最為珍貴的史料,甚至還能視為解讀19世紀西方藝術之背景與社會發展進程中最為真實的重要參考文獻。
十年前,筆者曾透過《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谷最後的親筆信》,嘗試舒卷鋪延梵谷那雖短暫卻跌宕多姿的傳奇人生,儘管亦參考了不少梵谷書信史料與專業期刊等研究成果,仍感力有未逮,不盡人意之處。幾經熟讀深思、遷思回慮後,決心澈底重寫這本以梵谷書信為觀察視角的藝術家傳記。
與坊間絕大多數以梵谷為主題的傳記或藝術叢書的不同之處,首先在於本書的敘述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時間序,透過書信裡所涉及的諸多議題採取章節歸類,與讀者分別在梵谷的閱讀習慣、藝術眼光之養成、情感生活,乃至其輾轉遷徙各地的生活痕跡,做出詳實的劃分與論證。
其次,本書所引用的書信資料,是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與海牙惠更斯荷蘭歷史研究所(Huygens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合作所出版的《梵谷書信全集》(Vincent van Gogh: The Letters)的英文版本,搭配該版本授權上海書畫出版社所出版的中文版本,相互對照參考而成。相較筆者早年所採用Arnold J. Pomerans編譯於1998年的企鵝經典(Penguin Classics)三卷本,無論在註釋、家族信件、作品目錄編排或地圖上都來得詳盡。因此,本作中所引用九百多封書信史料及附錄,勢必要來得比前作更加周詳且完備。
再者,為了更進一步貼近梵谷的思維與心境,這十年當中筆者幾乎遍覽所有梵谷昔日所涉獵的書籍,並試圖從閱讀的心得之中回溯到梵谷書信的每個字裡行間,咀嚼出畫家百餘年前的所思所想。這些年來,筆者也曾穿梭漫遊於梵谷曾居留的各大城小鎮之間,浸淫於不同城鎮空間所得到生命體悟,力求為讀者周密地歸納出梵谷與各地人文景觀之互動,進而印證與理解其作品在各時期的表現差異。這些與梵谷幾乎達成一致性的大量閱讀及各地察訪,相信已罕有研究者或粉絲這般力行,這也是筆者往昔書寫梵谷傳記時未能實踐的。
我們千萬不能忽視,除了留存於世的上千幅繪畫作品之外,文森‧梵谷的書信內容也可視為絕佳的散文與論說形式的文獻作品,更是其內在思想的精粹。多數民眾皆是通過梵谷的畫作進入其內心世界,但若有更多機會深入文字資料裡進行印證,俾能貼近畫家心底更為私密、深層的本質面。
撰寫本書的最終目的是企盼通過九百餘封梵谷書信的統整與歸類,讓讀者大眾在欣賞藝術品的機會之外能更進一步貼近文森‧梵谷的內在感受與多元的思想境界,進而能夠將畫家百餘年前的真摯情感以及對世界、自然的熱情交棒傳承給更多的人。
本書撰寫過程歷經筆者的人生低谷期,除了Beethoven、Schubert、Schumann與Chopin每日按時的伴隨外,幸賴此時期相伴並支持我的每位親友,感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壽山中會加恩教會蔣榮盛牧師與各位長老、教友時常為我祝禱及勸勉;謝謝學校同事宛汝與書瑩在我課程運作上的協助;幸均、玲玲、綺婕、馨嬅大姊、玗玹二姊、蘇叡娟老師,因為有妳們的支持勉勵使我能夠不斷有鋼鐵般的意志持續寫下去。本書的順利出版也要誠摯向鄭伊庭經理、尹懷君編輯以及秀威資訊的每一位夥伴致上感謝與敬意。
最後,將本書獻給我親愛的妹妹Joan,願我倆的同胞情誼也像梵谷兄弟般,永遠緊密相依相繫。
由衷盼望每一位梵谷藝術的愛好者與讀者,都能夠在本書閱讀過程中領略到偉大藝術家生命中的溫暖與愛,進而得到更豐厚充沛的精神體驗。祝福各位!
蔡秉叡
2025年3月於高雄澄清湖畔
〈作者序〉
「我只是一個友善的人,熱愛大自然,熱愛學習,熱愛工作──更熱愛世人。」──文森‧梵谷 1882年7月31日星期一
「我能看到我的作品的未來,也清楚自己要在畫家中擔任什麼工作……我會將一切能力所及的東西轉化為創造力。」──文森‧梵谷 1888年10月3日星期三
「我的油畫幾乎是痛苦的呼喊,但又在充滿著鄉土氣息的向日葵中象徵著感恩。」──文森‧梵谷 1890年2月19日星期三
在藝術史的長河裡,很少能有藝術家像文森‧梵谷一般,總是牽動著世人的目光。梵谷筆下耀眼並蘊含堅韌生命力的作品,交織著他那...
目錄
作者序
序 章
第一章 手不釋卷的梵谷
梵谷的閱讀樂趣
洞察力與想像力的養成
梵谷與左拉
不為人知的梵谷二三事──梵谷學習歷史
第二章 梵谷的美學課程
藝術銷售商與博物館
文森‧梵谷博物館行 時間一覽表
梵谷與藝術大師們
不為人知的梵谷二三事──梵谷比較荷蘭與法國女性
第三章 梵谷的情感世界
梵谷與親情
梵谷與友情
不為人知的梵谷二三事──聖誕節之於梵谷
第四章 梵谷的生命足跡
尼德蘭
英格蘭
比利時
法蘭西
《梵谷書信全集》當中各城市居留時間表
不為人知的梵谷二三事──梵谷聊政治
第五章 梵谷的畫與話
梵谷談畫
星夜裡的呢喃
梵谷人生語錄
不為人知的梵谷二三事──梵谷生前曾賣出多少幅畫?
《星夜裡的呢喃》語詞對照表
作者序
序 章
第一章 手不釋卷的梵谷
梵谷的閱讀樂趣
洞察力與想像力的養成
梵谷與左拉
不為人知的梵谷二三事──梵谷學習歷史
第二章 梵谷的美學課程
藝術銷售商與博物館
文森‧梵谷博物館行 時間一覽表
梵谷與藝術大師們
不為人知的梵谷二三事──梵谷比較荷蘭與法國女性
第三章 梵谷的情感世界
梵谷與親情
梵谷與友情
不為人知的梵谷二三事──聖誕節之於梵谷
第四章 梵谷的生命足跡
尼德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