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取穴、對症用穴、一穴雙法定位,讓你更即時地解除症狀
按對了,氣就通了!!讓你真正學會穴位精髓。
•不同部位要用不同的按摩手法,才能真正地刺激穴位,達到緩解的效用。
•不同症狀需要不同的穴位搭配運用,才是最有效的穴位按摩。
★用簡單的數字記法,教會讀者中醫經穴的入門基礎。
一人、二陰陽、三焦……十四正經,好記好背誦,從這樣的解說中,讀者能很快地吸收最基礎的經絡穴位知識,熟悉人體經絡的原理,甚至是經絡表裡的配搭。讓讀者能快速找到對症的部位。
★一穴雙取,一個穴位有精準取穴和快速取穴,二者並用取穴更方便。
一般經絡書籍的取穴法,常是坊間常用的簡易取穴,但穴位會因個人身材體型而有變化;因此最精準的取穴是人體解剖學的方式。本書則是兩者兼用,讓讀者取穴更加容易。
★按摩手法依穴位不同、取穴大小,而有不同手法。
按摩不只是用按的,還有推拿、掐捏……等多種手法。本書會按穴位的部位、大小,教讀者用最恰當的方式去刺激穴位,達到到最好的緩解自身症狀。
★除了十四正經的穴位外,還有經外奇穴,讓讀者更容易解決自身症狀。
本書除了教導十四正經408個穴位,還外加了中醫常用的「經外奇穴」篇,這些穴位不一定是在正經或絡脈上,但其穴仍有治療功效,也能緩解特殊的症狀。
★實戰篇除了對症下藥外,也教讀者如何速查對症穴位;抓主症、分三焦,定經絡、找穴位。
抓主症、分三焦,定經絡、找穴位。是中醫診療是的主要手法之一。因為十四正經分陰陽、手足,所以頭痛不一定是按頭部,有可能在手上、足上。而本書就列表,幫讀者整理好十四經絡的陰陽表裡,抓出各部位疼痛應用何處的穴位來處理。
★實戰篇的對症按摩,讓讀者痠痛按摩不求人,自己就能依圖尋穴,對症下藥。
作者簡介:
陳紅
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推拿科主治醫師,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致力於中醫針灸、推拿等外治療法的研究與科普工作。
他的治療以「調心、調身、調息」為主,以「氣血自然」為理念,注重手摸心會、動態診查、整體關注。希望患者在輕鬆愉快中得到調理和治療。
章節試閱
一人 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十二字訣中的「一」既指人又指天,人即人體,天即自然。
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國古代經典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有云:「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意思是:人生於天地之間,仰賴於自然而生存,也就要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人離不開天地,故應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黃帝內經》還強調:「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意思是:凡在天地之間、四季之時,無論是地之九州,還是人的九竅、五臟、十二關節,都是和自然之氣相通的。中醫認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跟天地、自然有連接和溝通的,並且人體內的經絡、氣血、臟腑也跟天地、自然有溝通,自然的變化在我們身體上都有相應的表達。
「天人合一」是中醫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中醫養生注重順應自然,特別是在治未病方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儘量做到順應四時調攝、遵循晝夜晨昏調養,比如: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飲食調配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動靜合宜,衣著適當。
二陰陽 陰陽之道
陰陽,在中國古代哲學裡是相同的元素,是對自然界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陰陽二氣既對立又統一的結果。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與變化。簡單來說,陰陽即把所有的事物都一分為二,一體兩面,陰陽雙方既是對立的,又統一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中醫學引用陰陽學說來解釋醫學中的諸多問題,貫穿於中醫學的各個領域,用以解釋人體的生命活動,疾病的發生和變化,並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體的陰陽是調節機體代謝和生理功能活動的主要因素,也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人體陰陽和,才說健康之道。陰陽最講究的是平衡,健康的機體必須使體內的陰陽保持在平衡的狀態,中醫稱為「陰平陽祕」。陰陽不平衡可稱為陰陽失調,是指人體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人體陰陽兩方面失去相對的平衡與協調,比如氣血的不平衡、經絡的不平衡等。當出現陰陽失調的狀況時,人就容易生病。
不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還是飲食勞倦等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均能導致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很複雜,從其臨床表現看,主要有陰陽的偏勝、陰陽的偏衰、陰陽的互損等。
一人 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十二字訣中的「一」既指人又指天,人即人體,天即自然。
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國古代經典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有云:「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意思是:人生於天地之間,仰賴於自然而生存,也就要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人離不開天地,故應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黃帝內經》還強調:「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意思是:凡在天地之間、四季之時,無論是地之九州,還是人的九竅、五...
