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對話領域頂尖專家梶谷真司對如何質疑提出簡單易懂的解釋,作為思考的起點。
★ 哲學家深入簡出的解說,閱讀本書能更深入地了解「質疑」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質疑?要質疑什麼?如何質疑?並且學會適當的質疑,活出自己的人生。
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從培養質疑思辨力開始。
現代人處於大量接收訊息的時代,如果這些訊息任意簡化事情的來龍去脈,接收者沒有認真的質疑或思考,真正重要的問題反而被忽略了。思考力不足是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病態,跟每個人的人生經驗多寡無關,就算是成人也一樣欠缺思考力。
作者提出「我們為什麼不質疑?」的四種原因:第一,質疑是「不受歡迎的」;第二,質疑「具有攻擊性」;第三,質疑是「被迫面對的」;第四,質疑「令人感覺相當麻煩」;最後的理由,質疑「實在很可怕」。
然而,我們對事物產生疑問,表示我們正在面對自己生存的現實,也就是說,這些疑問就是我們「存在的證明」。質疑是思考的基礎。想要具備思考力的話,首先就要培養「質疑力」。本書的主題就是「質疑」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質疑?質疑什麼?如何質疑?更進一步,是將質疑運用到現實中的問題,也同時理解「質疑到什麼時候應該停止」,只有開始提出質疑,我們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梶谷真司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京都大學大學院人類‧環境學研究科肄業。專門分野為:哲學、醫療史、比較文化。近年常在學校、企業、地域社區等團體單位舉辦「一起思考的場所」活動,企圖經由共同思考的方式與各界人士一起追求哲學界的新領域「共創哲學(inclusive philosophy)」。近作有:《思考是什麼?○歲到一百歲的哲學入門》(幻冬社)、《寫作是什麼?改變人生的文章教室》(飛鳥新社)
譯者簡介:
章蓓蕾
又名立場寬子(Tateba Hiroko),政大新聞系畢業。一九八一年起定居日本,現專事翻譯,曾在北京、瀋陽、洛杉磯、曼谷等地長住。譯作六十餘部,二○○一年至二○○三年在「江戶東京博物館」擔任義務解說員,熱愛江戶、明治的歷史文化,近年的譯作多與江戶明治有關,其中包括明治小說《三四郎》、《後來的事》、《門》、《明暗》、《金色夜叉》,以及介紹江戶民俗的《江戶的秘密》、《江戶人的生活超入門》、《春畫》、《江戶百工》、《江戶百業》等。著有《明治小說便利帖:從食、衣、住、物走入明治小說的世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曾荃鈺/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
厭世國文老師/教師
歐陽立中/「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說:「衡量一個人的水平,應該看他的提問,而非答案。」面對資訊爆炸、假訊息充斥的世界,質疑不只是個知性的行為,更像是一把多刃劍,幫助我們轉換視角與立場思考,移動時間軸與空間軸全面質問,擺脫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最終活得更像一個人。現在就拿起《培養質疑思辨力》,掌握獲得自由與幸福的最快捷徑吧!──曾荃鈺(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
本書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從「質疑」的基礎到實際執行,以及質疑的方法。我們生活在一個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傳播即時情緒的時代,所以透過這本書,可以重新從「質疑自己」的思考開始。──印南敦史(作家、書評家)
名人推薦:曾荃鈺/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
厭世國文老師/教師
歐陽立中/「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說:「衡量一個人的水平,應該看他的提問,而非答案。」面對資訊爆炸、假訊息充斥的世界,質疑不只是個知性的行為,更像是一把多刃劍,幫助我們轉換視角與立場思考,移動時間軸與空間軸全面質問,擺脫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最終活得更像一個人。現在就拿起《培養質疑思辨力》,掌握獲得自由與幸福的最快捷徑吧!──曾荃鈺(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質疑為何重要?
■我們為什麼不質疑?
