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一盞茶,是歷史的記憶,無聲滋養著世代心靈
品味千年傳承的文化精髓,發現生活中隱藏的寧靜與智慧
本書深入探索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全面呈現茶事生活的傳承與現代意涵,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魅力的茶文化世界。茶的發現與利用歷經數千年歷史,自古便在中華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今更成為全球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飲品。茶,這一綠色天然保健飲品,不僅是日常享受的存在,更象徵著人類社會中無界限的智慧與財富,涵蓋了國家、民族、宗教、信仰等差異,將不同背景的人們連繫在一起。
全書分為七個章節,從茶事生活的起源、發展到當代茶文化的辨識與鑑賞,乃至茶器、泡飲、空間美學等各個層面,均涵蓋了茶文化的精華。在「茶式教養」中,本書揭示了茶文化在生命週期中的傳承意義,從青少年時期對茶事生活的啟蒙,到中年品味人生的修養,再到老年延年益壽的精神追求,將茶視為伴隨一生的文化夥伴。
此外,本書特別聚焦於中國名優茶的辨識與鑑賞,將綠茶、紅茶、青茶、黑茶、黃茶和白茶的特點逐一剖析,幫助讀者掌握其鑑別和欣賞的要點。而在茶器方面,紫砂壺、鐵銀壺等茶具所承載的美學意涵與文化傳統,茶盞、茶寵等器物所蘊含的使用之美,也都細緻呈現,激發讀者對茶具美學的興趣。
同時,泡茶的技藝與科學飲茶的方法在本書中有著詳盡的介紹,涵蓋從選茶、泡茶到品茶的各個環節,讓讀者不僅能夠掌握技術,還能以更科學的方式來享受茶生活。而茶室作為茶文化的物質空間表達,也在書中得到關注,透過茶室佈置、茶席設置、經典茶樂的搭配等細節,讀者能感受茶事生活的空間美學。
本書意在引導讀者領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茶事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發,提升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並期望推廣全民健康飲茶之道,使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讓茶文化豐富並美化每一位讀者的日常。
作者簡介:
勉衛忠,教授,歷史學博士,高級評茶師,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從事茶事生活的田野調查研究與教學工作。已在《中國茶葉》、《農業考古.茶文化專刊》、《茶博覽》、《世界文化》、《中國宗教》等刊物發表茶文化主題論文十餘篇。十多年來持續傳播中國茶文化,並提出「茶通八雅」的中華茶友概念,在全國茶文化界具有一定影響力。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茶事生活的發展與文化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晋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唐)陸羽《茶經》
茶及茶文化都源於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唐代陸羽《茶經》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今天,茶作為一種天然的綠色保健飲料,穩列世界三大飲料(茶、咖啡、可可)之首。茶文化作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其精髓體現在中國人的茶事生活中,使其成為大眾提高氣質、內涵、修養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古往今來,從人們參與茶事活動的行為文化看,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約定形成的行為模式,通常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中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時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從茶事活動的心態文化看,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的新的價値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是在茶事活動中產生的。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這就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如此看來,我們所研究的茶文化是屬於社會的「精神文明」範疇,它不能完全脫離「物質文明」。不管是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也就是茶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離開茶葉,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了。
第一節 茶樹起源與利用
茶樹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木本植物,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
植物學研究表明,較原始的山茶科植物起源於古第三紀的古新世和始新世之間,距今6000萬~5000萬年,而山茶屬植物的出現,在距今3000萬~2000萬年的古第三紀的漸新世。中國科學工作者推論茶樹是由古第三紀漸新世的寬葉木蘭經中新世(距今2000萬~500萬年)的中華木蘭演化而來。
很多國家的植物學家和茶學研究者利用多學科綜合研究,從茶樹的演化形成、自然環境的變遷、野生茶樹的分佈以及茶的詞源學等不同角度,論證了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和人工植茶的地方。
