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二一年,擔任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會長的前首相M氏,發表下面這段談話後引發爭議。(這裡引用的是網路新聞刊載的全文)
「現在有電視台記者在這裡,我不便多說什麼,但我要告訴大家,文部科學省很囉唆,他們再三催我把女性理事的人數增加到全體人數的四成。可是啊,女性人數太多的話,理事會開會時間就會變長。說來也真慚愧,我負責的橄欖球協會現在開會時間就比從前增加了一倍。因為現在好像有十位女性理事吧?是五位嗎?我們這裡現在有五位『感覺像有十位』(台下發出笑聲)的女性理事。
女性有個優點,就是競爭意識很強。開會時,只要有一個人舉手,其他的人可能就覺得自己也該發表點意見,於是大家都搶著講話。反正,女性理事的問題就像這樣,我現在要是說得太多,又會被報紙罵,說我又在亂講,可是我要說的是,如果非得增加女性理事的人數不可,那麼會議裡的發言時間就必須有所限制,否則開起會來就會沒完沒了,令人為難。我並不是在暗指某人喔,但這種情形是有可能出現的。
至於我們組織委員會,現在也有幾位女性理事,大概有七人吧。她們都知道自己扮演什麼角色,而且從前都是競技團體的成員,見識過國際大型會議的場面,所以講話懂得掌握重點,像她們這種成員聚集在委員會裡,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每次一有理事出缺,我們還是會選女性來當理事。」
M氏這段講話後來被大家批評為「歧視女性」,而他本人卻表示並沒有那個意思。不管他有沒有那個意思,他貶抑了全體女性這件事是無法否認的,而且是明知故犯。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強烈指責,M氏和有些人都把這段講話解釋為「一時失言」或「表達失當」,有些擁護者還表示,既然他並沒有惡意,大家就原諒他吧。甚至有些人還反駁說,一切都怪某些人片面截取M氏的部分講話內容,故意把事情鬧大。
當然,我們都可能會犯「一時失言」或「表達失當」的失誤。平時在媒體或社交網站上,也經常看到有人無視文章脈絡而對作者進行攻擊。但M氏的發言所引發的問題,跟上述幾種情況不能相提並論。
|欠缺質疑力會造成什麼後果?|
引起爭議的M氏當然有責任,但那些批判M氏的人同樣也有責任,因為他們只給M氏貼了一張淺顯易懂的「歧視女性」標籤,根本沒有觸及真正應該質疑的問題,這樣的話,更嚴重的問題反而被這張標籤遮住了。下面就讓我向各位深入解析M氏的發言,並列舉其中的有問題的部分。
■「文部科學省很囉唆,他們再三催我把女性理事的人數增加到全體人數的四成。」我們從這段發言可以感覺出,M氏對於「增加女性理事」這件事是抱著負面的態度。所以他為什麼不希望女性人數變多?他是否認為,若不是文部科學省囉哩囉唆再三催促,女性理事的人數就不必增加?
■M氏說:「說來也真慚愧,我負責的橄欖球協會現在開會時間就比從前增加了一倍。」 為什麼討論時間增加就該「慚愧」呢?協會舉辦會議不就是為了討論事情才請大家聚在一起嗎?
■M氏說:「女性有個優點,就是競爭意識很強。」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一般來說,更多人認為男性才具有強烈競爭意識,不是嗎?
■M氏說:「會議裡的發言時間就必須有所限制,否則開起會來就會沒完沒了。」這是他提出的一項建議?還是用來對付女性的方法?我個人卻覺得好像是對付中高年男性的方法,難道不是嗎?