人只要活著,應該就會遇到很多不懂或有疑問的事情。但我們平時卻很少提出疑問。因為我們對質疑感到躊躇,裹足不前。我們想質疑的事情出人意料地難以說出口。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認為主要理由有五個:第一,質疑是「不受歡迎的」;第二,質疑「具有攻擊性」;第三,質疑是「被迫面對的」;第四,質疑「令人感覺相當麻煩」;最後的理由,質疑「實在很可怕」。
|質疑通常不受歡迎|
面對質疑時有人生氣,有人反感,也有人覺得困擾,會有這些反應的人多如過江之鯽,而其中名列首位的,就是學校的教師。其實教師的工作原本就是傳授知識,不論別人提出什麼疑問,教師只要負責回答就行了,但實際情形卻非如此。
譬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聽到學生提問:「老師,這是什麼意思?」教師卻拒絕回答,只用一句「自己去想」打發過去,或用「這都不知道!」把學生譏諷一頓。
又譬如有的學生在放學路上買果汁喝,結果被教師怒罵一頓。學生忍不住反問:「為什麼不行呢?」這位教師卻像在對付一名問題學生似的答道:「廢話!」「不行就是不行!」「這是校規!」
只要聽到有人提出質疑,這種教師通常都會大發雷霆,明明不需要如此反應,他們卻覺得非常反感或困擾,故意讓提出質疑的對象感到不快。
這種狀況在一般企業裡同樣存在。這些人聽到別人質疑會生氣的理由,是因為他們覺得對方不懂得察言觀色,或是不聽指揮。換句話說,對這些人來說,質疑是頭腦愚蠢或態度惡劣的證明。
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的理由。
學校教育的目標是為了解惑。因此,「學會了」﹦「沒有疑問」。「有疑問」﹦「沒有完全學會」。也就是說,「有疑問」表示學生沒有好好兒學習,或是老師沒有好好教導,反正理由不外這兩種狀況。但不論理由是什麼,都不符合學校教育的原則。
所以說,沒有疑問才是最理想的狀態。老師問「懂了嗎?」學生最好回答:「懂了」或是「沒問題」。雖然沒人規定不准說「不懂」,但學生如果回答「不懂」,就引起了「違反原則」的「問題」。
這些學生即使遭到老師怒罵,或被同學嗤笑、譏諷,也不敢反駁,只會覺得丟臉、難堪。正因為大家都知道質疑會招來這種結果,所以就算不懂老師的講解,也不敢發問,大家都假裝聽懂的模樣。
當然,有些質疑是被讚許的。也就是所謂的「好問題」。有的教師不管是什麼疑問,只要有人提問,就會感到不悅;但也有的教師卻認為,只要是「好問題」,就會受到歡迎或被認可。
但是要提出「好」問題,卻是困難的任務。所謂的「好」問題,究竟是指問題本身「好」,還是能讓老師覺得「好」,當場做出決斷可不是容易的事。所以一般學生是不會隨便發問的,除非他充滿自信或不識好歹,要不然就是已經看開一切。
學生畢業後進入社會,整個社會的氛圍還是跟校內差不多。不,或許比學校裡面更糟糕。人人都確實按照上司的指示工作,盡量不提出任何質疑,就算有問題,也必須盡最大努力忍住不問。從這個現象看來,學校教育倒是做得不錯,因為學生進入社會後必需懂得的規矩,學校確實完全傳授給他們了。
|質疑經常具有攻擊性|
我們不喜歡被人質疑的另一個理由,是因為質疑會讓人感覺對方好像在責罵自己。而事實上,發出質問的人通常也確實是在生氣。
譬如老師問學生:「為什麼沒寫作業?」家長問子女:「為什麼沒有打掃房間?」情人問對象:「為什麼沒跟我連絡?」或者,公司裡的上司問部下:「為什麼連這種事情都不會?」
聽到類似上述的疑問,大家千萬不可認真回答。譬如對老師的質疑答道:「我打了一個玩上的電玩」。或對父母的質疑答道:「打掃太麻煩了。」這類的回答等於是火上加油。或者,對情人的質疑答道:「我太忙了。」情人肯定不會接受這種回答,反而還會反問:「送個短信的時間總是有的吧?」而在上司的面前,不管你怎麼回答,上司都會說:「藉口!」碰到這種情形的話,那一切都完了。
換句話說,上述這類疑問,其實並不是質疑,而只是表示發問的人正在生氣。他們真正要說的是:「你這傢伙真糟糕!」這也是一般人被質問「為什麼」的時候,嘴裡立即回答說「對不起」的理由。
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有些質疑則是為了表達不滿。譬如夫妻兩人都在上班,其中一人會質疑不做家事的配偶說:「為什麼總是我一個人做家事?」父母也可能會對整天打電玩的孩子說:「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或者,我們也可能沮喪地自問:「我為什麼老是犯錯?」
還有些質疑是為了表達抗議。譬如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作業,學生卻覺得這種作業沒有意義,可能就想對老師說:「為什麼我們非得做這種作業不可?」又譬如子女想要的東西,父母卻不肯買給他,這時子女就會抱怨父母說:「為什麼不肯買給我?」又或者新的公寓開工之前,施工單位向附近居民舉行說明會,會中有人抗議說:「要是房子造好以後,我家院子曬不到太陽怎麼辦?」
