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認識飛機的駕駛與操作,
了解飛行員的所有飛行任務內容〜
◎駕駛艙和儀表板長什麼樣子?
◎引擎是如何啟動的呢?
◎飛機能夠上升到多高?
◎飛行的速度有多快?
◎如何克服緊急情況與搖晃,怎樣安全降落?
◎燃料是儲存在什麼地方呢?
◎空中巴士和波音飛機的自動降落功能有何不同?
◎如果天氣不好,無法看到跑道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當你搭飛機時,可能正好奇著駕駛艙裡發生了什麼事?透過這本書,從出發前的準備,到啟動、起飛、巡航、下降高度、進場、降落、緊急狀態的對應等,所有飛行員的任務內容,都將以彩色圖解方式實況報導,徹底解開隱藏在駕駛艙中的飛行祕密。
本書特色
1、【全彩圖解】認識飛機的駕駛與操作,了解怎麼將飛機開上天! 「從準備出發到降落,飛行員在駕駛艙裡到底在做些什麼呢?」「緊急狀況發生時,飛行員是如何應對的呢?」旅行和出差搭乘飛機時,你是否曾經對於「飛行員到底在做什麼」產生莫大的好奇心?正因為飛行員踏入駕駛艙以後這些過程都看不到,反而更加深了我們的疑惑與好奇。透過這本書,從出發前的準備,到啟動、起飛、巡航、下降高度、進場、降落、緊急事態的對應等,所有飛行員的任務內容,都將以彩色圖解方式實況報導。
2、作者是著名航空解說家,以實際參與過航線任務的角度,解說所有關於飛行的疑問,淺談飛機操作及裝置構造,希望能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將關於飛機的一切傳達給讀者。
作者簡介:
中村寬治
航空解說家。出生於神奈川縣橫濱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投身於全日空航空公司30多年,擔任波音727、747的飛航工程師,負責日本國內主要都市、以及世界10餘國、20多個都市的航線任務,總飛行時間為14,807小時33分。現在運用其航線上的飛行經驗,以實際參與過航線任務的角度,從事解說飛機構造、性能及飛航等工作及從事寫作。主要著作有《噴射客機的飛行原理》《飛行員在駕駛艙裡做什麼?》《飛機力學超入門》《噴射機引擎的科學》《飛機的構造與飛行原理(全彩修訂版)》(晨星出版)、《噴射引擎(應用篇)》《飛行物語》(日本航空技術協會)、《有趣易懂的飛機構造》(日本文藝社)等。
譯者簡介:
溫欣潔
1978年生,台灣桃園人。東海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關西外國語大學留學一年。
曾任光電企業的日文口譯人員,譯有山葉鋼琴的數位鋼琴操作手冊、《摩托車的基本構造(修訂版)》(晨星出版)等書。
章節試閱
第1章 飛行前的準備~Pre-flight
開始登機的時間約在出發時刻的前20分鐘(國際線則約30分鐘前)。在登機前,讓我們跟著飛行員的腳步,一起觀察飛行前的準備是如何進行吧! 1-03 首先是天候的確認 風向與跑道的關係?
