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心杜順:華嚴宗初祖 作者:蔡翔任
出版社:經典雜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4-18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普通級/ 初版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帝心杜順:華嚴宗初祖
內容簡介
杜順大師八歲早慧,墳塚說法開示無常。師從魏珍禪師,勤修戒律與禪定。
文殊菩薩化身,顯大慈悲力救度眾生;宣揚《華嚴經》,開顯法界緣起奧義,
展現萬法相互輝映之圓融莊嚴宇宙觀;受後世華嚴宗學人崇為初祖。
杜順大師,孩提時常於家屋後的墳塚上為眾人說法,凡是聽法的人,都能悟入大乘。十八歲依止魏珍禪師出家,勤修戒定慧。其一生神異事蹟甚多,禪通妙用,濟世度人,時人號之為「燉煌菩薩」,或為文殊菩薩化身。
他將博大精深的華嚴思想與禪修融合,提出「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三重觀門(法界三觀),為華嚴宗的教判及法界觀奠定基礎,日後二祖智儼、三祖法藏等華嚴思想,都是從杜順大師的基礎擴充,而形成完整的華嚴思想體系。
教界、學界推薦
本書作者以其文學專長,細心梳理史料,以信實之筆為杜順大師作傳,使後人得以景仰大師無疲厭行的慈心悲願及弘法行誼。──江寶釵(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教授兼國際文化創藝整合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帝心杜順》一書,將華嚴初祖度化世人的高僧典範平實闡述,也將高僧行誼深刻顯露,著實為認識、瞭解杜順法師的佳作!──釋德晟(現任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翔任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研究領域為:明清思想史、經學、儒學與佛教思想。曾在《文與哲》、高師大《國文學報》、《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等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目錄
「高僧傳」系列編輯序
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推薦序
華嚴菩薩道──無疲厭行 江寶釵
影響後代華嚴諸子的杜順大師 蔡翊鑫
文殊現化身,華嚴菩薩行 釋德晟
編撰者序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本書編輯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輝映、重重無盡的華嚴世界觀 賴志銘
【示現】
前言 關於《華嚴經》與華嚴宗初祖
《華嚴》見無量門;諸大乘經,猶《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華嚴》,天王也;諸大乘經,侯封也;諸小乘經,侯封之附庸也。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釋迦牟尼佛定中宣說《華嚴》
龍樹入龍宮,攜出《華嚴經》
《華嚴經》譯本、注疏
《華嚴經》的內容與結構
華嚴宗初祖諍論
第一章 生於亂世:二武滅佛,隋文興佛
有司宣告征鎮諸軍、刺史,諸有佛圖形象及胡經,盡皆破擊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南北朝前的漢傳佛教發展
北魏太武,首度滅佛
北周武帝,二度滅佛
佛法瀕滅,隋代興之
第二章 八歲說法,十五從軍
孩提時,常於宅後塚上,為眾說法;聞者莫不信悟,因名為「說法塚」。年十五,代兄統兵勦賊,桶水擔薪,供給十萬軍眾有餘。
乳母自來哺養,三月騰空而去
八歲感通,墳上說法
代兄統兵剿賊,桶水擔薪立功
第三章 剃度出家,師從僧珍
至十八,即於因聖寺魏珍禪師處,投禮出家。禪師親與披剃,時感地動,地神捧盤承髮,四眾奇之。
十八剃度出家,地神捧盤承髮
師從僧珍,修持定業
黃犬助修寺,隋帝賞白米
第四章 宣說《華嚴》,贊詠淨土
(杜順)準《華嚴經》義,作〈法界觀文〉,集成已,投巨火中,禱曰:「若契合聖心,令一字無損。」忽感華嚴海會菩薩現身讚歎,後果無燬。
焚除神鬼,屏當巫覡
著〈法界觀門〉,投火中無燬
遊歷郡國,勸念阿彌陀佛
第五章 文殊化身,神異度人
尚未示寂前,一門人來辭曰:「往五臺禮文殊。」尚微笑,說頌曰:「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祗這是,何處覓彌陀。」
神通非究竟,慈悲方能顯
痊復聾啞,餘膿發香
道履置市,三日不失
端坐祛淫邪,安禪制毒龍
慈善伏牛馬,至德驅蟲蟻
齋主請僧心平等,五百貧人化羅漢
黃渠斷流,安步度岸
冤親債主,化解宿怨
建言大赦愈帝疾,太宗賜號「帝心」
文殊化身,肉身不壞
【影響】
壹.華嚴宗二祖至五祖
蓋佛以心法傳於諸祖,諸祖以心法弘於法界,盡未來際,化化不絕,其道蹟可無徵乎?無徵,人不信矣,又何從而倣傚之,豈不有忝於佛祖也哉!