上述這些用質疑代替不滿或抗議的案例,大多數都會要求明確的答覆。然而,在這類狀況下,要給予提問者能夠接受的回答,可能非常困難吧。因為不管提出怎樣的回答,都有可能遭到更多的質疑。所以受質疑的對象通常會閃爍其辭,逃避質問,不是設法阻止質疑者發問,就是好言安慰對方。
老師會對反對做作業的學生斥責道:「別廢話!好好去做就是了。」或是「不做作業的話,會被扣分喔。」父母則對耍賴的孩子怒斥道:「別鬧了!」或是「沒辦法給你買啊,吃個冰淇淋吧。」而在居民說明會裡,施工單位則對那些抗議者暫時敷衍說:「關於您的意見,我們會再進行研究。」
如上所述,質疑經常是具有攻擊性的,所以我們最好盡量不要提出質疑。可能很多人都抱著這種想法吧。
|質疑是「被迫面對的」|
除了上述那些含有憤怒、不滿、抗議等情緒的質疑之外,其實我們原本就不習慣主動提出疑問。甚至可說,大家都覺得質疑更像一種被迫面對的外來物。
那麼,我們會在什麼時候遇到質疑呢?大多數情況下,疑問都來自教科書或試卷,要不然就來自教師或上司。後者提出的疑問等於也是某種類型的「試卷」,雖然答案不只一個,卻有「標準答案」或「預期的答案」。換句話說,根據質疑的內容,我們會有被試探或被責難的感覺,所以聽到這類疑問時,大家都不會感到愉快。
面對教科書或試卷上的「問題」時,我們必須提出正確的答案。否則就會得到「答錯了」的負面評價,不但會被打「X」,還得扣分。
上英語課的時候,老師可能向學生提出問題:「這個單字是什麼意思?」這也是一種類似「試卷」的質疑。而且其中多少還參雜了些許威嚇的成份,等於在向學生確認:「真的懂了嗎?」「有沒有認真查字典?」
一般公司裡雖不會像學校那樣對屬下提出考試般的質疑,但有時也會出現類似試探的狀況。譬如上司可能不做任何說明就開口問道:「你覺得這個計畫如何?」而屬下因為搞不清上司的意圖,難免心生警戒,搞不清上司究竟希望自己直接說出想法?還是只是希望自己回答說「很好啊」?或是反過來希望自己把計畫批判一番(因為是上司不喜歡的人提出的計畫)?如果碰到沒有自信的屬下,大概就會探詢上司的意見,反問一句:「您覺得呢?」
所以我們被迫面對質疑時,首先必須猜出藏在題目背後的意圖。不論是老師或上司提出的疑問,都同樣得先猜出他們為何發問。這也是為什麼一提起入學考試,大家就會再三提醒學生:「必須先弄懂出題者的意圖。」
總之,我們平時受到質疑的機會比自己質疑別人的機會更多,在大多數情況下,擺在我們面前的質疑,等於也是一種「測試」。我的回答正確嗎?有沒有說錯什麼?我可以得到幾分?有沒有及格?我們總是懷著緊張的心情不斷接受測試。
即使氣氛並不是那麼嚴肅,通常但當我們聽到別人提出質疑時,其實心裡已經隱約明白什麼是「正確答案」。
譬如在農村舉辦的地域研討會裡,有人向孩童提出問題:「這個村子值得稱讚的地方是什麼?」孩子就會回答:「這裡充滿大自然氣息。」「村民待人非常親切。」全都是大人希望他們說出的回答。講習會或研討會結束後,主辦單位如果讓孩子們回答問卷或詢問他們的感想,這些孩子大概就會回答說:「我學到很多東西。」或「我深受啟發。」也都是講師或主辦單位期待聽到的答案吧。
所以說,回答者必須符合質疑者的期待,說出能讓他們高興的答案,才是正確的做法。換句話說,這類質疑其實是在測試回答者是否懂得察言觀色,是否善體人意。
|提出質疑相當麻煩|
誰都不喜歡被人質疑,所以在質問別人的時候,我們當然會躊躇不前,也會在意對方的感覺。不知對方是否會對自己產生警戒心?彼此之間的氣氛會不會被自己搞壞?對方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奇怪?自己會不會被人看成是包打聽?會不會認為自己不懂得察言觀色?沒有禮貌?會不會被人誤會自己正在生氣?心有不滿?或故意反抗?
正因為上述這些顧慮,我們提出質疑時總是費盡心思。但事實上,有時我們的質疑還是會讓對方感到困擾或生氣。於是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既然如此,乾脆不要提出質疑了吧。只要隨聲附和就行了。換句話說,質疑是一件大家都覺得很麻煩的事情。
不僅如此,質疑跟思考是連在一起的,只要有人提出質疑,我們就不可避免地開始思考,連不必思考的事,或是思考也沒有結論的事,都開始在腦中轉動起來。
為什麼這個世界這麼不公平?為什麼世上總是爭鬥不斷?為什麼有人做了壞事不會受罰?為什麼每天都會發生這麼可怕的事件?新冠疫情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結束?世界上為什麼有些人幸福有些人卻很不幸?為什麼壓榨血汗的黑心企業無法消除?為什麼A要說這種話?為什麼B連這種事情都不知道?