中國的西南地區是野生大茶樹分佈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地區,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近代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湖北等10個省(區)共發現野生大茶樹達200多處,其中70%分佈在西南地區,而主幹直徑在1公尺以上的特大型野生茶樹主要分佈在雲南。例如雲南普洱市鎮沅縣千家寨野生古茶樹,根據專家測定其樹高達25.6公尺,幹徑達1.2公尺,樹齡約為2700年;雲南省猛海縣巴達鄉大黑山密林中的巴達大茶樹,位於海拔1500公尺的原始森林中,於1961年被當地居民所發現,當時樹高32.12公尺、胸圍2.9公尺,樹齡在1700年左右;雲南省瀾滄縣富東鄉邦威村的邦威大茶樹,於1993年被發現,樹高11.8公尺,樹齡在1000年左右,介於野生型茶樹和栽培型野生茶樹之間,即過渡性野生大茶樹;位於雲南省猛海縣南糯山半坡寨海拔1100公尺山林中的南糯山大茶樹,成片分布,樹高5.5公尺,樹幅10公尺,主幹道直徑1.38公尺,樹齡在800年左右,屬栽培型的野生大茶樹。
近年來在雲南鎮沅、瀾滄、雙江等地還發現了成片的野生茶樹群,貴州道真縣洛龍鎮也發現了千年大茶樹。迄今為止,從全世界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的地域分佈來看,中國西南地區是野生大茶樹發現最多且分佈最集中的地區,這是原產地植物最顯著的植物地理學特徵。
任何一種作物或栽培的植物,都是從野生採集開始,而後才發展為人工栽培的。一個基本規律是,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種植物的國家或地區,多為該種植物原產區域。早在三皇五帝時代,華人祖先就已經發現並開始利用茶了。據《華陽國志》等史籍的記載,在西元前11世紀的周代,巴蜀一帶的茶樹就已經開始人工種植和栽培,並用其所產作為貢品。從秦漢到兩晋,四川一直是中國茶葉生產和消費主要地區。《茶經》中茶字的形、音,即茶、檟、蔎、荈、茗,首見於蜀人著作中的茶字就有四個,其發音也與巴蜀方言相近,這也從茶的利用和文化的角度證明了茶樹起源於中國的西南地區。
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之間許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史詩和古歌中都涉及茶,如湘西《苗族古歌》中有關苗人創世紀的回憶裡就提到了茶園,雲南德昂族的民族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意為「始祖的傳說」)中將茶視為人類的始祖。這些民間傳說和故事說明,在原始社會時期,中國西南地區的人民就已經發現了茶。唐代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起於魯周公。」陸羽是依據《神農食經》等古文獻的記載,認為飲茶起源於神農時代,後世在談及茶的起源時,也多將神農列為發現和利用茶的第一人,當然神農是後人塑造的一種形象,不可能是具體的人,但有關原始時代包括茶在內的各種發明,定位於神農時代是可信的。
神農時代,中國的先民們就把茶樹的嫩葉當成食物充飢,並發現了療疾的作用,此後把茶作為祭祀貢品,接著作為貢品進奉朝廷,中國茶事始於漢朝,興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逐漸演變為一種大眾化的飲料。歷史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如今全世界已有60餘個國家種茶,茶的總種植面積已達250萬公頃。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皆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過去的。
第一章 茶事生活的發展與文化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晋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唐)陸羽《茶經》
茶及茶文化都源於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唐代陸羽《茶經》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今天,茶作為一種天然的綠色保健飲料,穩列世界三大飲料(茶、咖啡、可可)之首。茶文化作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其精髓體現在中國人的茶事生活中,使其成為大眾提高氣質、內涵、...
推薦序
緒論(節錄)
本書由淺及深地帶領讀者們進入一個較為完整的茶生活世界,希望透過對本書的閱讀,能夠全面地了解茶知識,領略悠久的茶文化,歷練精湛的泡茶技藝,引導全民健康飲茶與修身養性,普及推廣全民的茶事生活,提高國民審美情趣,促進公民素養教育,茶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人到中年,與茶為伴。這個年齡段的男士一般普遍喜歡口感更為豐富的黑茶、青茶、紅茶和白茶,以黑茶的普洱茶和安化黑茶、青茶的武夷岩茶、紅茶的正山小種等為主。這些茶不僅口感好,層次豐富,更為重要的是有降脂減肥、助消化、利尿、解酒、降血壓、降血糖等功效,如黑茶中的茶胺酸能起到抑制血壓升高的作用,同時黑茶中的生物鹼和類黃酮物質有使血管壁鬆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徑的效用,透過血管舒張使血壓下降。
糖尿病是現代中老年人健康殺手之一,黑茶中有較多的茶多糖,對降血糖有明顯效果,其作用類似胰島素。而女士更喜歡綠茶、花茶(如菊花茶、玫瑰花茶、茉莉花茶),除了口感清香、淡雅外,女士同樣更看重茶的抗衰老保健功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家普遍喜歡喝老白茶加陳皮,配以紅棗、枸杞、紅糖等,不僅有助於改善氣血、美容養顏,還能清肺抗病毒,白茶因其養生保健功效被中年人爭相追捧。
緒論(節錄)
本書由淺及深地帶領讀者們進入一個較為完整的茶生活世界,希望透過對本書的閱讀,能夠全面地了解茶知識,領略悠久的茶文化,歷練精湛的泡茶技藝,引導全民健康飲茶與修身養性,普及推廣全民的茶事生活,提高國民審美情趣,促進公民素養教育,茶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人到中年,與茶為伴。這個年齡段的男士一般普遍喜歡口感更為豐富的黑茶、青茶、紅茶和白茶,以黑茶的普洱茶和安化黑茶、青茶的武夷岩茶、紅茶的正山小種等為主。這些茶不僅口感好,層次豐富,更為重要的是有降脂減肥、助消化、利尿、解酒、降血...