行前簡報總是從天候確認展開序幕。目的地如果是視線不良的壞天氣就不用說了,即使是晴朗穩定的好天氣,也絕對不能省略確認出發地與目的地天氣的環節。主因就是飛機必須迎風起降。因此,在會議中審視天候、說明風向資訊時,不會出現類似「稍強的南風」這種含糊的用詞,而會以「風向為120°方向、風速為10m」這種精準的方式說明。
這也許跟屋頂上的風向雞沒有什麼關係,但真正的鳥群總是順著風的方向排成一列停留在電線或是港邊的防波堤上。這不僅是因為比較容易站得穩,迎著風站立,在要飛起來的時候,也會相對較為輕鬆。飛機也是一樣的原理,不管是起飛或是降落,迎著風就能夠有效減少滑行所需的距離。
當因為風向的關係使得跑道必須調整時,在出發地的機場,要指引飛機開往跑道的滑行道順序就會不同,出發路線也會有大幅差異。在目的地機場,因為使用的跑道不同而將使得抵達路線跟著改變,高度下降的時間點及應減速的時間點也會有所不同,當然,燃料的消耗量也一定會受到影響。
天候調查並不僅止於出發地及目的地。當無法在預定目的地降落時的替代機場天候,或更慎重的,飛航途中所有機場的天候,都在確認的範圍。此外,航線上的天候狀況、選擇盡可能不會造成飛機搖晃的路線及高度、還有與起降的需求恰恰相反,對於在空中飛行較有利的強勁順風、或是微微的逆風等所需的路線及高度,也都在審查選定的範圍。
1-05 設定飛行計畫 除了安全、舒適之外,效率也很重要
從天候調查到所有航空資訊,可以確認飛行區域的限制以及亂流的狀況,進而選定一個能夠提供旅客安全且舒適的飛行路線、飛行高度及飛行速度。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資訊,就是提供給該航班飛行員的即時訊息:例如「38(飛行高度38,000英呎)會造成激烈搖晃,若降到36則較為平順」這樣的即時資訊,提供飛行員在選擇飛行高度時的一個參考依據。
而重要性僅次於安全、舒適的,就是效率了。所謂有效率地飛行,就是以一個能夠節省燃料的飛行高度、路線及速度來飛行,可想而知其重要性當然不在話下。影響燃料消耗多少的主要因素,就是空中的風。雖然對於起飛及降落而言,迎風是較為有利的,然而,當飛機已到達上空,迎風就變成不利因素,反而是順風飛行的效率較好了。以下一頁的上圖為例,冬天從羽田機場往福岡的飛行路線中,因為噴射氣流會迎面而來,因此改選擇風勢較弱的低空飛行以節省燃料。
此外,每架飛機所搭載的燃料份量不能只足夠到達預定目的地。每次飛行都必須考量到無法降落在原定目的地的可能,因此必須額外搭載可能要飛向其他機場所需的替代燃料、當無法在預定高度及速度飛行時所需的補正燃料、可於空中待機的燃料,及在地面上滑行所需的燃料。
因此,不同的機種,其搭載燃料的總量也會天差地遠。若以波音B777與B747來作比較,在相同的載客人數下,飛到紐約所需要的燃料就差了約200桶。
1-07 如何將酬載量發揮到極致? 從各個角度考量後整合計算!
航空公司必須要收費才能提供旅客及貨物運送服務。因此,我們應該先區分「可運送的重量」和「為了提供運送服務所無法省略的基本重量」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將「可運送重量」,也就是酬載量(獲利)提升到最高,可以說是訂定航運計畫的最大目標之一。
為了提供運送服務所需的基本重量,包括了飛機本體重量、救生衣等緊急逃生裝備、機組員及其行李、服務旅客所用的物品等,這些的加總就稱為航運重量。從下一頁的圖中我們可以了解,最大酬載量其實就是最大零燃料重量減掉航運重量所得到的值。最大酬載量大約為最大起飛重量的20%左右,在飛機規格表上所記載的Payload即為此值。
因為國內線與國際線的座位分配、機組員規模、服務旅客所用之物品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相同機種,國際線客機的重量一定會重很多。因此,通常國際線客機的最大零燃料重量及最大降落重量的值都會設定較大。而貨機因為不需要座位及服務用品,因此其航運重量可以大幅減少,酬載量也能達到旅客機的好幾倍。
然而,如果酬載量加上搭載的燃料超過最大起飛重量,會使得飛機無法起飛;到達目的地時的重量若超過最大降落重量,則會使得飛機無法降落;此外,機場的跑道狀態與周邊的障礙物等因素,也可能會使起降所需控制的重量有所限制,因此,必須要審慎確認以上所有因素後,才能決定可安全起飛的最大重量。
1-10 飛機的行前準備 周圍車輛的功能?