作者序
自序
我是一名北京三甲醫院針灸推拿科的大夫,每天在臨床一線工作,接觸了不少的患者。我和很多患者朋友交流過,發現運動少、久坐、熬夜、飲食不規律等都是他們的生活常態,特別是對於年輕患者來說,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和工作帶來的雙重壓力也越來越大,無論是個人還是家人的健康問題都令人擔憂。從醫多年,我積累了一定的按摩保健、按摩治療疾病的經驗,想在此分享給您,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給您和您的家人多添一份健康保障。
經絡穴位是人體的「藥庫」
「經絡者,所以能訣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通過瞭解古人對經絡穴位的描述,不難看出其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我們常說經絡穴位是人體自帶的「大藥庫」,通過刺激經絡穴位,可以激發身體的自癒力和提升自我調節的力量,從而起到預防保健、治療疾病的作用。
按摩療法安全有效
按摩療法,是通過經絡的疏通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非藥物療法,不僅可以治療疾病,緩解常見的小病小痛,還可以「治未病」;在疾病處於萌芽狀態時就被解決掉。不用打針吃藥,也無毒副作用,動手按一按穴位,簡單有效,並且隨時隨地都能操作,可以實實在在地解決我們的困擾。因此,很多人想要通過學習按摩來養生保健,可惜的是不少人半途而廢,覺得中醫實在難懂,連門兒都還沒入就草草放棄。其實,不是中醫難學,而是您沒有找對方法,無法理清學習思路。
零基礎也能學會
從醫這些年,我收集了很多想要學習按摩的患者的真實需求,然後進行歸類、分析和梳理總結,將新手學習經絡穴位按摩分為三大塊,即基礎篇、進階篇、實戰篇。這三大塊是經絡穴位按摩的核心,是零基礎者學習經絡按摩的方法。看完本書,相信您會有所收穫。在系統學習經絡穴位按摩後,您還需要多動手練習,因為只有實踐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很多小病小痛,往往用現代醫學設備檢查不出明顯異常,不少人選擇忽視不聞,任憑小病隨著時間的流逝,拖延成大病。其實,中醫除了治療,更多在於預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加需要的是自己有所作為,有意識地管理身體,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學會一些簡單的中醫養生方法,利用中醫的智慧和實用技法保護自己,愛護家人。即使是小病小痛也要及時自我調理,做到治未病,防患於未然,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初心。
陳紅
自序
我是一名北京三甲醫院針灸推拿科的大夫,每天在臨床一線工作,接觸了不少的患者。我和很多患者朋友交流過,發現運動少、久坐、熬夜、飲食不規律等都是他們的生活常態,特別是對於年輕患者來說,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和工作帶來的雙重壓力也越來越大,無論是個人還是家人的健康問題都令人擔憂。從醫多年,我積累了一定的按摩保健、按摩治療疾病的經驗,想在此分享給您,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給您和您的家人多添一份健康保障。
經絡穴位是人體的「藥庫」
「經絡者,所以能訣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痛則不通、通則...
目錄
目次
第一章 經絡穴位按摩基篇
學會經絡穴位按摩大有好處
經絡穴位按摩的三大用途
通過經絡穴位瞭解健康狀況
如何學習經絡穴位按摩
學習中醫理論——打基礎
