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訂序
每一次按摩,都是一次內在溝通
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每人每天所接收到的環境訊息刺激量,是歷史文明發展以來,從未有過的高峰。科技的發展帶來了資訊的高速流通,現代人的身、心無時無刻都在處理大量資訊,神經系統的過度刺激,使我們渴望緩解訊息壓力,好讓身心節奏得以保持平衡穩定,是我們這個網路時代的特色。
科技的快速發展如同風暴席捲我們,而傳統中醫從治療身體疾病的實用價值,對應現代高速生活的壓力,擴展成為調和情志的一種生活態度。中醫的「中」字,不僅代表中原的醫學,更是代表《中庸》所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生命觀。
「中」並不是要人們遠離世俗生活塵囂,也不是遵守頑固刻板的教條,而是在日常生活的事物變化中,面對不斷襲來的資訊刺激,找到身心的動態平衡。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練習靜下心來,從內心騰出空間,讓我們能夠觀察環境和自身的變化,時時接續著平衡的心態。
在忙碌的門診工作之餘,武國忠中醫師撰寫了數本極為暢銷的健康書,將在診間裡無法囑託給病人的養生靜心之道,透過書本傳授,逐一解析日常生活的不良習慣該如何防微杜漸,如何靜下心來自我覺察,在疾病徵兆初顯之時、在心理節奏已失去平衡之時,我們有機會可以調理歸正,維持身心的中道。
中醫談天人合一,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和心靈,都像夜晚抬頭仰望的星際一樣,廣闊而神秘。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就像現代文明對宇宙星空的認識,還有太多尚未理解的秩序。因此,要給自己更多的信心和探索空間,生活中的大小事例都是我們的練習題。
透過書中按摩手法的練習,一邊按摩,實際上是一邊感受自己的內心,靜聽身體的感受。每一次按摩,都是一次內在溝通,用勇氣和耐心,認識自己的壓力,用自我疼惜和自我接納去化解寒冰。如此,疼痛帶給我們的意義,也就從負面的感受,成為生命進化的契機。
陳盈伶
艾草美人創辦人
作者序
手到病自除
一轉眼,普及中醫健康養生的工作已經走過十幾個年頭了,有很多讀者朋友向我反映:「您以前寫的書我都拜讀了,照著您說的方法來實踐,自己和家人都很受益,但是感覺有點不過癮,能否再寫一本有針對治療的書供我們參考學習,我們也想和您一起進步,否則我們永遠都是門外漢。」
故此,有了今天這本《不吃藥的黃帝內經徒手健康法》的問世。俗話說:「三十以前人找病,三十以後病找人。」你找病的時候可能找不著,病要找你的時候你是跑不了的。
三十歲之前,人體的先天元陽之氣充足,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極強,很多人通宵熬夜之後,睡個覺就補回來了;喝酒喝多了,養個一兩天接著喝也不會有事;什麼涼的熱的統統不在話下,真是吃什麼都香,做什麼都不累,簡直就是鋼鐵戰士。
你要是和這樣的人談健康養生,輕則被譏笑或不屑一顧,重則被挖苦貶損,因為他年輕有本錢,什麼都不在乎,還會和你抬槓:「我這麼操勞怎麼就沒有病呢?」
這就是「三十以前人找病」的現狀。因為這樣的人現在找不到病,所以他很厲害。但是,過幾年我們再看他,這時該有的病都有了。事實上,病要找人的時候誰也跑不了。
一般來說,人在沒病的時候,跟他談論健康往往不會重視,一定是在自己失去健康以後,才知道健康的可貴,開始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時代在變化,現在年輕人也怕病敲門了,開始對疾病有了敬畏心。有一位年輕朋友轉發一段話給我:「明知熬夜傷身體,偏要跑趴到天亮,回家躺床上,懊之,悔之;而後起身,一杯枸杞配紅棗,大口飲之,滿心安慰睡去。此乃:龐克養生。」
其實,這種一邊糟蹋自己一邊自救的新型養生方式,比如整夜泡酒吧喝酒,在酒裡加點黨參;一邊暴飲暴食,一邊吃腸胃藥;熬最深的夜,買最貴的眼霜;玩手機怕損壞視力,於是換上了綠色的壁紙⋯⋯等等,都不是養生,而是換著花樣地「傷生」。
前面提過的「三十以後病找人」是什麼意思呢?是指人到中年以後,整體機能處於下降狀態,再加上事業、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疏於對身體的關照,久而久之,五勞七傷不請自來,終致疾病難癒,毫無生活品質可言。
疾病來臨時雖然痛苦,但也是我們脫胎換骨、重塑生命健康的一個契機。
我的老師胡海牙先生是道家學術的傳人,他曾經告訴我,宋代的道教修煉大師白玉蟾祖師,甚至《千金要方》的作者孫思邈真人都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歷代成就的「名醫」、「高人」,無不是在患有惡疾以後才修煉成道的。