華嚴二祖──雲華智儼
華嚴三祖──賢首法藏
華嚴四祖──清涼澄觀
華嚴五祖──圭峰宗密
貳.華嚴宗思想略解
即此一珠能頓現一切珠影;此珠既爾,餘一一亦然。既一一珠一時頓現一切珠既爾,餘一一亦然,如是重重無有邊際。
天台宗之「五時」教判與《華嚴五教止觀》
法界緣起
四法界
六相圓融
華嚴十玄門
參.宋代至當代華嚴宗
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宋代至民初之著名法脈
弘揚華嚴思想之其他高僧
華嚴宗知名道場
臺灣華嚴宗之發展
日本華嚴宗
韓國華嚴宗
附錄
參考資料
序
推薦序
華嚴菩薩道──無疲厭行
江寶釵(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教授兼國際文化創藝整合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上個月,蔡翔任博士告知《帝心杜順》一書即將付梓,並請我幫忙寫推薦序;欣聞此事,便答應下來。
蔡翔任博士原係我國立中正大學碩士班的學生,對他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感到印象深刻。後來他負笈國立中山大學,主要研究明清思想史、經學、佛學。畢業後他又回到中正任教,我時任中文系主任,便邀請他參與教育部、文化局的計劃案,在他認真負責的協助之下,都順利完成。
在拜讀本書之後,由杜順大師的生平來看,初時教化兩河,一生都在下層社會傳教,神異事蹟不斷,並由此得到信眾的信仰,有了「文殊菩薩」化身、「燉煌菩薩」的稱號;並在後來治癒了唐太宗的疾病,而被賜號「帝心」,而有帝心尊者的尊稱。
以高僧傳的行誼來看,或許眾人會聚焦在杜順大師的神異傳教或華嚴宗初祖的身分;筆者卻看到,杜順大師在亂世之中的悲願與慈行。
誠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普賢菩薩告普慧等諸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疲厭心。何等為十?所謂:供養一切諸佛無疲厭心;親近一切善知識無疲厭心;求一切法無疲厭心;聽聞正法無疲厭心;宣說正法無疲厭心;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無疲厭心;置一切眾生於佛菩提無疲厭心;於一一世界經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無疲厭心;遊行一切世界無疲厭心;觀察思惟一切佛法無疲厭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疲厭無上大智。
杜順大師踐履菩薩道的方式,就是「無疲厭行」;菩薩以「無疲厭心」度化眾生,其進路為「悲智相導」。
眾所皆知,在佛教思想中,不論於自利行或利他行上,就是要利益眾生;所以菩薩是為了利他而自利,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大乘佛教強調慈悲與福慧雙修,大小乘之區別即在於悲心;悲心必須來自於智慧而生,所以悲心與智慧是一體兩面。悲心如果沒有智慧,稱之為乾慧;智慧如果沒有和著悲心,稱之冷智。菩薩本來早應該入涅槃樂,但是因為心中不捨眾生,於是重新投入生死洪流之中,發誓願度盡眾生,才願證涅槃。如同《大智度論》有云:「大慈遍滿十方三世眾生,乃至昆蟲,慈徹骨髓,心不捨離」,菩薩的大慈滿布十方三世眾生,甚至小至昆蟲;慈心不因其體之大小,全都充塞其中,不予捨離,此即為菩薩「留惑潤生」之顯現。當菩薩在不捨眾生之時,便會顯出一個不捨之相;此不捨之相便會跟著眾生,以接引、度化眾生,直到眾生解脫。
菩薩因為智慧,故不墮入凡夫之愛見悲;因為悲心,故不滯於二乘之寂滅空。杜順大師在悲行上,行腳於二河之間隨機教化;在思想上造〈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為中國大乘佛學華嚴宗奠立基礎。
蔡博士向來喜聞佛法,深具宗教情懷。如今發心以其文學專長,細心梳理史料,以信實之筆為杜順大師作傳,使後人得以景仰大師無疲厭行的慈心悲願及弘法行誼。
基於上述,謹在此向讀者推薦本書!相信深入閱讀之後,定能心生歡喜,有所受益。
推薦序
影響後代華嚴諸子的杜順大師