目錄
緒論
一、選題意義
二、相關研究回顧及創新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 茶事生活的發展與文化
第一節 茶樹起源與利用
第二節 茶事生活的起源與傳承
一、巴蜀起源從藥用到食用階段
二、少量種植供宮廷貴族飲用階段
三、成為普通飲料進入民間
四、嗜茶成俗大發展階段
五、近代的衰落階段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茶事的興盛
第二章 中國人共享的茶事生活
第一節 中國人愛茶事生活的原因
一、茶是中國的國粹
二、茶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三、習茶是中國人內涵情懷的體現
四、飲茶是一種保健方式
第二節 中華民族共享的茶事生活
一、生活的茶
二、享受的茶
三、境界的茶
第三章 生命週期的茶文化傳承與構建
第一節 0~35歲: 茶式教養與茶結良緣
一、茶式教養(0 ~ 10歲)
二、茶式成人(11 ~ 18歲)
三、茶結良緣(19 ~ 35歲)
第二節 36~59歲: 品茶品味品人生
一、個人修養
二、人際網絡
三、社會角色
四、文化認同
五、茶道養生
第三節 延壽與來世(60歲以上)
一、壽誕
二、喪俗
第四章 當代中國名優茶辨識與鑑賞文化
第一節 名優綠茶的辨識與鑑賞
一、綠茶的工藝
二、綠茶的分類
三、名優綠茶鑑賞
第二節 名優紅茶的辨識與鑑賞
一、紅茶的工藝
二、紅茶的分類
三、名優紅茶鑑賞
第三節 名優青茶的辨識與鑑賞
一、青茶的工藝
二、青茶的分類
三、名優青茶鑑賞
第四節 名優黑茶的辨識與鑑賞
一、黑茶的工藝
二、黑茶的分類
三、名優黑茶鑑賞
第五節 名優黃茶的辨識與鑑賞
一、黃茶的工藝
二、黃茶的分類
三、名優黃茶鑑賞
第六節 名優白茶的辨識與鑑賞
一、白茶的工藝
二、白茶的分類
三、名優白茶鑑賞
第五章 茶事生活之茶器美學
第一節 紫砂壺的基礎美學
一、紫砂壺的選購
二、紫砂壺的保養
三、紫砂壺基本泥料
四、紫砂壺的基本器型
第二節 鐵銀壺的養護文化
一、鐵壺的選購和養護
二、銀壺的保養和護理
第三節 碗與盞的使用之美
一、蓋碗的使用細節
二、建盞之美
第四節 茶 寵
一、茶寵的寓意
二、茶寵的挑選與講究
三、茶寵養護
第六章 茶事生活之泡飲科學與表達
第一節 泡茶技藝諸要素
一、擇水與水溫
二、翻葉底
三、乾泡法
四、洗茶
五、醒茶
第二節 科 學 飲 茶
一、飲茶科學
二、飲茶溫度
三、不同體質的飲茶法
第三節 茶事生活的表達
一、品茶術語
二、品茗術語
三、茶香辨聞
四、品茶修身
第七章 茶室的空間美學
第一節 茶室空間的選址
第二節 茶室空間的佈置
一、茶桌與坐具材質的選擇
二、裝飾物的妙用與格調的呈現
三、燈具的運用與意境的搭建
第三節 茶室茶席的設置
一、茶席的空間設計
二、茶席設計的色彩
三、定員的茶席設計
四、茶席設計中的插花選擇
五、茶席設計中的主體氣氛
第四節 茶室掛畫與經典茶樂
一、茶室掛畫
二、經典茶樂
附錄 經典茶詩與自選茶詩
參考文獻
緒論
一、選題意義
二、相關研究回顧及創新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 茶事生活的發展與文化
第一節 茶樹起源與利用
第二節 茶事生活的起源與傳承
一、巴蜀起源從藥用到食用階段
二、少量種植供宮廷貴族飲用階段
三、成為普通飲料進入民間
四、嗜茶成俗大發展階段
五、近代的衰落階段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茶事的興盛
第二章 中國人共享的茶事生活
第一節 中國人愛茶事生活的原因
一、茶是中國的國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