為什麼?因為他們能深深地體會到疾病帶來的痛苦,才想透過一些修煉的方法來解除它。
其實,「治未病」的概念在《黃帝內經》裡早就談過,可是往往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我們知道有預防醫學,可大家也只是知道打預防針,彷彿這就是預防醫學最主要的「貢獻」跟特點之一,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我以前說過人生無非三件事:一件是老天爺的事,一件是別人的事,一件是自己的事。那麼身體、心理健康都是自己的事,我們要圍繞自己的事展開,因為老天爺的事你管不了,別人的事你也管不了,把自己管理好就是最快樂的事。
比如,感冒發生的初期,盡量不要用抗生素治療。並不是說抗生素不好,感冒早期的發燒時,最直接的治療方法是什麼?當自己辨別不清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的時候,第一時間千萬不要用藥。如果用不好藥,病邪就會由表入裡。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感冒在某種意義上是正常的排毒現象,有一句話說:「感冒七天,治也能好,不治也能好。」這種情況佔90%左右,還有10%是因為耽誤了病情的治療,引起肺炎或其他炎症,實際上早期的感冒最忌諱誤治。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裡有三分之二的篇幅談的是什麼問題?是「救誤」,就是別的醫生治壞了,我再重新調整。救誤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不好治。比如寒邪入裡以後,最忌諱的就是用大量的寒涼藥。如果感冒發燒、流點清鼻涕,老人家經常會說:「快點弄點薑糖水,多喝幾杯。」喝進去以後蓋上被子發發汗,是不是就舒服了?這是正治法。如果你能判斷是因為受寒導致的感冒、流清鼻涕,喝點薑湯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當你不能確定是因為受寒的時候,那就喝點白開水,好好休息,也能好很多。
抗生素在全世界的銷量非常多。藥是好藥,但如果不會用,產生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當人得了風寒感冒使用抗生素消炎,會為患者的身體帶來毀滅性打擊。本來就是體內有寒,身體發熱是為了讓寒散出來。發汗在中醫學的治療方法中叫「解表」,表散出來,讓寒邪從毛孔排出來。
可是大部分抗生素的性質是偏寒涼的,當大量的抗生素進入體內,體寒跟外面的寒剋在一起,壓制在體內,會導致肺泡上很多擠住的痰涎排不出來,變成所謂的支氣管擴張。怎麼擴張的?為什麼擴張?原本專門有個通道能出去,現在被蓋上了、排不了,只能擠壓在別的地方,從別的地方出去,最後就變成一種慢性炎症「低燒」。這些病治療起來很麻煩,但其實感冒發燒學會用手法調理起來很簡單。有一天晚上我有應酬,回去以後稍微有點鼻塞,喝點白開水、自己捏一捏風池穴,第二天就舒服多了,很簡單,就是手到病除,該找病因找到病因,用極簡的方法就能把疾病祛除。
在多年行醫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很多疾病過於依賴藥物的使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甚至超過了疾病本身,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的損害。
古人云:「是藥三分毒。」再反觀《黃帝內經》一書,發現古人在治療方面主要以針刺、艾灸、導引、按摩為主,全書只涉及了十三個方劑,故此引發了我對無藥物治療方法的深入探索。
有一次,我讀到了一篇文獻。廿世紀五零年代,成都有一位按摩高手黃萬香,不使用任何藥物,僅透過手法就治癒了一位嚴重的肝硬化患者。後來這位患者辭去了公職,專心向黃萬香學習這門獨特的按摩技法,並延伸出在臨床中應用按摩手法對一些內科疾病的治療,療效非常好。
我平時在診療中主要還是以處方藥物為主,偶爾也會使用手法幫患者進行脊柱關節的調整,補充因單純使用藥物而帶來的不足,從而使療效倍增,因此對於藥物以外的治療方法格外留心。
機緣巧合,在成都的一次會議上,恰好當時的成都市中醫管理局局長趙文也參與會議,會後我向趙局長打聽關於黃萬香的傳奇故事及傳人。恰好趙局長和黃萬香的弟子張誠毅先生是老相識,也正是被黃萬香治癒肝硬化的那位患者,我在趙局長的介紹下認識了張誠毅老先生。雖然與老先生只是一面之交,但回京後拜讀其大作,深為老先生的學養所感動,由此觸發了我對外治手法的進一步研究,就是今天呈現給大家的這本書。
我為什麼要推出「徒手健康法」?因為在臨床上,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或城市,用藥的品質跟不上時代,比如四環素、土黴素、氯黴素,以及慶大黴素等很多藥物到現在都被淘汰了。而長久使用中藥有一定的抗藥性,祖祖輩輩用了幾千年,基因裡也會有一些儲存。