如果質疑的對象是自己,我們倒是可以趁機自省一番,但這種經驗總是令人不快。
我為什麼非得做這種工作不可?為什麼我的能力這麼差?怎麼做才能讓別人認可我的能力?我怎麼會生在這種家庭?我怎麼會跟這種人結婚?我正在做的事情有意義嗎?我的將來會變成什麼樣?我為什麼活著?
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一直思考下去,通常只會越想越煩。雖然也有人認為,對無解的問題進行思考是一件好事,但有些問題怎麼想都想不出答案,只會讓人感到痛苦。思考這類問題不會讓你發現積極的自我,只會讓你看到世上不合理的現象,以及自己的無能。
所以像「正面思考」、「稱讚自己」之類的觀念,現在反而比較流行。但其實我們也不用過於勉強去做什麼,只要從頭就沒有質疑,這樣全世界和自己就能永遠平安無事。因為不質疑才能過得輕鬆愉快。
|提出質疑實在很可怕|
平時,我們都非常看重「理解」這件事。大家為了「理解」而學習各種事物,為了「理解」而傾聽別人講話。不論在家庭、學校、社會,或在朋友關係裡,我們都在不斷進行理解,然後才能隨時隨地說出(或被迫說出)「懂了」兩字
萬一我們向別人提出質疑,或許就會陷入尷尬的處境,還被人譏諷說:「這種事情也不懂嗎?」「還沒弄懂啊?」所以質疑對我們來說,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尤其是知識份子或高學歷人士,「理解」就是身分的象徵,因此這類人士又比其他人更怕提出質疑。
為了避免質疑引來嗤笑,所以我們就假裝理解或自認理解,要不然就是假設自己是理解的。因為這樣做才最安全。
「理解」之所以受到重視的理由,可能因為質疑被認為一定要有答案。所以對於無法獲得明確答案的問題,大家就藉口「思考這種問題也沒什麼意義」而迴避或阻擋質疑,要不然就是假借「不必為這種事煩心」為由,教訓或安慰對方。
反正,我們總是想盡各種藉口否定質疑,最後,甚至連在心裡產生疑問都令我們感到罪惡。我不該對這件事感到懷疑!心生疑問的我真是個人渣!…類似的想法不斷湧上心頭,漸漸地,我們開始害怕面對這種想法,所以就主動停止產生疑問。
綜上所述,我們不願提出質疑的理由多得不得了。因為沒有質疑的人生,才能過得「毫無牽掛」。但儘管如此,我們為什麼還是必須提出質疑呢?
■質疑代表什麼意義?
雖說質疑是件困難的任務,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不斷向他人提出質疑,同時也對自己懷抱疑問。質疑在我們的生活裡滲透極深,遍佈極廣。質疑因而備受重視。我們為什麼要提出質疑呢?質疑代表什麼意義?
|質疑這種行為…○1好奇心的表現|
想要明瞭或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提出質疑。這種心理狀態叫做「好奇心」。好奇心獲得滿足能讓我們感到欣喜,也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精彩豐富。好奇心是最具正面意義的質疑,這種質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知識的好奇心,另一類是對人的好奇心。
對知識的好奇心
從廣義上來說,「對知識的好奇心」也就是學習的根源。
對宇宙深感興趣的孩子會想知道更多關於太陽系行星的知識,也可能對奇妙的黑洞產生各種幻想。火星究竟是什麼樣的星球?火星上面有水嗎?有沒有生物呢?人類可以在火星上面生活嗎?黑洞究竟在哪裡?黑洞是如何形成的?人類進入黑洞以後會發生什麼事?…諸如此類的疑問在孩子的腦中湧起,他可能會要求大人買一本有關星系的圖鑑,然後全神貫注地仔細閱讀。
小孩在學校學習資源回收的現狀之後,就開始對相關知識產生質疑:資源回收究竟是如何實地進行?各種物品如何回收?如何進行再利用?使用怎樣的技術?國外的資源回收如何進行?一百年以前已經有資源回收了嗎?
即使是比資源回收更普通的日常小事,也能引起孩童對知識的好奇心。
譬如喜歡吃披薩的小孩,就可能對披薩產生一連串疑問:哪些國家的人吃披薩?他們都吃什麼樣的披薩?披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義大利人開始吃披薩之前都吃些什麼?孩子也會想在家裡自己動手做披薩,於是他們可能提出其他的疑問:做披薩需要哪些材料?要到哪裡去買?披薩要怎麼烤?剛開始嘗試的階段,大家或許會到市場去買現成的番茄醬或羅勒醬,漸漸地,大家可能會想嘗試自己動手做披薩醬。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可能提出的疑問就變成:披薩醬有哪些種類?各種披薩醬如何製作?