從候機室等待登機時,可以看到飛機為了行前準備,周圍被許多車輛包圍。拖拉機是運送貨櫃的車輛;貨櫃則會透過起重升降機裝入機體下方的貨物室;上完貨櫃後,貨物卡車會將手持行李同樣搬運到貨物室裝載;食物飲料等客服用品會由客艙服務車從飛機左側最後方的出入口,或是右側最前方的出入口進行裝載;停在機翼下方的則是燃料加油車;最後是與飛機前輪相連結的牽引車,等到一切就緒後將飛機後推(推至滑行道)。
飛機正在進行行前準備的同時,在客艙中,飛行員與機組人員也會進行簡報。同一航班的機組全體人員都共享資訊,對於完成一趟安全、舒適又有效率的飛行,是最重要的事。簡報的內容,除了飛行航線、高度、花費時間、替代機場及其所需時間、亂流等航行相關的全盤狀況,包括滅火器等客艙內裝置的緊急裝備和發生緊急狀況時的對應方法確認也不容忽視。
如果發生火災等緊急狀況,機內所有人員都必須在90秒內逃離飛機(90秒規則)。因此通常飛機所有的機艙門,包括出入口,都會設置逃生滑梯。一旦遇到緊急狀況機門開啟,自動逃生滑梯會在10秒內膨脹並滑降到地面。當登機完畢機門關閉後,機內會廣播「機艙門模式設定請準備就緒」,其實就是指示負責各機艙門的機組人員設定自動彈出逃生滑梯裝置。
第2章 引擎啟動∼Engine Start
當我們終於找到位置坐下時,駕駛艙那一頭在進行著什麼步驟呢?接著我們會聽到引擎啟動的聲音,飛機又是如何啟動的呢?
2-02 開始登機 駕駛艙裡在進行著什麼事?
當機長完成航運所需的所有準備後,乘客就可以開始登機了。通常登機時間是出發時間的15∼20分鐘前,因此飛行員會在出發前1小時以前集合,進行約40分鐘的航務簽派員簡報、飛機狀況確認、飛機外部點檢、及客艙機組人員簡報等事項。
第1章 飛行前的準備~Pre-flight
開始登機的時間約在出發時刻的前20分鐘(國際線則約30分鐘前)。在登機前,讓我們跟著飛行員的腳步,一起觀察飛行前的準備是如何進行吧! 1-03 首先是天候的確認 風向與跑道的關係?
行前簡報總是從天候確認展開序幕。目的地如果是視線不良的壞天氣就不用說了,即使是晴朗穩定的好天氣,也絕對不能省略確認出發地與目的地天氣的環節。主因就是飛機必須迎風起降。因此,在會議中審視天候、說明風向資訊時,不會出現類似「稍強的南風」這種含糊的用詞,而會以「風向為120°方向、風速為10m」這種精準的方式...