蔡翊鑫(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
佛教創教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載,自原始佛教以降已衍生諸多宗派,尤以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為世人所熟悉,其中又以漢傳佛教最為國人所知曉。
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初期僅在中原地區傳教。東漢後期,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加上稅賦繁重、鼠盜蜂起,朝不保夕的芸芸眾生們急尋心靈之慰藉,讓佛教得以於民間廣為流傳;其宗教思想不僅在百姓間傳誦,亦傳播至士大夫階層乃至帝王,進而影響執政者之施政決策,由此與儒、道二家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三大顯學,構成儒、釋、道三足鼎立之勢。
迨至唐朝佛教大興,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亦倡華嚴宗義,與其他宗派相互輝映;其一生行誼及其思想重點,蔡翔任教授已論述於本書中。蔡教授平日治學嚴謹且待人和善,不論學生或同修向其問道,皆不厭其煩並詳述問題始末,務使問者深明其義,如同杜順大師之治學嚴謹、待人和善且論透佛法清晰明瞭一般。
就杜順大師的生平而言,本書先從佛教傳入中國談起,及後面臨滅佛教難事件、再至隋唐之際佛教復興,杜順大師正值此復興之際,得以研習佛法、宣說華嚴義理。接著,作者論述杜順大師生平事蹟,從家庭背景、出生之際、成長從軍、出家學習等皆有詳細說明。其一生重要著作〈法界觀門〉,成為華嚴宗重要思想,深深影響著後代華嚴諸子之佛法論述,杜順大師因此被後世尊為華嚴宗初祖。
此外,歷代關於《華嚴經》的相關著作頗豐,包括華嚴註疏、華嚴譯本等,皆於本書中羅列,說明其異同與響,使得以讀者一目了然,對《華嚴經》之相關研究有初步了解。
蔡教授對華嚴思想之理解且對杜順大師研究透徹,並將心得論述成書嘉惠讀者,於出版成書之際囑余代為作序,本人有幸先睹全貌。感佩翔任兄教書傳道百忙之際仍能撥冗著書,吾人敬佩之餘並推薦其書。謹上
推薦序
文殊現化身,華嚴菩薩行
釋德晟(現任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猶記之前聽講慧璉師父的「中國佛教史」,課程進行至唐代佛教且介紹華嚴宗時,師父給予的主要概念,即華嚴宗並非僅止於《華嚴經》的哲學,其不但統合融貫南北各學派、宗派,更是以「真常唯心」為本的龐大佛學體系;另一重要論述,則是提出曾有學者懷疑華嚴宗的初祖是否為杜順(亦作「法順」)法師。
對於「華嚴初祖」產生疑惑者,聖嚴法師在《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述及從宗密《注法界觀門》所提出華嚴宗初、二、三祖乃杜順、智儼、法藏法師,此已是定說,唯近代幾位日本佛教學者持不同意見;而聖嚴法師認為:「實際上若從著作及思想的角度考察,宗密的三祖說,應該是正確的。」
慧璉師父則解說,杜順法師是位具有神通的禪僧,其傳授弟子智儼法師是禪修法門;然智儼法師的義學實是受學於終南山至相寺的智正法師,所學即是《華嚴經》,另又受到地論學派南道派慧光法師著述的《華嚴經疏》影響之;其將以上所學融合,故而開展「教觀並重」的華嚴教學。由重視禪觀與禪修的進路視之,與杜順法師有直接的連結。循以慧璉師父的釋疑,筆者乃從華嚴二祖著重法義與禪修的宗門特質,理解華嚴初祖確實是杜順法師。
本書《帝心杜順》的作者蔡翔任老師,是筆者於中正大學中文所的學長,在中國思想史領域研精鉤深,故撰作杜順法師的傳記,著實相當合適,卻也是艱難的任務──合適之處,乃翔任老師對文獻爬疏、思想析探的功力,堪當此任;艱難之處則為,傳主是生命頗有轉折的僧侶,加上華嚴思想的發展與傳承,甚為宏大精深,鑽研此中深微委實不易。
探究杜順法師的高僧行誼,必然得注意其在《續高僧傳》的分科為「感通」類,屬感通神異僧,卻成為華嚴宗初祖,此於佛教史上的確是非常特出的地位。杜順法師畢生有相當多的神異事蹟,「所以感通幽顯,聲聞朝野」(《續高僧傳.唐雍州義善寺釋法順傳》),從市井到朝廷皆知其不可思議的靈顯能力。從「感通僧」成為「華嚴初祖」(重於義解),如何取捨或平衡這當中的著墨深淺,可以想見執筆者作傳深思竭慮的過程。