又譬如說,喜歡打電動遊戲的孩子想知道怎麼玩才能進級,於是他會上網搜尋,或買一本進攻手冊研究一番。另一方面,孩子也會想知道什麼遊戲比較有趣?有哪些新遊戲?自己的朋友是不是也在玩這種電動遊戲?
這種對知識的好奇心,也是企圖針對特定題目吸收更多知識的一種欲望。
對人的好奇心
除了對知識的好奇心之外,我們也會對人產生好奇。譬如認識某人之後,我們跟那個人一起從事某些活動。在聊天、遊玩、工作之類的活動當中,我們與各類人士建立關係,也想更進一步了解對方,這種感覺就是對人的好奇心。
假設你最近認識一位新朋友,如果對他懷有好感,你會想知道更多關於對方的訊息吧。譬如他在哪裡生長的?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覺得我怎麼樣?
就算不是直接認識的朋友,我們對自己喜歡的演藝人員,也會想知道類似上述的訊息吧。
就算是家人或好友之類已經很了解的熟人,我們每天也想知道他們的一些瑣事。譬如「今天幾點回來?」「晚飯要吃什麼?」「週末有空嗎?」「那件衣服在哪裡買的?」「車站前面新開的那家咖啡店,已經去過了嗎?」事實上,每次見面提出這些疑問之前,我們都會先說出另一個問句:「你好啊?」
如果他們看起來跟平時不太一樣,我們當然無法抑制心中的疑問。假設好友露出沮喪的表情,或是女朋友顯得很高興,我們會問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夫妻吵架後互相不跟對方講話,卻還是會在意對方的感覺吧。子女長大後離家獨自生活,父母也會擔心孩子,不知孩子是否一切平安?是否每天按時吃飯?
上述的疑問代表我們關心對方,也表示我們想跟對方建立關係、維持關係的欲望。
但有時這類疑問也可能變成過分的好奇。譬如有人看到朋友最近總是非常開心,就在心裡質疑:她是不是有男朋友了?看到朋友夫婦似乎關係冷淡,就不免懷疑: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看到鄰居M先生住在寬敞的大房子裡面,就暗自猜測:他的收入有多少啊?
如果對某個特定人物產生執拗的好奇,就會變成跟蹤者,整天都在懷疑:現在她在哪裡?在做什麼?她每天吃些什麼?跟誰見過面?跟誰用LINE連絡?
這類好奇心算不上高尚行為,有時甚至讓對方感到困擾或害怕。不過,這種行為也表示某種類型的關心。如果不是自己關心的對象,或不想跟對方發展某種關係的話,我們根本就不會產生任何疑問,也不會想知道有關對方的訊息吧。
好奇心又分為「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對人物的好奇心」,不論哪種好奇心,都代表我們想與對方有所關連的意志。所以好奇心也是我們活在世上的原動力。對每個人來說,這種心理狀態都是必不可少的。
|質疑這種行為…○2違和感的表現|
綜上所述,質疑並不是單純的疑問,大多數質疑都包含了憤怒、反對、抗議、煩惱、不安等各種情緒。反過來說,如果對某事或某物沒有質疑,就表示心中根本沒有上述那些情緒。
這種聖人君子或女神、天使般的人物,可能真的活在世上的某處。事實上,有些心地善良的大家閨秀或天真浪漫的孩童,的確就是跟這類人物非常相似。而在你我的身邊,應該也有這種品德高尚又淡定自如的人物吧。
他們可能會毫無異議地全盤接受別人的意見與指教,也可能因為生性隨和,所以不論別人說什麼都無所謂,或者因為早已看透一切,所以通曉人情世故。總之,他們應該屬於以上三者之一。
然而,絕大部分的凡夫俗子是沒辦法做到這些的。
因為這個世界看起來平靜無事,卻並非處處充滿善意。世上不僅充斥著各種惡意與愚昧,還有許多不合理的現象。只要碰到這類的事情,我們就會忍不住生氣,有時還會覺得煩惱、痛苦,或不安。
不論一個人從外表看來順應性多強,性格多天真、豁達,但大多數人都會產生上述那些感情。因為心裡感覺不舒服、不能接受、尷尬、無地自容…。類似的違和感在心底升起時,我們就會生出各種疑問。
但即使心中懷抱疑問,我們卻很難開口質疑。因為不論在家庭、學校或公司,只要一開口,就會遭到怒罵、厭惡、嫌棄、忽視…,大多數的反應都讓我們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這類反應也是對環境不適應的一種表現。
結果就變成,心裡雖然升起違和感,我們卻以為錯在自己、是自己有問題。於是就勉強自己壓下違和感,裝著一點也不在乎的活下去。這種生活雖說是表面上假裝的,但只要逐漸適應,也可以過得很幸福吧。
其實跟違和感共存並不是一件壞事。甚至還可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世界不是為自己而創造的,自己跟世界之間必然會有差距。而這種違和感就會以疑問的形態出現在我們心裡。
所以說,我們對事物產生疑問,表示我們正在面對自己生存的現實,也就是說,這些疑問就是我們「存在的證明」。只有開始提出質疑,我們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總之,質疑對任何人來說都很重要,但提出質疑卻是一件既困難又需要勇氣的事情。所以我們暫時只要能先做到「遇事多問」就行了。不過,我並不建議大家永遠都這樣不經大腦地隨意發問。
前面已經說過,如果向別人提出質疑,難免會招來各種麻煩,不是惹人厭煩,就是被人嗤笑,要不然就是惹怒對方,讓自己陷入糾紛。就算只是暗中自問,也可能會讓自己更加憤怒、不安,或把自己逼進死角,深陷痛苦;或弄得滿腦子都是蠢念頭。
因此,我們最好能學會適當地質疑,即使進步的速度很慢也沒有關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更深入地了解「質疑」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質疑?要質疑什麼?如何質疑?以上這幾個問題,我會在下面的章節中向各位細細解說。
第一章 質疑為何重要?