作者序
透過連接著出境大廳與天空之間空橋上的小窗,隱隱約約可以一窺駕駛艙。雖然我們都知道駕駛員肯定在忙著一大堆操作,但是「從準備出發到降落,飛行員在駕駛艙裡到底在做些什麼呢?」「緊急狀況發生時,飛行員是如何應對的呢?」⋯⋯在準備翱翔天際的那一刻,我們也愈來愈渴望好奇心能得到滿足。
這本書,從飛行前的準備到降落,隨著整個航程的轉變,來說明飛行員的操作方式及裝置構造。此外,我們也會論及部分緊急狀況發生時的警報設備以及緊急操作。
關於操作方式與裝置的部分,我們透過比較兩大雙引擎飛機龍頭──波音的B777與空中巴士的A330的方式進行說明。雖然B777與A330同為雙引擎飛機,但從A330選用側置操縱桿,B777卻採用傳統操縱桿等差異看來,兩者在設計構想上確有顯著的不同,操作順序也必然有所差異。透過兩者間差異的比較,相信能夠使讀者更加理解每一步操作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各種裝置的構造。
不僅如此,我們也將淺談以前的飛機操作及裝置構造。例如,對於現在飛機不可或缺的FMS(飛行管理系統)尚未問世時,飛機操作順序當然不會一致,而藉由比較兩時期的操作方式,相信更能理解FMS的功能。
在第1章裡,我們將介紹確保飛航手冊為最新狀態的重要性,並跟著飛行員的腳步,從出發前的航行簡報到登機門等待進入飛機的過程,都將一一介紹。
第2章,介紹從乘客登機到起飛前的滑行。在此,引擎構造及引擎啟動的順序將是重點。此外,也會針對操縱裝置及能夠使飛機順利在跑道滑行的裝置進行說明。
第3章,終於要起飛了。如何設定起飛所需的推力?空中巴士與波音飛機有何差異?推力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在這個章節中,一起尋找答案吧。
第4章將介紹空中巴士與波音飛機之間自動駕駛系統的差異。在歐洲一向由手排車取得壓倒性勝利;在美國卻以自排車為主流,而旅客機的世界有沒有可能不同呢?
第5章將解說飛機巡航時的操作以及飛機可飛多快、多高、多遠。不僅如此,飛機搖晃的原因,也將在此章節得到解答。
第6章開始,飛機將結束漫長的巡航,開始準備降落。而飛機絕對不是單純透過減少升力來降落。在這一章節,我們會介紹降落的方式以及降落的種類。
第7章會介紹降落時的操作內容、降落也需要推力的理由,以及各機種特有的降落姿態。自動著陸系統(Auto-landing)也會在這一章節進行解說。
第8章則是針對緊急事故發生時飛行員的操作及應對方法進行解說。此外,也將提及空中巴士與波音飛機對於提醒飛行員的異常警報系統,其構想的差異。
對於所有關於飛行的疑問,希望透過本書可以為讀者提供或多或少的幫助。
透過連接著出境大廳與天空之間空橋上的小窗,隱隱約約可以一窺駕駛艙。雖然我們都知道駕駛員肯定在忙著一大堆操作,但是「從準備出發到降落,飛行員在駕駛艙裡到底在做些什麼呢?」「緊急狀況發生時,飛行員是如何應對的呢?」⋯⋯在準備翱翔天際的那一刻,我們也愈來愈渴望好奇心能得到滿足。
這本書,從飛行前的準備到降落,隨著整個航程的轉變,來說明飛行員的操作方式及裝置構造。此外,我們也會論及部分緊急狀況發生時的警報設備以及緊急操作。
關於操作方式與裝置的部分,我們透過比較兩大雙引擎飛機龍頭──波音的B777與空中巴士的...
目錄
推薦序1 何飛
推薦序2 詹姆士
作者序
第1章 飛行前的準備~Pre-flight
1-01 飛行員與飛航手冊的關係
1-02 會議開始
1-03 首先是天候的確認
1-04 確認航空情報
1-05 設定飛行計畫
1-06 飛機有多重?
1-07 如何將酬載量發揮到極致?
1-08 確認飛機平衡
1-09 迎向登機門
1-10 飛機的行前準備
1-11 喚醒飛機的頭腦
1-12 飛機的姿勢與陀螺儀的關係
專欄1 飛行員的制服有何功用?
第2章 引擎啟動~Engine Start
2-01 駕駛艙長什麼樣子?
2-02 開始登機
2-03 出發前的5分鐘
2-04 噴射引擎與飛行儀器
2-05 引擎啟動的準備
2-06 引擎啟動
2-07 邁向跑道
2-08 確認操縱裝置
2-09 從滑行道往跑道前進
2-10 飛機燈的使用方法
2-11 無線裝置的操作
專欄2 從INS到PMS,再到FMS
第3章 起飛~Take off
3-01 設定起飛推力
3-02 起飛推力的設定方式
3-03 起飛推力有多大?