本書架構分為「示現」與「影響」二大部分。「示現」部分,書寫杜順法師的生平,從出生亂世、從軍、出家、宣說《華嚴》直至示寂,被視為文殊菩薩之應化身。「影響」部分,則是敘寫華嚴一系的法脈傳承、思想略解,以及從唐代至宋代再至當代的影響,含括華嚴宗的道場,以及在臺灣與日韓的發展。
在華嚴宗的法脈裡,三祖法藏、五祖宗密或許比杜順法師為眾人所知,又或者往後的憨山德清、雲棲袾宏與《華嚴經》的關係也較為出名;然而,筆者卻以為,任何佛教宗門的初祖必然有其殊勝及開道啟後的重要性。誠如杜順法師無論於高僧傳史料、世人流傳的印象裡,所凸顯是其神異的一生;但是,其終身推崇《華嚴經》並踐行文殊菩薩的教示,實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又因其於所處年代,所呈現(或言受重視)是鮮明的禪修、禪觀形象,故其判教、華嚴思想的相關著作或可能較被忽略,故以義解為底蘊的形象稍嫌薄弱。而回到前述的架構,翔任老師確實盡可能地將杜順法師的貢獻與影響力作中肯之表述。
證嚴上人開示:「歷代高僧以佛法教育人世間的行誼,那樣的精神理念,值得後代引以為典範。」筆者以為,翔任老師的《帝心杜順》一書,將華嚴初祖度化世人的高僧典範平實闡述,也將高僧行誼深刻顯露,著實為認識、瞭解杜順法師的佳作!筆者並非華嚴專家,忝為之序實不敢當,但誠摯樂為推薦,也期盼閱讀本書者皆能欣獲法益與法喜。
編撰者序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每一次相遇,都是最美好的邂逅;每一次遇緣,都是最隨順的因緣。
這一次能撰寫杜順大師的傳記,真的是一次美好的因緣。當時德晟法師向我詢問杜順大師傳記的寫作意願時,未經太多思考即應允下來。為何會如此呢?因為,我從小生活在一貫道家庭,奶奶在民國六十二年就在家中設立家庭佛堂。在每個月一次的「修德班」法會中,聽諸位講師上課,總會引用佛教經典;在聽講的過程,總覺得內心寧靜,法喜充滿,就覺得與之有緣。後來,在求學期間,也曾經寫過佛教思想論文;在閱讀佛教經典的過程中,就深覺開啟智慧,自歸於法,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在這次寫作過程當中,透過杜順大師的帶領,讓我初步認識了《華嚴經》「二十重華藏莊嚴世界海」的種種莊嚴妙寶,含藏著一切世界,無所不攝,深廣而無窮無盡,展現出不可思議的境界。也知道菩薩會「留惑潤生」以「無疲厭行」來踐履菩薩道;還有,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的過程中,充滿求法的熱忱,在通向成佛之道、證入法界的過程中,學菩薩行、修菩薩道。諸菩薩(善知識)分別教他不同法門,如德雲比丘說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休捨優婆夷說離憂安隱幢解脫門、彌伽長者說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觀自在菩薩說菩薩大悲行門等,每一法門皆指出轉煩惱為菩提之道,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之道,令吾輩快速成就。
《華嚴經》匯集了完整的佛教思想,不但詳細闡述了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更是佛教修行者修行實踐的核心依據,藉由誦讀《華嚴經》認識佛心所顯現華嚴世界的清淨莊嚴,才能覺悟自心本具的富貴,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在這次的寫作當中,當然也遇到一些困難,在釋道宣《續高僧傳.釋杜順傳》與釋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初祖杜順和尚》的僧傳當中,因為杜順大師史料的有限,再加上「神異」的傳教方試,如何信實地呈現其一生,就是這次的難題(也因此缺少「年譜」的編寫)。在不多的文獻當中,我總想嘗試著去建構、回溯杜順大師的生活點滴與弘法的心路歷程,但總是有心無力、難以描繪,這或許是才情所限吧!