如果更深入探究M氏這段話,應該會發現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但我還是就此打住吧。如果說,「歧視女性」的定義就是,沒有任何明確證據就對女性發表負面意見的話,M氏的發言大概符合這項定義吧。不論他是否故意為之,但是歧視的事實不容否認。M氏究竟是故意還是無意?我暫且不再深究,因為更讓我在意的,其實是其他的問題。
M氏這段講話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想法:一項工作即將付諸實行時,花時間討論是不好的事情,讓大家自由發言也是不好的事情。所以對M氏來說,如果女性不是那麼愛說話,可能增加女性理事就沒問題了吧。對M氏來說,要推進一項任務時,只要大人物(大概就是他自己)認可,任務就能順利進行,商討之類的步驟最好盡量省略。
如果說,民主主義的社會應該尊重所有人的意見,不該因為個人的性別、職業、學歷、身分,所屬團體或特性而有分別,那麼M氏的發言不僅對女性歧視,還包含了「反民主主義」思想。
姑且不論M氏的個人信念如何,他若是能對自己在公開場合的發言稍微自問自答一番,應該就不會那樣不知收斂地老實吐露心聲。換句話說,M氏的致命性問題是他欠缺「質疑力」。而質疑正是思考的基礎。所以說,他的「思考力」顯然是不夠的。
而更糟糕的是,這不是M氏一個人的問題。因為社交網站和媒體也認為M氏的發言是「歧視女性」而進行批判,這樣反而讓問題變單純了,也變得無足輕重了。
由於「歧視(女性)﹦負面、錯誤的行為」是社會公認的道德標準,如果從這個角度進行批判,就很容易在社會上引起反響,如果把這種標準當成戰略工具來利用,應該是不錯的主意。
但可惜的是,這個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對「男女平等」感到抗拒,或覺得「性別問題」非常麻煩,如果在這類人士面前提起「歧視女性」,就會陷入跟他們的對立的窘境。所以,這或許是很多人都對M氏表示支持的理由吧。
為了對抗這類人士,有人搬出「違反奧林匹克憲章」當作批判M氏的理論根據,但如果不是在跟奧林匹克運動會有關的場合,難道M氏的發言就可以被接受嗎?應該不行吧?他那段發言顯然違背了民主主義精神,只要是在標榜民主主義的社會,永遠都會受到批評。
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在社交媒體上反射性地發表了意見,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令人意外的是,絕大部分的媒體也毫不質疑,不佳思索地跟著別人起鬨。
由此可見,M氏的談話所引發的那次事件,終究不能用「這是M氏的個人問題」來解釋。顯然,更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像他那樣缺乏民主資質和思考力的人,竟能長期擔任政治家,並在奧林匹克委員會之類的重要組織中擔任領導,而且遇到重大任務即將付諸實行時,大家始終對他那樣的人物十分倚仗,不僅如此,就連媒體界也有很多欠缺思考力的人物,他們的症狀甚至比M氏更嚴重。
上述的現象正是造成隨意發言或批判的起因。那些意見裡充滿膚淺的辭彙,不但任意簡化事情的來龍去脈,也沒有經過認真的質疑或思考。也因此,我們的眼前總是有看不完的秀逗反應,而真正重要的問題反而被忽略了。
|哪些人需要具備質疑力?|
日本的教育政策從二○○○年代以後正式開始實施「寬鬆教育」,但是教育單位仍很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寬鬆教育」政策後來雖然有些變化,培養思考力的教育方針始終沒有改變。
大多數情況下,每當教育方針即將進行改革時,「現在的小孩沒有思考力」總被拿來當作改革的基本前提,彷彿說出這句話的成人全都擁有思考力似的。其實他們嘴上喊著憂國憂民,心裡卻把自己排除在外,
想必各位讀到這兒,應該已經了解,思考力不足是整個日本社會普遍存在的病態,跟每個人的人生經驗多寡無關,就算是成人也一樣欠缺思考力。甚至可說,成人擁有長年的生活經驗,卻仍然缺乏思考力,可見成人的症狀可能更嚴重吧。
相關單位倡導「培養思考力的必要性」至今已經過了四十年,但在這項教育方針開始實行之前或之後,學生的思考力卻完全沒有提升。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之一,肯定是因為成人也沒有思考力,所以不知道如何培養下一代的思考力。
質疑是思考的基礎。如果你覺得腦中的想法抓不到重點,其實是因為不知該質疑些什麼。如果想要具體地進行思考,就必須提出具體的質疑。質疑的質量取決於思考的質量。換句話說,想要具備思考力的話,首先就要培養「質疑力」。
因此,我將在這本書裡向各位介紹所謂的「質疑」究竟是什麼。但這本書跟那些教育或企業相關書籍不一樣,並不是教導各位如何在學習或工作上提高效率,獲得成功。我要介紹的主題是:我們為什麼質疑?質疑什麼?如何質疑?但在進入主題之前,我還是先把相關理論、實用案例和進行質疑的方法向各位說明一下吧。
期待各位讀完本書後會覺得,質疑跟自己的距離變近了,同時也能確實地感受到質疑的必要性與可能性。