■我們為什麼不質疑?
人只要活著,應該就會遇到很多不懂或有疑問的事情。但我們平時卻很少提出疑問。因為我們對質疑感到躊躇,裹足不前。我們想質疑的事情出人意料地難以說出口。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認為主要理由有五個:第一,質疑是「不受歡迎的」;第二,質疑「具有攻擊性」;第三,質疑是「被迫面對的」;第四,質疑「令人感覺相當麻煩」;最後的理由,質疑「實在很可怕」。
|質疑通常不受歡迎|
面對質疑時有人生氣,有人反感,也有人覺得困擾,會有這些反應的人多如過江之...
作者序
二○二一年,擔任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會長的前首相M氏,發表下面這段談話後引發爭議。(這裡引用的是網路新聞刊載的全文)
「現在有電視台記者在這裡,我不便多說什麼,但我要告訴大家,文部科學省很囉唆,他們再三催我把女性理事的人數增加到全體人數的四成。可是啊,女性人數太多的話,理事會開會時間就會變長。說來也真慚愧,我負責的橄欖球協會現在開會時間就比從前增加了一倍。因為現在好像有十位女性理事吧?是五位嗎?我們這裡現在有五位『感覺像有十位』(台下發出笑聲)的女性理事。
女性有個優點,就是競爭意識很強。開會時,只要有一個人舉手,其他的人可能就覺得自己也該發表點意見,於是大家都搶著講話。反正,女性理事的問題就像這樣,我現在要是說得太多,又會被報紙罵,說我又在亂講,可是我要說的是,如果非得增加女性理事的人數不可,那麼會議裡的發言時間就必須有所限制,否則開起會來就會沒完沒了,令人為難。我並不是在暗指某人喔,但這種情形是有可能出現的。
至於我們組織委員會,現在也有幾位女性理事,大概有七人吧。她們都知道自己扮演什麼角色,而且從前都是競技團體的成員,見識過國際大型會議的場面,所以講話懂得掌握重點,像她們這種成員聚集在委員會裡,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每次一有理事出缺,我們還是會選女性來當理事。」
M氏這段講話後來被大家批評為「歧視女性」,而他本人卻表示並沒有那個意思。不管他有沒有那個意思,他貶抑了全體女性這件事是無法否認的,而且是明知故犯。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強烈指責,M氏和有些人都把這段講話解釋為「一時失言」或「表達失當」,有些擁護者還表示,既然他並沒有惡意,大家就原諒他吧。甚至有些人還反駁說,一切都怪某些人片面截取M氏的部分講話內容,故意把事情鬧大。
當然,我們都可能會犯「一時失言」或「表達失當」的失誤。平時在媒體或社交網站上,也經常看到有人無視文章脈絡而對作者進行攻擊。但M氏的發言所引發的問題,跟上述幾種情況不能相提並論。
|欠缺質疑力會造成什麼後果?|
引起爭議的M氏當然有責任,但那些批判M氏的人同樣也有責任,因為他們只給M氏貼了一張淺顯易懂的「歧視女性」標籤,根本沒有觸及真正應該質疑的問題,這樣的話,更嚴重的問題反而被這張標籤遮住了。下面就讓我向各位深入解析M氏的發言,並列舉其中的有問題的部分。
■「文部科學省很囉唆,他們再三催我把女性理事的人數增加到全體人數的四成。」我們從這段發言可以感覺出,M氏對於「增加女性理事」這件事是抱著負面的態度。所以他為什麼不希望女性人數變多?他是否認為,若不是文部科學省囉哩囉唆再三催促,女性理事的人數就不必增加?
■M氏說:「說來也真慚愧,我負責的橄欖球協會現在開會時間就比從前增加了一倍。」 為什麼討論時間增加就該「慚愧」呢?協會舉辦會議不就是為了討論事情才請大家聚在一起嗎?