另外,我更想敘述杜順大師如何從一位行履各地、感通化導百姓的雲水遊僧,一轉成為開創華嚴宗思想之華嚴初祖的過程。在僧傳中,從未見到杜順大師直接弘傳《華嚴》的事蹟與文字,但他卻寫出〈華嚴法界觀門〉一文,提出了「真空觀」、「理事無礙觀」與「周遍含容觀」等三重觀門,直接影響了後世華嚴宗歷代祖師,也使華嚴宗成為中國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影響了中國佛學,並廣傳至日本、朝鮮等地,教化無數的佛門弟子。
致謝:本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家人,沒有他們的支持,也就不會有本書的完成。復次,要感謝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德晟法師和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廖浿晴學姊,在我寫作的過程中,給我適時的鼓勵與即時的意見交流;還有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主編賴志銘博士,在我寫作陷入苦思時,給我寫作的方向與適當的建議。當然,該感謝的人很多,無法一一致謝,謹就此文,一同感謝。
最後,誠如《華嚴經.淨行品》所言: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願十方善信,深入經藏,契入海印三昧──「事事無礙」。
本書編輯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輝映、重重無盡的華嚴世界觀
賴志銘(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
《華嚴經》為華嚴宗據以建立其龐大思想體系之經典,其內容乃是釋尊證成無上正等正覺後,對其內自證及自受用之境界──即「一真法界」──所作之開演。本經境界之深遠幽玄,其結構規模之壯麗精緻,在佛教經典乃至於世界之宗教書籍中,恐無能出其右者。
華嚴諸師──法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等人,皆以《華嚴經》所彰顯之宗教經驗,將種種象徵境界,歸納並轉化為哲學思想,從而建構起一套圓融無礙的哲學體系。其可謂對佛教「緣起性空」思想最深且最高之詮釋。
華嚴哲學以諸般理論欲將《華嚴經》圓融無礙、互攝互入的境界充分展現出來,如「法界觀」、「四法界」、「六相圓融」、「十玄門」等。這些理論充分開顯了實踐─認識主體與整個宇宙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的關係。
在各種緣起觀中,實以「法界緣起」說最為究竟。其基於「互攝性原理」,宇宙萬法無不「相即」、「相入」、「相攝」;說明一切法時,可以說是法法具備,一法可演為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宇宙萬象統貫融攝、交相互容,而形成重重無盡的「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其思想的根源則是杜順大師從《華嚴經》中所淬鍊出來的「華嚴法界觀」。
由「周遍含容觀」、「事事無礙法界」到「十玄門」,華嚴宗建立了世間諸法皆相即相入相攝、圓融無礙、無窮無盡的思想體系。將其落於人際乃至於人與整個宇宙的關係來看,則華嚴法界觀無疑地含蘊著最為圓融無礙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思想。
此處的「互為主體性」,我採用的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馬賽爾(Garbriel Marcel)的觀點。在同為法國存在哲學家的沙特(Jean-Paul Sartre)看來,「他人即地獄」、即客體,我與他人的關係為I and he, I and it;然而,在馬賽爾看來,他人是可以豐富我的生命、與我互為開放的主體,我與他人的關係為I and You,兩者皆立於平等的地位,無主客體之區別。
也就是說,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從「主客二元」關係轉變為主體與主體的一元關係、「我與你」的關係,這就是「互為主體性」或「主體際性」。人只在被視為不可客體化的主體時,才有自己的尊嚴。「我」不再是一個中心,一個獨立於時空的存在,而是與另一個「你」進入「我與你」關係中的真正主體。
馬賽爾認為,因為每一個「我」本質上乃是「我們」,因有「我與你」關係內在於主體深廣。所謂「你」,並非只是一單純的代名詞,而是雙方發自內心之彼此信任及接受所建立之關係。
在此事事無礙法界中,每個人皆是主體,亦皆是他人的客體;但主客之間,不論是一人對一人,或是一人對家庭、對社會,或是家庭對家庭、社會對社會之間,皆是彼此互攝,相依相成,不失自身之主體性,卻又相互影響。整個時空的人際關係皆緊密交織,每個人的動心起念、一言一行,都會對他人造成如骨牌效應般的影響。有段頗為詩意的文字可形容之:
我們同時存在一個水晶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水晶體,其中任何人不管在任何不同的位置,都會在水晶體裏面交互映攝,如果水晶體中某一個個體一動,全體水晶內的影像亦隨之動。如此,在這無限時空的宇宙劇場中,當你動時,整個劇場跟著你動,這時你就是普賢菩薩;若另一人在動時他即是普賢。你在動時其他人都是你的配角;而他人動時,你也就成其配角了。(洪啟嵩,《宇宙的實相》)
此外,依當代方東美先生的說法,可以將「事法界」理解為森羅萬象的林林總總,亦即構成一切現實世界的構成因素;「理世界」則理解為一切超越現象之真善美聖的價值世界。通過對「華嚴法界觀」的受持,便能領會最高的宗教價值;再透過實踐的修持及精神的證悟,便能將此價值開顯出來。