大環境變了,藥物變了,從過去純自然到現在人工栽培,再到用農藥化肥催起來的藥,藥性也發生了改變。真正東北的老山參,長到10克需要兩百年到三百年,為什麼老山參的價格貴?因為它從日月精華中吸取了大量的能量,所以力量比較大。可是我們現在看人參,把種籽撒上去以後,換個地方,從東北移到中原河南也種人參,才三個月長得跟胡蘿蔔一樣,所以我們在臨床上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蘿蔔參。有藥效嗎?也有,可是跟幾百年的老參比起來差得太多。
吃了幾百年、上千年沒有農藥和化肥污染的草藥,你的身體是默認的。如今藥性發生了改變,環境發生了改變,包括我們的身體也在跟著進化,它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
現在經常看到中藥也有副作用,也會讓人過敏,基於這一點,索性我連中藥都盡量少開。可醫生不用藥有些問題解決不了,那麽我就盡量開一些純天然的,而且相對便宜的藥物,來糾正體內偏差的狀態,能不用藥就盡量不用。
我的治療方法是什麼呢?扎針。很多人也害怕,畢竟一根針扎在肉裡酸、麻、脹,人會害怕;而且是破壞性的損傷,也不好。接著就是做手法,摩挲摩挲、輕撫幾下、揉揉,大家最後的反應是:「不錯,舒服。」
我一直在思考,這麼好的方法為什麼沒有傳承下來呢?因為在過去,手法的傳承一定要有嚴格的師承,對施術者各方面要求極高。
其實,從戰國時期至今,中醫的醫理、藥理、針理、病理、治療方法基本上沒失傳,只有一個東西失傳了,就是按摩的方法。像《史記》中記載的一部專門講述按摩的著作《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已經失傳了,就是因為這對施術者的要求太嚴格了,要求你要修煉、練功,還必須是特殊的人才。
《黃帝內經》裡有一個記載,把龜按在那兒,把手輕輕放在龜的背上,一段時間後龜可能就不行了,這樣的人才可以做手法,因為手上是帶有特殊能量的。所以,手法一直慢慢地處在失傳的狀態,但是手法治療技藝在民間還是有所流傳的,被一些真正喜愛的人士暗自傳承,甚至可以治療一些重症患者,從而彌補了現代醫學的一些不足,包括像捏脊、刮痧等方法。
比如河北高陽的腹部按摩大師安純如,他透過按揉腹部,配合穴位按摩就能治療很多疾病。老先生在晚年口傳心授留下了一本《按摩經》,裡面記載了很多運用手法治療疑難雜症的技術,臨床效果非常好。
再比如北京地區以正骨手法聞名的劉壽山老大夫,他繼承了清代宮廷「上駟院」按摩正骨的手法,治療骨傷科的跌打損傷及內科疾病也是效如桴鼓。
據他的傳人說,有一次一個癲癇患者突然發作,口吐白沫、抽搐不止,就在旁人束手無策的時候,只見劉壽山老先生迅速地在患者的腹部進行手法施術,很快患者便停止了抽搐並清醒過來。他的弟子臧福科先生在他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振腹的手法,對於一些內科常見病也有著很好的療效。現在劉壽山老先生的按摩手法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按摩流派了。
另外,像前面提到成都的黃萬香老人,她也是很有特點的,都是透過手法的治療解決一些疑難重症。
這些年我跟這些老前輩的傳人私底下學習、交流、溝通,從他們的身上挖出不少寶貝。這些寶貝看似平淡無奇,有時卻發揮著神奇的作用。
其實,很多大醫生已經把大量治病救人的智慧和方法留了下來,就看我們有沒有福氣好好地學習和掌握。
很多人想學中醫,想使用中醫的方法解決自己和家人的病痛,卻不知道從何入門。實際上,最快的辦法就是先從最初級的地方下手,而且下手就能有效。
中醫易學難精,要做得出神入化真的要好好下功夫。學技術很容易掌握,但理要通,不明理,無疑只是緣木求魚。
我推薦的養生方法是什麼?就是透過雙手在人體的體表以推、拿、按、摸的形式進行診斷、治療和自我保養的一種健康法。很多人可能會有異議:過去接觸的都是推、拿、按、摩,是不是寫錯了一個?沒有,是故意用這個字來形容的。
推、拿、按是治療方法,摸是診斷,相當於中醫學裡的觸診。
《醫宗金鑑》「正骨心法」中的八法之一就是摸,而且是第一位,簡單易學、安全有效。對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脾胃病、婦科病等,都可以透過推、拿、按、摸的手法進行調治。
在講到這些方法的時候,大家一定會覺得很簡單。知難行易,其實你能瞭解到正法有時需要很大的緣分才能聚合起來,因緣際會才能知道這個法是正法。
今天,我把這本《不吃藥的黃帝內經徒手健康法》奉獻給大家,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與我一起用這簡單的手法幫助更多的人。
武國忠
2022年12月7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