■M氏說:「女性有個優點,就是競爭意識很強。」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一般來說,更多人認為男性才具有強烈競爭意識,不是嗎?
■M氏說:「會議裡的發言時間就必須有所限制,否則開起會來就會沒完沒了。」這是他提出的一項建議?還是用來對付女性的方法?我個人卻覺得好像是對付中高年男性的方法,難道不是嗎?
如果更深入探究M氏這段話,應該會發現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但我還是就此打住吧。如果說,「歧視女性」的定義就是,沒有任何明確證據就對女性發表負面意見的話,M氏的發言大概符合這項定義吧。不論他是否故意為之,但是歧視的事實不容否認。M氏究竟是故意還是無意?我暫且不再深究,因為更讓我在意的,其實是其他的問題。
M氏這段講話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想法:一項工作即將付諸實行時,花時間討論是不好的事情,讓大家自由發言也是不好的事情。所以對M氏來說,如果女性不是那麼愛說話,可能增加女性理事就沒問題了吧。對M氏來說,要推進一項任務時,只要大人物(大概就是他自己)認可,任務就能順利進行,商討之類的步驟最好盡量省略。
如果說,民主主義的社會應該尊重所有人的意見,不該因為個人的性別、職業、學歷、身分,所屬團體或特性而有分別,那麼M氏的發言不僅對女性歧視,還包含了「反民主主義」思想。
姑且不論M氏的個人信念如何,他若是能對自己在公開場合的發言稍微自問自答一番,應該就不會那樣不知收斂地老實吐露心聲。換句話說,M氏的致命性問題是他欠缺「質疑力」。而質疑正是思考的基礎。所以說,他的「思考力」顯然是不夠的。
而更糟糕的是,這不是M氏一個人的問題。因為社交網站和媒體也認為M氏的發言是「歧視女性」而進行批判,這樣反而讓問題變單純了,也變得無足輕重了。
由於「歧視(女性)﹦負面、錯誤的行為」是社會公認的道德標準,如果從這個角度進行批判,就很容易在社會上引起反響,如果把這種標準當成戰略工具來利用,應該是不錯的主意。
但可惜的是,這個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對「男女平等」感到抗拒,或覺得「性別問題」非常麻煩,如果在這類人士面前提起「歧視女性」,就會陷入跟他們的對立的窘境。所以,這或許是很多人都對M氏表示支持的理由吧。
為了對抗這類人士,有人搬出「違反奧林匹克憲章」當作批判M氏的理論根據,但如果不是在跟奧林匹克運動會有關的場合,難道M氏的發言就可以被接受嗎?應該不行吧?他那段發言顯然違背了民主主義精神,只要是在標榜民主主義的社會,永遠都會受到批評。
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在社交媒體上反射性地發表了意見,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令人意外的是,絕大部分的媒體也毫不質疑,不佳思索地跟著別人起鬨。
由此可見,M氏的談話所引發的那次事件,終究不能用「這是M氏的個人問題」來解釋。顯然,更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像他那樣缺乏民主資質和思考力的人,竟能長期擔任政治家,並在奧林匹克委員會之類的重要組織中擔任領導,而且遇到重大任務即將付諸實行時,大家始終對他那樣的人物十分倚仗,不僅如此,就連媒體界也有很多欠缺思考力的人物,他們的症狀甚至比M氏更嚴重。
上述的現象正是造成隨意發言或批判的起因。那些意見裡充滿膚淺的辭彙,不但任意簡化事情的來龍去脈,也沒有經過認真的質疑或思考。也因此,我們的眼前總是有看不完的秀逗反應,而真正重要的問題反而被忽略了。
|哪些人需要具備質疑力?|
日本的教育政策從二○○○年代以後正式開始實施「寬鬆教育」,但是教育單位仍很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寬鬆教育」政策後來雖然有些變化,培養思考力的教育方針始終沒有改變。
大多數情況下,每當教育方針即將進行改革時,「現在的小孩沒有思考力」總被拿來當作改革的基本前提,彷彿說出這句話的成人全都擁有思考力似的。其實他們嘴上喊著憂國憂民,心裡卻把自己排除在外,
想必各位讀到這兒,應該已經了解,思考力不足是整個日本社會普遍存在的病態,跟每個人的人生經驗多寡無關,就算是成人也一樣欠缺思考力。甚至可說,成人擁有長年的生活經驗,卻仍然缺乏思考力,可見成人的症狀可能更嚴重吧。
相關單位倡導「培養思考力的必要性」至今已經過了四十年,但在這項教育方針開始實行之前或之後,學生的思考力卻完全沒有提升。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之一,肯定是因為成人也沒有思考力,所以不知道如何培養下一代的思考力。
