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生活有目標:擷取經驗與掌握意義
我坐在桌前,身旁到處是成堆的法律書籍,一堆疊在另一堆上,翻開每本書,上邊都是一則則客戶所期待的勝訴論點。我望向窗外,棕櫚樹在風中搖曳,遠處是沿海水道。雖然我非常熱愛翻遍書本,嗅聞及獵取讓我改變想法跟轉換意見的新見解,但我還是非常想走到戶外,去享受佛羅里達的陽光。講更清楚些,我意識到自己想脫離法律職務。我不安於現狀,我期待更多。差不多在這個時候,十年前我就讀的本地一所天主教高中的校長,柯琳女士,在董事會顧問會議之後,問我是否曾想過擔任教職,她正有教師職缺。老實說,我曾考慮過教學的事,但我仍然委婉地辭謝了她給我的機會。哪有人會放棄法律工作去教高中學生?
日子往後快轉一年,移到了另張桌子,這次是在一所高中教室裡,成堆的是待批改的報告作業,眼前是三十五張空蕩的座位,有三十五名學生今天剛上完我的社會課。任何老師都知道,批改成績並不是有趣的事,但我卻很開心。我非常感激,因為被邀請從事教職幾週後,由於那念頭始終沒有離開我的腦海,我打電話給柯琳女士,接受了她所提供的教職。法律事務所的律師們善意地把我原職的空缺保留了一年,認為我只是需要點時間跳脫出自己的執著。學校離我的法律事務所辦公室並不遠,甚至有些學生就是我以往顧客的孩子(起初這使親師關係有點尷尬!)。我的日子都在學校度過,教歷史、公民,後來也教宗教學,靠高中教學維生。我喜歡學生們狂熱的活力,也很欣賞同事們的投入和創造力。我年輕時很少踢足球,結果我甚至答應去擔任女生球隊的教練,因為她們的教練離職了。我還加入一個退省課程,持續參與了很久後才離開。我每天的日子都非常充實,每晚帶著健康的疲累上床睡覺。
我非常喜愛自己所做的事,但仍不滿於現狀,甚至開始教書不久,就私下在內心結束了一段長時間的交往關係。
我那時就像許多二十多歲的其他人一樣,試圖搞清楚自己的生活,又缺乏耐心去航向必須前行之處。問題是:我對自己的目的地沒有明確的想法。我需要一個伊薩卡(Ithaka),就像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中,奧德修斯在特洛伊之役後回到的那個家鄉島嶼一樣。奧德修斯知道自己想去哪,我卻一無所知。當時,我也還沒懂一個更為重要的教訓,就是旅程有時和目的地同樣重要。希臘詩人卡瓦菲斯(C. P. Cavafy) 對史詩旅程做了現代詮釋,他以這樣的智慧之言總結了他的詩篇
〈伊薩卡〉:
將伊薩卡時時保存於心,
安抵那裡即你的命運所在。
但全然不要加速旅程,
歷時年年月月更好,這樣在抵達伊薩卡島時,
你年歲已長又富裕,
積存了旅途中所賺得的所有財富,
而不期待伊薩卡使你變得富足。
那時我還不成熟,並不了解這教訓,一心只是急著想達到終點。結果,就像所有的浪漫主義者那樣,我把眼光越過海洋,確信自己可以在歐洲找到有意義的生活。我說服了一個童年朋友,跟我一起用暑假的部分時間,做背包客橫渡歐洲,我確信將碰到某個人或得到某些經驗,會讓我的生活方向變得更為清晰。我的夏日過得確實逍遙,擁有許多歡樂,卻是一個愚人之旅。回到家時,同樣的問題仍在那裡;我的心還是沒能安定下來,而我從律師變為老師的帳簿存款,也已經被耗盡得差不多。美國籍的佛教比丘尼及作家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 把我這不實際的探尋形容得很貼切。「直到教會了我們所需知道的之前,什麼都不會消失。」她在書籍《當生命陷落時》(When Things Fall Apart)中寫道:「如果我們以每小時一百英里的速度,奔向大陸的另一端去擺脫障礙,到達彼岸時,我們會發現同樣的困難,仍在那裡等著我們,只是以新的名稱、樣式或面貌,一再地出現,直到我們從這些問題學會必須教導我們的東西為止。」
用另一個方法來說,我掉進了艾略特(T. S. Eliot)的陷阱,他在著作《四重奏》(Four Quartets)中的一首詩〈岬岸礁岩〉(The Dry Salvages)裡,把這陷阱描述得淋漓盡致:「我們有過經驗,卻錯過了其中所包含的意義。」我以為只要收集到足夠的經驗,或至少有一次非常戲劇性的經驗,我的不安就會靜止,所有事情都會變得清晰。我期待在某處、「在那裡」找到答案,卻跳過了最困難的任務:在我內尋找。我可以像收集獎杯一樣,去收集各種有趣的經歷和各種個人邂逅的事蹟,但這種收集不能自動地生出意義,只把我們帶向空虛和支離破碎的生活,為了確保我們不會在狂熱的競賽中錯失意義,我們必須活得更有目標。
在本章,我將探索「生活得有目標」的意義。好消息是,我漸漸地懂了:時而覺得挫折或不安,是人性的一部分,自有其目的—能夠激勵我們、給我們活力。當然,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安也能讓我們像巨浪當中的船一樣撞向岸邊。可是,心懷目標的生活卻能疏導我們的不安,就像一個支舵能駕馭潮流,讓我們安全地到達我們的伊薩卡島。有目標地生活意味著,我們這群朝聖者聚焦於目的地,能在守住航向的同時,關注旅途中的種種經歷,體會航程的意義及美妙。換句話說,遵從卡瓦菲斯所敦促我們的,將伊薩卡時時保存於心,但全然不要加速旅程,因為旅程會對我們有所教導和啟發,智慧或真知洞見會逐漸展現。值得慶幸的是,生命—或稱呼祂為上主—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