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吳忠信自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顧問時開始逐日撰寫日記,至1959年因肝硬化逝世為止,共有34年的日記。期間貫穿了國民政府自北伐統一、訓政建國、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以及政府遷台初期的幾個重要階段。
吳忠信曾任安徽、貴州省政府主席等方面大員,是蔣中正的重要左右手。也曾以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的身分入藏辦理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大典,後又出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故對蒙古、西藏、新疆等邊政與邊事亦關注。他與桂系的關係頗佳,也多次擔任溝通中央(蔣中正)與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間的橋樑。因此日記中除了個人私事,對地方建設、邊政、國民政府內部的勢力折衝也皆有提及。這批日記的出版,足以開拓民國史研究的新視角。
吳忠信除了存留最直接的日記文本外,亦自行整理日記或相關文書,或是委請幕僚協助收整相關資料、謄錄日記內容,另有來臺後於閒暇間追述的補記,封面題為《禮老日記手稿》。吳忠信家屬在獲悉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吳忠信日記》後,亦慨允將該批手稿交學社一同出版,輯為《吳忠信日記》系列補編。
《吳忠信日記補編》最好能和《吳忠信日記》搭配閱讀,後者是逐日錄事,貼近當日感受,前者是紀事本末,敘事較具脈絡,兩者互為補充,再搭配上史料與其他周邊的素材,小至個人史、生活史、家族史,大至民國政治史、邊疆史與宗教史,都能有所拓展,且更掌握吳忠信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