質疑是思考的基礎。如果你覺得腦中的想法抓不到重點,其實是因為不知該質疑些什麼。如果想要具體地進行思考,就必須提出具體的質疑。質疑的質量取決於思考的質量。換句話說,想要具備思考力的話,首先就要培養「質疑力」。
因此,我將在這本書裡向各位介紹所謂的「質疑」究竟是什麼。但這本書跟那些教育或企業相關書籍不一樣,並不是教導各位如何在學習或工作上提高效率,獲得成功。我要介紹的主題是:我們為什麼質疑?質疑什麼?如何質疑?但在進入主題之前,我還是先把相關理論、實用案例和進行質疑的方法向各位說明一下吧。
期待各位讀完本書後會覺得,質疑跟自己的距離變近了,同時也能確實地感受到質疑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二○二一年,擔任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會長的前首相M氏,發表下面這段談話後引發爭議。(這裡引用的是網路新聞刊載的全文)
「現在有電視台記者在這裡,我不便多說什麼,但我要告訴大家,文部科學省很囉唆,他們再三催我把女性理事的人數增加到全體人數的四成。可是啊,女性人數太多的話,理事會開會時間就會變長。說來也真慚愧,我負責的橄欖球協會現在開會時間就比從前增加了一倍。因為現在好像有十位女性理事吧?是五位嗎?我們這裡現在有五位『感覺像有十位』(台下發出笑聲)的女性理事。
女性有個優點,就...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質疑為何重要?
我們為什麼不質疑?
質疑通常是不受歡迎的
質疑經常具有攻擊性
質疑是「被迫面對的」
提出質疑相當麻煩
提出質疑實在很可怕
質疑代表什麼意義?
質疑這種行為…1好奇心的表現
質疑這種行為…2違和感的表現
第二章 究竟為什麼質疑?
質疑要有目的
1為知道而質疑
獲知「新的事物」
獲知「正確訊息」
2為理解而質疑
3為思考而質疑
為了想像而質疑
4為獲得自由而質疑
擺脫常識,獲得自由
排除偏見,獲得自由
拋開痛苦,獲得自由
掙脫無知,獲得自由
第三章 具體來說,要質疑什麼?
明瞭質疑的種類和作用
1「意義」──所謂的○○是什麼意思?
詞語的意義
行為的意義
事件的意義
2質疑「本質」──所謂的○○究竟是什麼
3質疑「理由」──為什麼○○?
4質疑「方法」──怎麼做成○○的?
5質疑「狀況」──何人?何時?何地?為何?如何?
6質疑「關係」──○○和△△是什麼關係?
7質疑「案例」──譬如說是什麼?
具體思考
質疑反例
8質疑「要點」──總之,是什麼意思?
9質疑「意見」──你認為怎麼樣?
10質疑「真偽」──真的是這樣嗎?
第四章 如何實際提出質疑?
決定質疑的方向
1單向的質疑
向前的質疑──那要怎麼辦?
向後的質疑──從哪裡來的?
向上的質疑──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看的話會怎麼樣?
向下的質疑──更深入挖掘的話會怎麼樣?
2多向的質疑
比較──哪裡不同?哪裡相似?
從不同的視角觀察──試著從其他角度看看如何?
從相反的立場觀察──站在跟自己不同的立場看看如何?
移動時間軸──從前是怎樣的情況?
移動空間軸──試著從外部觀察自己
改變質疑的規模
1從小疑問到大疑問(從「個別具體」到「一般抽象」)
從個別具體的質疑轉為一般抽象的質疑
集中從一個觀點思考紛亂眾多的疑問
2從大疑問到小疑問(從「一般抽象」到「個別具體」)
第五章 如何培養質疑力?
實踐篇1…質疑訓練三步驟
1根據主題提出質疑
2根據素材提出質疑
第六章 如何處理現實中的問題?
實踐篇2…適當地對現實提出質疑
1知道解決方法的場合
2不知道解決方法的場合
3如何處理社會問題
第七章 質疑到什麼時候應該停止?
並非持續不斷就是好的質疑
1不道德的質疑
2多數派的質疑
3經過確認之後就該結束的質疑
4增加痛苦的質疑
5面對質疑
結語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質疑為何重要?
我們為什麼不質疑?
質疑通常是不受歡迎的
質疑經常具有攻擊性
質疑是「被迫面對的」
提出質疑相當麻煩
提出質疑實在很可怕
質疑代表什麼意義?
質疑這種行為…1好奇心的表現
質疑這種行為…2違和感的表現
第二章 究竟為什麼質疑?
質疑要有目的
1為知道而質疑
獲知「新的事物」
獲知「正確訊息」
2為理解而質疑
3為思考而質疑
為了想像而質疑
4為獲得自由而質疑
擺脫常識,獲得自由
排除偏見,獲得自由
拋開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