因此,我們須以自身生命培養真實的智慧(般若),並用這無限的智慧建立一座具有溝通種種對立的橋梁,這橋梁便是「大悲心」。在大悲心的觀照下,才能令所有的人類皆具平等觀,在所有事物上皆達至平等觀;如此不但能將相互區隔的觀念化除,也能將時空的隔閡化除,還能進而將人性上的隔閡化除。如此,便能啟發出一顆純粹無執的真心,將一切人性均予以崇高化,現實世界當然也隨之崇高化。
換言之,當我們的精神理想在人類生命領域中展現之後,還能將整個宇宙的森羅萬象予以點化,令世間諸法成為一精神領域,能夠對塵世上的一切內外、上下、主客的隔絕在精神上培養出精神的橋梁,可以貫通內外、上下、主客之別,最後達至圓融和諧、無礙自在的大圓滿解脫境界。再以此觀照與展開至家庭、社會及一切有情眾生,便能一一將所有二元對立的意向化解,而構成一個廣大和諧、事事無礙、圓融無盡的生活世界,此即統一、和諧又莊嚴的「華藏世界」。由此已可了知,華嚴思想在「互為主體性」之構成方面的殊勝。
由華嚴法界緣起思想觀之,每個人都是緣起性空,任一主體與他人(客體)皆在一大緣起之中,處在一重重交織的關係網絡,「牽一髮而動全身」;十方三世的眾生交互相攝,主客交融無礙。以「因陀羅珠網」喻之,每個人自身的生命都是一個光明的核心,他的生命所散發出來的光輝,會反映到第二個人、第三個人,乃至無窮無盡的有情眾生,彼此相互映照。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便像光一樣地互相映照、相即相入、互攝重重地「交光相網」,或像水與波般地「交波相融」,互相涵攝,無窮無盡。
就人與世間萬物的關係來說,眾生間之所以相即相入、互攝無礙的關鍵何在?其關鍵就在於「大悲心」。方東美先生認為,在大悲心的觀照下,萬物終得達至平等無礙;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則以為:
使華嚴的事事無礙法界之動力運轉,那不外是大悲心;就因這大悲心的緣故,人類個體才能打破其界限,與其他多數個體遍容攝入。(《佛法大義》)
日本當代華嚴學權威鎌田茂雄博士亦言:
自他個物的圓融,從實踐上來說,是成立於大悲的世界。法界緣起的圓融無礙的世界是大悲的世界,這是法界緣起的現代意義所在。大悲與慈悲的世界,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是社會連帶性的確立所致。個人是獨立自有的存在,同時也是社會的一員,與社會有連帶感。
由此可知,馬賽爾所言的「愛」,及華嚴思想所云之「大悲心」,實為主體發揮其無限性,走出自己,打破主客隔閡,相互交融無礙的關鍵所在。其作用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已故大哲方東美先生(西元一八九九至一九七七年)著有精彩闡釋華嚴宗思想的《華嚴宗哲學》一書,其點出了杜順大師的重要性:
在華嚴宗的思想裡面,幾乎可以說那個開山祖師杜順,他已經面面顧到它以後在兩百多年中,對於各種思想問題的發展,而且他都能拿極短的寥寥一二千字,或三四千字,就可以把許多重要的問題都照顧到了。從這一方面上看,杜順可以說是中國大乘佛學開始祖師中的第一人。
在本書中,蔡翔任教授彙整了關於華嚴經、華嚴宗、以及杜順大師的相關傳記資料,包括華嚴宗於臺灣的發展,簡擇後匯於一冊,對讀者大有裨益,能於本書中便可掌握杜順大師之傳法、度眾歷程及華嚴宗思想之梗概。
期盼讀者們能以此書為敲門磚,深入華嚴世界,了悟所有生命以及世界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輝映,交融無礙。
詳細資料
ISBN:9786267205853 叢書系列:高僧傳 規格:軟精裝 / 400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許添盛醫師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05
66折: $ 660
作者:梅爾.羅賓斯
出版社: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3-31
66折: $ 297
作者:許添盛醫師主講、齊世芳執筆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01
66折: $ 396
作者:許添盛主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3-04-01
66折: $ 581
作者:竜樹諒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01
$ 323
作者:郭仕鵬
出版社:朱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3
$ 221
作者:金泰(Tae Kim)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5-01-03
$ 355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1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9
$ 379
作者:水安里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16
$ 98
作者:瑞秋.路易斯.斯奈德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4-11-21
$ 35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