瞭解經絡穴位——進階之路
按摩經絡穴位——動手實戰
學習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經絡穴位按摩的前提
搭建中醫基礎理論整體觀
一人
二陰陽
三焦
四季
五臟
六腑
七情
八虛
九竅
十判斷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
十二經脈
第二章 經絡穴位按摩進階篇
認識經絡、穴位、按摩
什麼是經絡
什麼是穴位
什麼是按摩
經絡、穴位與按摩的關係
按摩的適應證
按摩的禁忌證
按摩的體位
8種常用的按摩手法
摩法
敲法
按動法
揉法
推法
拿法
伸法
活法
人體經絡系統
人體腧穴
常用取穴法
第一節 手太陰肺經
中府穴 LU1 | 尺澤穴 LU5
雲門穴 LU2 | 天府穴 LU3 | 俠白穴 LU4 |孔最穴 LU6 |列缺穴 LU7
經渠穴 LU8 | 太淵穴 LU9 | 魚際穴 LU10 | 少商穴 LU11
第二節 手陽明大腸經
商陽穴 LI1 | 二間穴 LI2 | 三間穴 LI3 | 合谷穴 LI4
陽溪穴 LI5 | 偏歷穴 LI6 | 溫溜穴 LI7 | 下廉穴LI8 |上廉穴 LI9 | 手三里穴 LI10
曲池穴 LI11 | 肘髎穴 LI12 | 手五里穴 LI13 | 臂臑穴 LI14
肩髃穴 LI15 | 巨骨穴 LI16 | 天鼎穴 LI17 | 扶突穴 LI18 | 口禾髎穴 LI19 |
迎香穴 LI20
第三節 足陽明胃經
承泣穴 ST1 | 四白穴 ST2 | 巨髎穴 ST3 |地倉穴 ST4 |大迎穴 ST5 |
頰車穴 ST6
下關穴 ST7 | 頭維穴 ST8 | 人迎穴 ST9 | 水突穴 ST10 | 氣舍穴 ST11 |
缺盆穴 ST12 |氣戶穴 ST13 | 庫房穴 ST14
屋翳穴 ST15 | 膺窗穴 ST16 | 乳中穴 ST17 | 乳根穴 ST18 | 不容穴 ST19 |
承滿穴 ST20 |梁門穴 ST21 | 關門穴 ST22
太乙穴 ST23 | 滑肉門穴 ST24 | 天樞穴 ST25| 外陵穴 ST26 | 大巨穴 ST27 |
水道穴 ST28
歸來穴 ST29 | 氣衝穴 ST30 | 髀關穴 ST31| 伏兔穴 ST32 | 陰市穴 ST33 |
梁丘穴 ST34
犢鼻穴 ST35 | 足三里穴 ST36| 上巨虛穴 ST37 | 條口穴 ST38 |下巨虛穴 ST39 | 豐隆穴 ST40
解溪穴 ST41 | 衝陽穴 ST42 | 陷谷穴 ST43 | 內庭穴 ST44 | 厲兌穴 ST45
第四節 足太陰脾經
隱白穴 SP1 | 大都穴 SP2 | 太白穴 SP3 | 公孫穴 SP4
商丘穴 SP5 | 三陰交穴 SP6 | 漏谷穴 SP7 | 地機穴 SP8 | 陰陵泉穴 SP9
血海穴 SP10| 箕門穴 SP11| 衝門穴 SP12 | 府舍穴 SP13 | 腹結穴 SP14 |
大橫穴 SP15
腹哀穴 SP16 | 食竇穴 SP17 | 天溪穴 SP18 | 胸鄉穴 SP19 | 周榮穴 SP20 |
大包穴 SP21
第五節 手少陰心經
極泉穴 HT1 | 青靈穴 HT2 | 少海穴 HT3 | 靈道穴 HT4 | 通里穴 HT5
陰郤穴 HT6 | 神門穴 HT7 | 少府穴 HT8 | 少衝穴 HT9
第六節 手太陽小腸經4
少澤穴 SI1 | 前谷穴 SI2 | 後溪穴 SI3| 腕骨穴 SI4
陽谷穴 SI5 | 養老穴 SI6| 支正穴 SI7| 小海穴 SI8 |肩貞穴 SI9
臑俞穴 SI10 | 天宗穴 SI11 | 秉風穴 SI12 | 曲垣穴 SI13 | 肩外俞穴 SI14 |
肩中俞穴 SI15
天窗穴 SI16 | 天容穴 SI17 | 顴髎穴 SI18 | 聽宮穴 SI19
第七節 足太陽膀胱經
睛明穴 BL1 | 攢竹穴 BL2| 眉衝穴 BL3 | 曲差穴 BL4 | 五處穴 BL5 |
承光穴 BL6
通天穴 BL7 | 絡郄穴 BL8 | 玉枕穴 BL9| 天柱穴 BL10