3-04 開始加速準備起飛
3-05 V1
3-06 VR
3-07 機輪離地(Lift off)
3-08 V2
3-09 起飛推力轉換為爬升推力
3-10 並非一直保持最大推力
3-11 兩種起飛方法
3-12 什麼是前進的「推力」?
專欄3 後推(Push Back)與引擎啟動
第 4 章 爬升~Climb
4-01 顯示上升的量測儀表
4-02 空速指示表
4-03 安全飛行所必要的速度
4-04 氣壓高度表
4-05 飛行高度(Flight level)
4-06 可爬升到什麼程度?
4-07 利用量測儀表進行盤旋
4-08 如何盤旋?
4-09 線控飛行(Fly by wire)
4-10 何時可以啟動自動駕駛?
4-11 靠著一顆旋鈕就能進行盤旋
專欄4 點亮外部燈的目的
第5章 巡航~Cruise
5-01 Level off(進入水平飛行)
5-02長程巡航是階段式上升巡航
5-03 短程巡航
5-04 以ECON速度降低飛行成本
5-05 FMS(飛行管理系統)
5-06 如何在航線上飛行?
5-07 不容忽視的剩餘燃料確認
5-08 從哪個位置的燃料開始使用?
5-09 能夠飛得多遠?
5-10 能夠飛得多高?
5-11 能夠飛得多快?
5-12 不可思議的馬赫世界
5-13 為什麼旅客機會搖晃?
5-14 如何得知目前位置?
專欄5 駕駛艙裡聽到的聲音
第6章 下降高度並準備進場~Decent & Approach
6-01 開始下降
6-02 如何下降?
6-03 兩種下降方式
6-04 怠速會造成阻力
6-05 座艙壓力高度也會下降
6-06 啟動防冰凍裝置
6-07 空中待機
6-08 將高度表設定為QNH
專欄6 「三倍法則」
第7章 降落~Landing
7-01 開始進場!
7-02 確認可使用的跑道
7-03「Flap One」
7-04「搭上ILS」?
7-05 Gear Down(放下起落裝置)
7-06 降落姿態
7-07 看不見跑道!怎麼辦?
7-08 Go around(重飛)
7-09 Flare(著陸前的平飄操作)
7-10 VREF
7-11 降落所需的距離
7-12 Auto-landing(自動降落)
7-13 各種減速裝置的功用
7-14 降落後儘速離開跑道
專欄7 與空中飛翔的始祖們相遇
第8章 緊急狀況~Emergency
8-01 什麼是運用界限
8-02 中止引擎啟動的原因
8-03 RTO(放棄起飛)
8-04 重新起飛
8-05 釋放燃料的方法
8-06 如何緊急下降高度?
8-07 在太平洋上空發生引擎故障
8-08 發生火災怎麼辦?
8-09 油壓裝置故障了!
8-10 發電機故障了!
8-11 ETOPS180認證是什麼?
8-12 如何選擇緊急降落的機場?
8-13 防撞系統會在何時啟動?
8-14 黑盒子的功能
8-15 警報系統的構造
8-16 模擬訓練
推薦序1 何飛
推薦序2 詹姆士
作者序
第1章 飛行前的準備~Pre-flight
1-01 飛行員與飛航手冊的關係
1-02 會議開始
1-03 首先是天候的確認
1-04 確認航空情報
1-05 設定飛行計畫
1-06 飛機有多重?
1-07 如何將酬載量發揮到極致?
1-08 確認飛機平衡
1-09 迎向登機門
1-10 飛機的行前準備
1-11 喚醒飛機的頭腦
1-12 飛機的姿勢與陀螺儀的關係
專欄1 飛行員的制服有何功用?
第2章 引擎啟動~Engine Start
2-01 駕駛艙長什麼樣子?
2-02 開始登機
2-03 出發前的5分鐘
2-04 噴射引擎與飛行儀器
2-05 引擎啟動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