大杼穴 BL11 | 風門穴 BL12 | 肺俞穴 BL13| 厥陰俞穴 BL14 | 心俞穴 BL15
督俞穴 BL16 | 膈俞穴 BL17 | 肝俞穴 BL18|膽俞穴 BL19| 脾俞穴 BL20
胃俞穴 BL21| 三焦俞穴 BL22 | 腎俞穴 BL23| 氣海俞穴 BL24 |
大腸俞穴 BL25
關元俞穴 BL26 | 小腸俞穴 BL27 | 膀胱俞穴 BL28 | 中膂俞穴 BL29 |
白環俞穴 BL30 | 上髎穴 BL31
次髎穴 BL32 | 中髎穴 BL33 | 下髎穴 BL34 | 會陽穴 BL35 | 承扶穴 BL36 |
殷門穴 BL37
浮郤穴 BL38 | 委陽穴 BL39 | 委中穴 BL40| 附分穴 BL41 | 魄戶穴 BL42 |
膏肓穴 BL43
神堂穴 BL44 |譩譆穴 BL45 | 膈關穴 BL46 | 魂門穴 BL47 | 陽綱穴 BL48 |
意舍穴 BL49 | 胃倉穴 BL50 | 肓門穴 BL51 122-123
志室穴 BL52 | 胞肓穴 BL53 | 秩邊穴 BL54 | 合陽穴 BL55 | 承筋穴 BL56 |
承山穴 BL57 124-125
飛揚穴 BL58 | 跗陽穴 BL59 | 昆侖穴 BL60| 僕參穴 BL61 | 申脈穴 BL62 |
金門穴 BL63
京骨穴 BL64 | 束骨穴 BL65| 足通谷穴 BL66 | 至陰穴 BL67
第八節 足少陰腎經
湧泉穴 KI1 | 然谷穴 KI2 | 太溪穴 KI3| 大鐘穴 KI4
水泉穴 KI5 | 照海穴 KI6| 複溜穴 KI7| 交信穴 KI8
築賓穴 KI9| 陰谷穴 KI10| 橫骨穴 KI11 | 大赫穴 KI12
氣穴穴 KI13 | 四滿穴 KI14 | 中注穴 KI15 | 肓俞穴 KI16| 商曲穴 KI17 |
石關穴 KI18 | 陰都穴 KI19
腹通谷穴 KI20 | 幽門穴 KI21 | 步廊穴 KI22 | 神封穴 KI23 | 靈墟穴 KI24 |
神藏穴 KI25 | 彧中穴 KI26 | 俞府穴 KI27
第九節 手厥陰心包經
天池穴 PC1 |天泉穴 PC2 | 曲澤穴 PC3 | 郤門穴 PC4 | 間使穴 PC5
內關穴 PC6 | 大陵穴 PC7 | 勞宮穴 PC8 |中衝穴 PC9
第十節 手少陽三焦經
關衝穴 TE1 | 液門穴 TE2 | 中渚穴 TE3| 陽池穴 TE4
外關穴 TE5 | 支溝穴 TE6 | 會宗穴 TE7 | 三陽絡穴 TE8 | 四瀆穴 TE9 |
天井穴 TE10
清冷淵穴 TE11 | 消濼穴 TE12 | 臑會穴 TE13| 肩髎穴 TE14| 天髎穴 TE15 |
天牖穴 TE16
翳風穴 TE17 | 瘈脈穴 TE18 | 顱息穴 TE19 | 角孫穴 TE20| 耳門穴 TE21 |
耳和髎穴 TE22 | 絲竹空穴 TE23
第十一節 足少陽膽經
瞳子髎穴 GB1 | 聽會穴 GB2 | 上關穴 GB3 | 頷厭穴 GB4 | 懸顱穴 GB5 |
懸厘穴 GB6
曲鬢穴 GB7 | 率谷穴 GB8 | 天衝穴 GB9 | 浮白穴 GB10 | 頭竅陰穴 GB11 |
完骨穴 GB12 | 本神穴 GB13 | 陽白穴 GB14
頭臨泣穴 GB15 | 目窗穴 GB16 | 正營穴 GB17 | 承靈穴 GB18 |
腦空穴 GB19 | 風池穴 GB20
肩井穴 GB21 | 淵腋穴 GB22 | 輒筋穴 GB23 | 日月穴 GB24 |
京門穴 GB25 | 帶脈穴 GB26
五樞穴 GB27 | 維道穴 GB28 | 居髎穴 GB29 | 環跳穴 GB30|
風市穴 GB31
中瀆穴 GB32 | 膝陽關穴 GB33 | 陽陵泉穴 GB34| 陽交穴 GB35 |
外丘穴 GB36 | 光明穴 GB37
陽輔穴 GB38 | 懸鐘穴 GB39 | 丘墟穴 GB40 | 足臨泣穴 GB41 |
地五會穴 GB42 | 俠溪穴 GB43 | 足竅陰穴 GB44
第十二節 足厥陰肝經
大敦穴 LR1 | 行間穴 LR2 | 太衝穴 LR3 | 中封穴 LR4 | 蠡溝穴 LR5 |
中都穴 LR6
膝關穴 LR7 | 曲泉穴 LR8| 陰包穴 LR9 | 足五里穴 LR10
陰廉穴 LR11 |急脈穴 LR12 | 章門穴 LR13| 期門穴 LR14
第十三節 任脈
會陰穴 CV1 | 曲骨穴 CV2| 中極穴 CV3 | 關元穴 CV4 | 石門穴 CV5
氣海穴 CV6 | 陰交穴 CV7 | 神闕穴 CV8 | 水分穴 CV9 | 下脘穴 CV10
建里穴 CV11 | 中脘穴 CV12| 上脘穴 CV13 |巨闕穴 CV14 | 鳩尾穴 CV15|
中庭穴 CV16
膻中穴 CV17 | 玉堂穴 CV18 | 紫宮穴 CV19 | 華蓋穴 CV20
璇璣穴 CV21 |天突穴 CV22 | 廉泉穴 CV23 | 承漿穴 CV24
第十四節 督脈
長強穴 GV1 | 腰俞穴 GV2 | 腰陽關穴 GV3| 命門穴 GV4| 懸樞穴 GV5
脊中穴 GV6 | 中樞穴 GV7 | 筋縮穴 GV8 | 至陽穴 GV9
靈台穴 GV10 | 神道穴 GV11 | 身柱穴 GV12| 陶道穴 GV13 | 大椎穴 GV14 |
啞門穴 GV15
風府穴 GV16| 腦戶穴 GV17 | 強間穴 GV18 | 後頂穴 GV19
百會穴 GV20| 前頂穴 GV21 | 囟會穴 GV22 | 上星穴 GV23
神庭穴 GV24 | 素髎穴 GV25 | 水溝穴 GV26| 兌端穴 GV27 | 齦交穴 GV28 |
印堂穴 GV29
第十五節 經外奇穴
頭面頸部穴
四神聰穴 EX-HN1 | 當陽穴 EX-HN2 | 魚腰穴 EX-HN4 |
太陽穴 EX-HN5
耳尖穴 EX-HN6 | 球後穴 EX-HN7 | 上迎香穴 EX-HN8 |
內迎香穴 EX-HN9
聚泉穴 EX-HN10 | 海泉穴 EX-HN11 | 金津穴 EX-HN12| 玉液穴 EX-HN13|
翳明穴 EX-HN14 | 頸百勞穴 EX-HN15
胸腹部穴
子宮穴 EX-CA1
腰背臀部穴
定喘穴 EX-B1| 胃脘下俞穴 EX-B3
夾脊穴 EX-B2| 痞根穴 EX-B4| 下極俞穴 EX-B5 | 腰宜穴 EX-B6 |
腰奇穴 EX-B9
腰眼穴 EX-B7| 十七椎穴 EX-B8
上肢穴
肘尖穴 EX-UE1 | 二白穴 EX-UE2 | 中泉穴 EX-UE3 | 中魁穴 EX-UE4
大骨空穴 EX-UE5 | 小骨空穴 EX-UE6 | 腰痛點穴 EX-UE7 |外勞宮穴 EX-UE8 |
八邪穴 EX-UE9 | 四縫穴 EX-UE10
十宣穴 EX-UE11
下肢穴
髖骨穴 EX-LE1 | 鶴頂穴 EX-LE2| 百蟲窩穴 EX-LE3
內膝眼穴 EX-LE4 | 膽囊穴 EX-LE6
闌尾穴 EX-LE7 | 內踝尖穴 EX-LE8 | 外踝尖穴 EX-LE9 | 八風穴 EX-LE10 |
獨陰穴 EX-LE11 | 氣端穴EX-LE12
第三章 經絡穴位按摩實戰篇
按摩呵護全家健康
確定病症
確定調理方向
抓主症、分三焦
定經絡、找穴位
運用理論知識實例
附錄:十四經脈腧穴及經外奇穴拼音索引
目次
第一章 經絡穴位按摩基篇
學會經絡穴位按摩大有好處
經絡穴位按摩的三大用途
通過經絡穴位瞭解健康狀況
如何學習經絡穴位按摩
學習中醫理論——打基礎
瞭解經絡穴位——進階之路
按摩經絡穴位——動手實戰
學習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經絡穴位按摩的前提
搭建中醫基礎理論整體觀
一人
二陰陽
三焦
四季
五臟
六腑
七情
八虛
九竅
十判斷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
十二經脈
第二章 經絡穴位按摩進階篇
認識經絡、穴位、按摩
什麼是經絡
什麼是穴位
什麼是按摩
經絡、穴位與按摩的關係
按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